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从两位研究毛泽东的学者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1917-1935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和斯图尔特·R·施拉姆《对毛泽东的初步重估》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设和历史评价来看,长期以来,在毛泽东研究领域显示出极其不愿认真解决遇到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会出现在对毛泽东的分析和阐释中,也会出现在对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生涯和文字遗产的分析和阐释中,只有植入更多的理论自我意识进入到对毛泽东的研究当中,以对毛泽东做出或者将会做出最终的且不可撤销的评价

  • 标签: 毛泽东 理论假设 历史评价
  • 简介:这二十年,毛泽东几乎是在农村的环境中度过的,其中经历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提出和胜利。在一定意义上,这一战略方针标志着毛1926年和1927年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在这两年里,毛系统地论述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但是这二十年也是以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为特征的:游击战是反对国民党的首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这场斗争的中心场所。这两点根本改变了以往中国政治和社

  • 标签: 毛泽东选集 农村包围城市 《矛盾论》 《实践论》 斗争形式 战略方针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表明,艺术既是人类观念的生产,又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物的艺术品沦为商品是基本事实。而在大众文化时代,艺术生产既促进了艺术的流传,又助推了大众社会的形成。艺术生产论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化向大众社会之一般性的过渡,它不仅是文化观念的生产,也是以物的形式出现的商品的批量生产,后者促成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生产正是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协和的产物,而这也是创建符合大众利益的大众社会的唯一途径。

  • 标签: 马克思 艺术生产 大众文化 人文理性 科技理性
  • 简介:从1921年共产党成立起到1927年第一次统一战线的破裂这一期间,共产党出于保持与国民党密切合作的需要,不得不暂时约束自己形成独立纲领和思想体系的要求。这部分是迫于当时的国内形势,部分是由于共产国际的政策。在共产党刚刚成立时,除了完全的无产阶级以外,它拒不接纳任何其它人,甚至也不愿意接纳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一般职员。但在建立统一战线期间,这种排他色彩消失了。尽管与国民党的合作常常是不平静的,共产党仍然将这种合作看成是保证国家统一的手段,因而保持了这种合作。列宁在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为俄国革命寻找同盟者的意图,使中国这两大党的合作合理化了。孙中山本人态度上的含

  • 标签: 国内形势 农民暴动 机关工作 中国共产党早期 第五次反围剿 苏维埃共和国
  • 简介:<正>一、生产力标准属于社会进步观的范畴唯物史观不光是向人们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同时也给人们提供评价社会历史现象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近几年来一度成为热门课题的生产力标准就是唯物史观评价社会历史现象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是个简称,它的完整提法是:社会生产

  • 标签: 社会形态 社会进步观 资本主义 评价标准 生产力标准 价值标准
  • 简介:<正>评价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活动。社会评价活动就是以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笔者在《社会评价活动论纲》(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1年出版)中对社会评价活动的机制从哲学上作过一些分析。社会评价活动既可体现于处于群体内组织结构金字塔尖的权威机构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中.也可体现于群体内众多个体评价活动的互动之中。前者为权威机

  • 标签: 民众评价活动 社会评价活动 群体主体 权威机构 个体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简介:随着人类不断面临各种新的生态危机,包括能源、环保、气候变化等危机,有关生态治理与制度的关系的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生态议题的治理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自由民主模式,二是统合主义模式。本文通过比较了两种模式在生态治理中的优劣,并以中国的个案说明国家在生态治理中的绩效,在统合主义模式下,国家对生态治理基本实行“包揽制”和责任制。两种模式在生态治理中各有优劣,两种模式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来有效地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

  • 标签: 生态治理 生态统合主义 模式重构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列宁也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毛主席曾指出,评价一个政党作用的大小及好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

  • 标签: 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工作 马克思主义 直接生产力 人类社会发展 生产发展
  • 简介:李桂荣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2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开启了东方大国对先进的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求索,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顾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内容,不但发现其极具代表性,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更能够看出他是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先声和实践先导,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的宝贵财富。

  • 标签: 社会主义理想 价值观体系 毛泽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理论教育
  • 简介:话语体系是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中国古代以“民”为核心的“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话语体系,不仅对于稳定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近代以来,毛泽东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中国现实出发,变革了以“民”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形成了以“人民”为核心的“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服务”的话语体系.话语核心的转变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意义表达,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人民 话语体系 现实的人
  • 简介:知识生产力是以知识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创新为灵魂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形态。知识生产力的相关研究,克服了过去仅从物质生产力的视角界定生产力的做法,扩展了生产力的涵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容,具有重大理论及实践价值。

  • 标签: 知识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唯物史观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大生产运动,经过了哪些阶段,解决了哪些问题?理论界以前对此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进行了研究和再认识:从阶段上看,经过了1938至1940、1941至1942、1943至1945的三个阶段。从解决问题上看,不仅解决了抗日军民吃穿用等严重的物质困难,也推动了工业、科学技术和城市工作的发展,还树立了劳动光荣、人民至上和重视生产力的观念。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大生产运动
  • 简介:马克思认为美的本质是自由,因而可以根据不同自由度来区分美的层次。以自由度的不同可以把劳动区分为两类: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其中自由劳动又可分为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和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这样,"劳动生产美"就具有了三个层次,一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美,二是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三是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

  • 标签: 劳动 自由 马克思
  • 简介: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精神生产是一种“天性能动”的存在,是“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具有变革社会的强大实践力。然而,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精神生产被贬抑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异化精神”逐步实现了对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的统摄和控制。马克思将精神生产的历史维度从资本主义社会延伸至共产主义社会,建构了挣脱资本逻辑、走向人的逻辑的自由之路:“全面而自由”的人的生成、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话语权的回归。

  • 标签: 马克思 精神生产 资本逻辑 资本增殖
  • 简介:在全球化与欧洲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法国1982年开始的地方分权改革一改过去中央集权的传统而赋予地方以自主权,深刻改变了中央与市镇的关系,展示了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走向分权化治理的可能路径,为那些因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等原因而不能采取联邦制,又不能继续维持简单、直接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 标签: 法国 地方治理体系 中央集权 公共行政 地方政府 决策自主权
  • 简介:公共政策过程能真实反映一国政治体系结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甚至更根本的历史文化基础。本文通过选取“决策过程”与“执行过程”两个切入口,以公共政策的结构分析为基础,管窥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具体细节上的异同。以此为基础,找寻理解各国政治体系结构的钥匙,并阐释比较公共政策研究的中国立场和本土化学术理念。

  • 标签: 公共政策过程 政治体系 中西比较 本土化
  • 简介:在中国发展行至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蜕变”跨越的关口,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既是改善我国自身国际舆论环境的需要,也是扭转全球传播失衡状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畅通人间正道、让真理发出声音、让公正发出呐喊的国际责任所在。如何解决我国在国际舆论中“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问题,是当今中国走向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 标签: 习近平 话语体系 思想 话语权 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