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1993年浙江安吉县博物馆在天子岗发掘了一座西晋太康六年纪年(M2)和一座孙吴时期无纪年(M3)。根据两的形制规格、随葬器物分析,这是两座高等级的贵族墓葬。天子岗一带是朱氏家族墓地,三国东吴至晋没有其他贵族葬在这里。据随葬器物特征判断,M3下葬年代约在240年左右,结合有关史料记载推断,M2、M3的主应是朱氏家族的朱才与朱琬父子。

  • 标签: 浙江安吉 太康六年 孙吴时期 朱氏家族 墓主
  • 简介:冉仁才唐位于万州区钟鼓楼街道驸马村(原为万县驸马公社),地处万州区城区下游的长江北岸。墓葬背靠黄家山,南面长江,所在区域俗称“驸马坟”。墓葬于1978年在当地改土造田中被发现,随后由四川省博物馆(今四川省博物院)对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顶部为人工夯筑的呈圆锥形封土,底部直径约30米,高出地表6.5米,封土下可见墓葬1座,墓室、甬道、墓门为砖筑,砖缝均勾以石灰泥,内壁亦敷有一层石灰泥,表面绘有彩色壁画,但多已剥落,发掘时可辨者仅有青龙、保护、星象图等。墓室和甬道四壁以长方形砖三顺一丁错缝平砌,顶部以楔形砖、子母砖、斜面砖等一丁两顺起券。

  • 标签: 合葬 长江北岸 省博物馆 万州区 四川省
  • 简介:“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海昏侯基,以其中的巨大财富和珍奇宝物吸引了全国人的目光。特别是该出土的编钟,引起考古界和音乐界的广泛关注。《海昏侯时代的编钟——它们见证了“礼乐”的复古与没落》(王子初著)一文通过对四王编钟的研究,认为西汉时期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推行过乐悬制度。之后,《试论海昏侯的乐钟制度》(张闻捷著)一文对子初先生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我仔细研读了张文,发现该文对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掌握不够全面,一些观点仍需进一步探讨。故笔者不惴浅陋草就此文,与《试论海昏侯的乐钟制度》商榷。

  • 标签: 海昏侯墓 编钟 编列 乐悬制度
  • 简介:楔子凌晨时分,突然响起肆无忌惮的敲门声,吓得酣睡中的女人将头埋人左侯怀中。“谁?”左侯喝道,立即抽出枕头下的手枪。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历代"昭君村""昭君"的诗歌,是构成昭君出塞和亲文化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们以特殊的视角写就的诗作,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韵味。分析探讨诗歌中的意向、审美、主题,是我们更好地了解昭君出塞和亲的时代风貌与文化道德的一面镜子;亦是我们深入挖掘昭君精神本质风采,感受昭君多元形象的特殊基石。

  • 标签: 昭君“村与墓”诗歌 意象 审美 主题
  • 简介:2010年,江西婺源地区发掘一座小型宋代券预砖室,墓葬形制与随葬品都是典型的宋代风格。墓葬中出土了一面“破镜”,反映了一种埋葬风俗——破镜重圆。这种葬俗从唐宋时期开始在南方地区特别是江西地区流行,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 标签: 2010 婺源 宋基 破镜
  • 简介:本文对北朝纪年中出土的瓷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据此将北朝时期的瓷器生产分为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北魏迁洛至东魏建立之初为初创期,东魏建立之初至北齐早期为发展期,北齐中晚期至隋代初年瓷器生产趋向成熟。在北魏迁洛之前的北魏早中期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少数瓷器,这主要为南方地区的产品。

