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24h内接受异体输血量(红细胞、血浆)≥自身血容量患者51例,输血前抽取血液标本,输血后以同样的方式获取标本,行血液指标检测,观察结果。结果:输血后钙离子(Ca2+)、钾离子(K+)水平均低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钠离子(Na+)、氯离子(C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变化较大,明确其变化特征,对并发症防治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变化特征 血液指标 临床分析 输血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大量输血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度肝脏外科同一肝移植小组进行的103例肝移植受者资料,根据受者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分为大量输血组(≥12 U)40例和非大量输血组(<12 U)63例,比较分析两组受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前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得出肝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预测模型。结果大量输血组和非大量输血组在性别、年龄、血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诊断、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指标与术中大量输血存在相关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预测模型为Y=3.545-0.112×HCT-0.009×PLT+0.005×DBIL。其预测值经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分析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81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71.4%,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为0.514,即Y≥0.514时则可能发生术中大量输血。结论肝移植受者术前HCT、PLT和DBIL可以作为术中大量输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其预测模型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 标签: 肝移植 输血 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因严重创伤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死亡与否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根据大量输血与否再分为两个亚组。研究大量输血与死亡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OR)。同时分析大量输血组与非大量输血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大量输血组死亡35例,存活20例,非大量输血组死亡18例,存活37例;非大量输血组相比,大量输血输血后APTT、PT及TT指标均较高,而Fbg及PLT指标则较低(P<0.05);非大量输血组相比,大量输血输血后APTT、PT及TT指标均较高,而Fbg及PLT指标则较低(P<0.05。结论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大量输血可能增加其死亡的风险,OR 3.59,95%置信区间(1.66,7.72)。对严重创伤患者采用大量输血治疗,会对机体的凝血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且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输血期间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血小板及血浆补充,并密切关注凝血功能障碍情况,避免造成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 标签: 大量输血 严重创伤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重度创伤患者首次输血时间用血情况及预后分析,以探讨规范大量输血协议(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 MTP)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重度创伤73例。以重度创伤患者从受伤到患者输注血制品的时间差为Δt,根据Δt将患者分为首次输血4 h内组(n=26)和大于4 h组(n=47),比较两组患者输注血制品总量。采用入院后的首次血常规﹑TEG﹑传统凝血等指标及Δt对73例重度创伤患者28 d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不同预后重度创伤患者各项指标结果显示,患者以28 d死亡区分,42例为死亡组,其余31例为存活组,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血小板(PLT)、纤维蛋白聚合功能(Angle)、血小板聚集功能(MA)、纤维蛋白原(Fbg)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则明显增高(P<0.05或P<0.01);73例重度创伤患者有26例首次输血时间4 h内,而47例在首次输血大于4 h,比较发现首次输血4 h内组患者输注血制品总量明显减少(P<0.01),病死率也明显降低(P<0.05)。73例重度创伤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判断28 d病死率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Fbg是患者28 d病死率的风险因素(P<0.05),Δt是28 d病死率的保护因素(P<0.05),其他指标对重度创伤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重度创伤患者Δt预测28 d死亡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74(95%CI,0.653~0.895)(P<0.01);Fbg预测的28 d生存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35(95%CI,0.616~0.854)(P<0.01)。结论4 h内首次输血可以明显降低重度创伤患者的28 d病死率和减少血制品的使用,Δt和Fbg分别对28 d死亡和生存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规范的MTP体系建设对于提高重度创伤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公立医院 快速反应小组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急性创伤性患儿在大量输血后,患儿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发生的变化。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急性创伤性、需输血儿童,将患儿根据需要输血量分成研究组与常规组,各13例。研究组需要接受大量输血,常规组需要接受少量输血,观察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结果:术前,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纤溶功能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FIB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LT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T、APTT、TT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FIB、PLT、APTT、TT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PT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D-D、FDP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C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D-D、FDP、PC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于急性创伤患儿的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输血后加强对患儿凝血状态的观察和监测。

  • 标签: 急性创伤 大量输血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钠、钾离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以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用血量逐年上升,对血液的需求量与实际血量之间的绝对值差距在增大,给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结合当前血液安全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规范输血伴随的风险,深入分析了合理输血理念在普及和推广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增强输血的科学性,降低可能存在的输血风险,给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现实依据。

  • 标签: 输血 健康 风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输血安全管理中应用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的实际效果。方法 在本院接收的需要输血患者当中随机抽选出200例,入选患者入院时间范围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根据1:1的方式分作两组,给予常规输血后安全管理患者划成对照组,在常规输血后安全管理基础上进行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患者划成试验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输血质量以及输血后出现不合格输血案例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不合格输血案例发生情况明显更低,采集血标本情况情况、输血前后评估情况、不良反应以及输血后效果四项评分明显更高,相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输血安全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于研究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方法,并对比此两种输血方法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输血的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平均分成相同人数的两组,A组与B组。 A组患者实施常规输血,B组患者实施针对性、精细化的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输血后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及输血后发热情况高于B组,组间数据统计,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常规输血 少白细胞技术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研究在需要输血的患者中采取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需要输血的患者,依据不同的输血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60例。参照组患者开展常规输血治疗,实验组患者开展少白细胞输血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过敏、血红蛋白尿、发热等)。结果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不良反应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现在医学事业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在提高人们生命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输血是现阶段临床实施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其能够有效的挽救外伤、手术等急性失血的患者,对一些内科慢性病的治疗也会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但是在输血过程中,一些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问题,必须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基于此,本文就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高输血安全性的对策。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输血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患者运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2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临床输血技术选择不同,将其中41例实施少白细胞输血患者纳入到实验组,其余41例患者纳入到对照组。观察患者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输血认可度。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输血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88%,对照组患者临床输血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1.95%,二者之间比较有差异(P<0.05),且实验组患者输血认可度显著好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患者的作为调查对象,所选患者共100例。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输注未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观察组输注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热患者3例、过敏患者0例以及Hb尿患者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显著优于对照组发热患者5例,过敏患者3例以及Hb尿患者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显著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许多应用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血常规 生化检验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输血中凝聚胺技术与其他输血技术的效果分析。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液生化检验项目的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所选患者共100例。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盐水检验方案,观察组采用凝聚胺技术检验。统计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检验的抗体检出率。结果:经实验结果统计后,观察组患者自身抗体10例、青霉素抗体9例、温冷自身抗体8例、Rh抗体15例、MNSa抗体8例以及未鉴定抗体10例,抗体检出率为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抗自身抗体2例、青霉素抗体13例、温冷自身抗体6例、Rh抗体13例、MNSa抗体1例以及未鉴定抗体15例,抗体检出率为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应用凝聚胺检验技术抗体筛查精准,操作简便,检验效率高,输血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在临床上具有许多应用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血液生化检验 凝聚胺技术 其他输血技术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