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不久的将来,网络文学将成为主流文学,而类型小说将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构成。在这一过程中,学院派研究者如果要有效介入,必须重新调整定位。这不仅意味着研究方法的全面更新,同时也意味着研究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标签: 媒介革命 网络文学 主流文学 精英批评
  • 简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介引发了中国文学的转型,新媒介使得中国文学的审美构成、时空观念、表意体制等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也对传统文学带来一定的破坏,甚至异化了传统文化。在新环境下,必须对中国文学主体进行合理地调控和引导,将数字媒介对中国文学的挑战转变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契机,从而为中国文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 标签: 数字媒介 中国文学 转型
  • 简介:文学具有白日梦性质,而媒介是人的延伸,从形式上看网络游戏将新媒介技术与文学的艺术功能融为一体,它通过在线参与、即时互动,以鲜明强烈的体验性延续了文学的梦想品质,有望成为继影视之后的“第九艺术”;然而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个号称绿色GDP的阳光文化产业中,游戏内容正在形成的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等价值观却与文学的独立思考与公共关怀背道而驰。网络游戏以游戏人生的市民文化和虚无的后现代精神,把文学阅读的公众转化为文学消费的公众,它看上去是我们文学梦想的延伸,实质上是对文学梦想的背叛。

  • 标签: 网络游戏 文学 第九艺术 梦想 价值观
  • 简介:问:张老师,您好!我们注意到传播学界的重要学术刊物QuarterlyJournalofSpeech赞誉您的著作DeconstructingCommunication:Representation,Subject,andEconomiesofExchange为“传播哲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也就是说,您的研究路径实际上是把哲学引入传播。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去思考并追问“传播”的形而上学维度?您的博士论文就是以胡塞尔的哲学为基础谈“传播”的,这些与美国传播学界的常规研究路径大约是不同的吧?

  • 标签: 访谈录 EXCHANGE JOURNAL 教授 张正 文学
  • 简介:媒介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意义含混。在符号论中,媒介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是符号的物质载体。符号即媒介,符号化即媒介化。一切艺术存在于符号媒介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即媒介。符号媒介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文本研究的基础,更是人文学科基础之基础。

  • 标签: 媒介 大众传播 符号学 媒介化
  • 简介:近年来“IP”成为媒体及学术界的高频词汇。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IP意指媒介组织用资本购买或创造小说、形象、概念等知识产权,合法从事各个媒介平台的文本开发,使之贯穿于电影、电视剧、网络剧、游戏、动漫、图书出版等产业,以全新的内容体验促成受众的多重消费。在媒介IP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跨媒介叙事文本以故事世界为基础,使文本扩展至多个媒介平台;通过多元媒介类型增强叙事体验并协作控制叙事节奏;叙事线索在媒介间穿梭的过程中构成互文,并以解释学法则和迁徙诱因等叙事技巧促成媒介间的受众迁徙。这种跨媒介叙事开发模式构成文本与媒介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国媒介IP的优质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媒介IP 跨媒介叙事 改编 故事世界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媒介使用的研究传统,结合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媒介使用的现实,从媒介使用的概念和测量问题出发,探讨媒介使用新的研究角度及其测量技术和方法,从受众媒介使用的媒介、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提出媒介“碎片化使用”的概念和测量指标,藉此回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研究者对受众的媒介使用、多任务行为等问题的关注,以期为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媒介使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 标签: 媒介使用 媒介多任务 碎片化 测量
  • 简介:刚刚过去的二○一四年对于网络文学发展而言是十分关键的一年。如果从一九九八年台湾蔡智恒(痞子蔡)在BBS上连载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大陆中文网络迅速传播算起,至二○一五年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走进第十七个年头了。十余年来,网络文学的发展如野火之势,不但拥有了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群体,号称百万的写手大军,并且建立起自成一统的生产—分享—评论机制,以及建立在“粉丝经济”上的“部落文化”,这一切都对传统精英文学的主流地位构成挑战。

  • 标签: 媒介融合 文学传统 起点中文网 粉丝文化 生产机制 泛娱乐化
  • 简介:当下,传统媒介成为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主要途径,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来看,传统媒介所起到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今天,无论教学方法还是学习手段都在不断更新,新媒介融入到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是必然的趋势,新媒介和传统媒介配合使用将会给价值主义教育思想传播带来全新的局面。

  • 标签: 新媒介 传统媒介 媒介融合 价值主义思想 传播策略
  • 简介:本文通过对《媒介经济学杂志》近年刊发的论文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近几年国外媒介经济研究方面的研究特点,描绘出当前主流媒介经济的研究特征。