  • 标签: 北朝 瓷器 纪年墓 类型学 分期
  • 简介:201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雁塔南路发掘了—座北宋墓葬(M3)。主范天祜,官至普州安居县(今四川遂宁)知县,皇裙元年(1049年)去世,熙宁八年(1075年)安葬于宋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中不仅出土了铜镜、金饰、玉梳等妆饰用品,还出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酒器、文房用具,反映了北宋官僚士大夫的生活意趣。出土的32件黑色生漆薄片,是我国北宋漆器的重要发现,为研究当时漆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出土铜钱将近300枚,有北朝、唐代、五代南唐、北宋时期铜钱多种。该结构较为完整,随葬器物种类丰富多样,是一座典型的北宋纪年,为宋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北宋 范天祐 墓葬 漆板
  • 简介:文章针对世传伍子胥“掘鞭尸”事,对现存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按年代顺序进行梳理并发现,古代史事记载最权威的历史著作《春秋经》《左传》以及《国语》等对此均未作记载,而《吕氏春秋》《淮南子》《榖梁传》等只记载“鞭坟”“鞭”“挞”等,至《史记》才出现“鞭尸”.唐司马贞和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都对伍子胥“掘鞭尸”提出质疑.对历史层累记载的梳理结果或已说明:“掘鞭尸”乃为后世复仇之风炽盛时代所杜撰并加诸伍子胥头上的不实之辞.

  • 标签: 伍子胥 掘墓鞭尸 《左传》 《吕氏春秋》 《史记》 司马迁
  • 简介:2016年6月,在驻马店市正阳县贾庄遗址发掘出一座龙山晚期的墓葬M12。该墓葬保存较好,出土随葬品丰富,为研究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不可多得实物资料。

  • 标签: 正阳县 贾庄遗址 12号墓 龙山晚期
  • 简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唐代韩休壁画,内壁画保存较为完好,极具历史、考古和艺术价值。通过三维影像记录、环境监测及科学检测分析,进一步了解壁画绘制工艺及保存现状。所使用的科技手段包括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离子色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结果表明该壁画不宜原址保存,为下一步壁画搬迁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壁画保护 科学分析 环境监测
  • 简介:位于太原市的娄叡是一座北齐晚期的大型墓葬,保存下来的彩绘壁画71幅200余平方米更是堪称南北朝时期绘画的代表作。壁画以构图的层次、人物的形神、马匹的动势、精美的线条和浓淡相宜的色彩等营建了完美的空间感和时间感,使观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栩栩如生的宏大场景,更给了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

  • 标签: 娄叡墓 壁画 空间感 时间感
  • 简介:2016年12月,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大黄冶村新兴家园发掘两座唐,其中M599出土有较多的唐三彩。由于此的年代已接近三彩俑消失的年代,故对研究巩义唐三彩的兴衰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巩义市 唐墓 发掘 唐三彩
  • 简介:魏晋时期是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妇女服饰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从妇女服装、发饰、佩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嘉峪关地区妇女服饰的独特风格以及异彩纷呈的时代风貌。

  • 标签: 嘉峪关 魏晋时期 女性服饰
  • 简介: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群的发掘为近年来考古研究的一大热点,关于其中乐舞壁画的研究成果尤其丰硕。对于其壁画内容,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散乐(故本文称其为散乐图)。2013年4月,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在宣化古城北的山麓下、距下八里辽代壁画群约1000米处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已被破坏的壁画,并集体撰写了《河北张家口宣化辽金壁画发掘简报》一文,发表于《文物》2015年第3期上。

  • 标签: 壁画墓 散乐 辽金 考论 发掘简报 文物保管
  • 简介:2016年5至6月,河南大学中原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三峡库区消落区——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街道办事处网背沱群,共清理东汉、五代、明代等不同时期墓葬8座,共出土文物116件,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石器、瓷器和铜钱等,为研究三峡流域及附近地区东汉、五代以及明代等不同时期的风俗和墓葬形制等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

  • 标签: 重庆 涪陵区 网背沱墓群 考古发掘
  • 简介:赤峰市博物馆珍藏有一件北宋青白釉香炉,系1969年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嘴子乡毛不拉沟辽出土,国家二级文物。瓷香炉高12.4厘米,口径12厘米,腹深4厘米,底径9.5厘米。香炉整体呈高足杯形,圆口,平折沿,深直腹,下腹弧状内收,双层伞状柄,喇叭形足,柄、足中空。

  • 标签: 青白釉香炉 辽代 焚香习俗 香品 香具
  • 简介:文章通过对新郑地区四处两周墓地日用陶器的研究,从陶器组合、墓葬大小及葬具等三方面,观察到日用陶器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等级差异。等级差别揭示出郑国平民阶层内部身份等级再划分的事实,这种等级划分可能是军功爵制下的合法制度。

  • 标签: 郑国 日用陶器墓 平民阶层 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