  • 标签: 媒介经济学杂志 研究特征
  • 简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和电视媒介传播都具有单向性,广播媒介、电视媒介没有从根本上颠覆纸质时代印刷媒介所支持的学习方式。网络媒介的海量存储、开放访问、社会性、用户生成内容等特性,使之有可能对学习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研究者从基于资源与基于互动两个维度分析媒介变迁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习资源媒介由纸质资源演变到与数字资源并存,由封闭资源演变到与开放资源并存,由系统资源演变到与碎片资源并存;学习互动媒介由人际之间的口头语言演变到与网络搜索引擎、网络社交媒介并存。通过该文调查研究表明,媒介的变迁,特别是随着学习者对网络媒介接触的增加,课外学习方式由被动变得主动,不论是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还是基于互动的协作学习,互联网对学习者的支持都比其他媒介更为有效;课内学习方式由单一变得多元,学习者在课外依托互联网所开展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具备了反哺课堂的能力,学习者不再是单纯地消费教授者所提供的讲授服务,而是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 标签: 媒介变迁 数字化阅读 学习方式变革
  • 简介:2014年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拥抱的一年,必将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然而,媒介融合的方向在哪里?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与温度?笔者认为,当前,媒介融合最紧迫的是要解决好渠道和内容两个问题。渠道、内容是传播的两翼,缺一不可。在这里,暂且把渠道喻为高度,把内容喻为温度。

  • 标签: 媒介融合 高度 温度
  • 简介:科技的发展使媒介环境从内到外都发生着变化,媒介环境学研究也不断步入新领域。一方面,数据新闻增强传播效力,强化并助推媒介环境学跻身传播学核心;另一方面,受众的最深切感受不仅在于媒介技术层面的改变,还在于媒介对于人情绪的触动、激发和调节。借助数据技术应用,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手段不断出新,甚至形成某种新的趋势或联系。

  • 标签: 媒介环境 社会交往方式 媒介技术 数据技术 数据挖掘 传播数据
  • 简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讲究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理论课程也相对的比较枯燥、抽象,使学生学习兴趣一直提不上来,因为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学生的对于理论知识理解的也不是很到位。工业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技能的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机电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掌握了实践操作。成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同时具备的技能型人才。

  • 标签: 机电技术应用 专业教学方式 工业结合
  • 简介:现代修辞学的观念普及与方法延展,日益影响到媒介批评实践。大众媒体的话语符号特征,为媒介修辞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作为有效的理论工具,它开启了有关传播观念、文本结构及话语伦理的新视界。媒介批评中的修辞分析方法,既是文类释读、语境认证,也是意义阐发。

  • 标签: 媒介批评 修辞分析 话语行为
  • 简介:随着通讯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迎来了继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之后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在商界所带来的变革已经有目共睹,它已成为企业决策、产品研发创意、产品营销等的重要凭据和有效途径。在媒体行业,大数据也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狂潮,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都通过平台合作的方式扩大了对资源的利用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数据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创新思路。本文旨在探究大数据背景下各媒介形态融合的创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 标签: 大数据 媒介融合 创新
  • 简介:受众是以已有心理结构为认识基础介入大众传播的,信息从物理现实转变为受众心理现实之间要经过受众认知结构这一中转站。

  • 标签: 媒体传播 认知结构 图式 移情
  • 简介: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甄别、使用信息资源,完善自我、促进个体发展的一门学科。通过对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四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发展和组织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梳理,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实施的现状,提出厘清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建立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的理论范式,发挥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持作用,拓展社会团体与科研机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先导作用,实践学校与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直接推动作用来促进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 标签: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理论范式 教育现状
  • 简介:郑亚灵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陕西农村小学生媒介接触现状与媒介素养研究》一文指出,目前陕西农村小学生在媒介批判能力上呈现三个特点:1.服从与接受的大多数小学生在媒介接触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顺从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特定群体的更多信赖,我们发现他们对“信赖度”的判别与某个群体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有着紧密的关联。

  • 标签: 农村小学生 媒介素养 批判能力 陕西 媒介接触 特定群体
  • 简介:麦克卢汉在他的经典著作《理解媒介》一书中,用无数的例子在说明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他的笔下,印刷媒介、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音乐广播是听觉的延伸,汽车飞机是人脚的延伸,而电力技术甚至是人类中枢神经的延伸,现实社会中所有的媒介都是人感觉的延伸和拓展。然而,无论什么样的媒介使得人体得到延伸,都会改变人类感觉的平衡状态,由此会进一步产生对于外界的不同认识和反应。在麦克卢汉的观点里,媒介所带来的一方面的感知的延伸和拓展必然会导致另一方面的消减和衰退,由此使得感知在一个新的层面重新恢复平衡。

  • 标签: 媒介技术 感官延伸 感官截除 感官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