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大肠腺瘤癌变大肠镜活检病理检验特征。方法:2018.8-2021.8,选取术前经大肠镜活检检出的大肠腺瘤癌变患者42例为对象,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42例患者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检出符合率是100.00%。结论:大肠镜活检的大肠腺瘤癌变检出符合率与术后病理学一致,经大肠镜活检确诊后应即刻行切除治疗,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大肠腺瘤癌变 大肠镜 活检病理学 术后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腺瘤癌变大肠镜活检的病理诊断。方法对31例经大肠镜采样病理活检证实为大肠腺瘤癌变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分型等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前大肠镜活检大肠腺瘤351例,病理检查其中腺瘤癌变23例,检出率为6.6%;8例腺瘤伴异型增生。术后(外科手术和高频电切)病理检查证实31例为腺瘤癌变癌变率为8.8%。组织学分型以绒毛状腺癌为主(19例),管状腺癌4例,绒毛状-管状腺癌8例。结论大肠癌与大肠腺瘤癌变密切相关,绒毛状腺瘤一经发现,无论大小均尽可能予以切除。

  • 标签: 大肠腺瘤癌变 绒毛状腺瘤 大肠癌 病理诊断
  • 简介:目的了解参与大肠腺瘤癌变这一生物学进程的信号通路。方法分别提取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DukesA、DukesB和DukesC-D大肠腺癌组织的总RNA,生物素标记cRNA探针,分别与5张AffymetrixU133PLUS2.0基因芯片(涵盖47000个转录本,38500个功能已知基因)杂交,GeneScanner3000扫描,GCOS1.2软件处理杂交信号,按大肠腺瘤/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癌(包括DukesA、DukesB和DukesC-D大肠腺癌)/大肠腺瘤两组分别筛选表达差异基因。然后应用PathwayV1.0软件对两组表达差异基因中共同上下调的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大肠腺瘤/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腺癌/大肠腺瘤两组分别有2950和742个表达差异基因。其中有463个表达差异基因在两个比较组中均共同表达,而279个表达差异基因是大肠腺癌特异表达的。对463个和279个表达差异基因中的上调基因分别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分别有88个和17个信号通路参与大肠腺瘤癌变这一进程(P<0.05),其中有大部分通路与肿瘤微环境及遗传不稳定性相关。而742个表达差异基因中的282个下调基因属于28个信号通路,这些通路与正常大肠功能的逐步丧失密切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和浸润转移是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进程,涉及众多的信号通路。研究结果为系统探索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线索,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肠肿瘤 腺瘤 腺癌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信号传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肠腺瘤及其癌变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细胞增殖。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肠腺瘤患者30例,大肠腺瘤癌变患者20例,采用MSI检测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对这30例肠腺瘤患者及20例大肠腺瘤癌变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细胞增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对大肠腺瘤患者30例,大肠腺瘤癌变患者20例,共50例患者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共检测出MSI11例,MSI的发生率为22.00%,有3例发生微卫星位点,微卫星位点的发生率为6.00%,这三例发生微卫星位点的患者中有两例癌变,有1例腺瘤?级不典型增生。其中有13例都是2个或2个以上位点发生MSI,发生率为26.00%;大肠腺瘤及其癌变组织共检测出7例MSI,这7例MSI阳性大肠腺瘤患者的PCNALI指数均值以及Ki-67LI指数均值明显低于MSI阴性大肠腺瘤患者的PCNALI指数均值以及Ki-67LI指数均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分子改变就是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现,MSI阳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活性较低。

  • 标签: 大肠腺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细胞增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大肠腺瘤的诊断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1995~2002年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95例大肠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直肠镜下直肠腺瘤局部切除76例,剖腹行肠壁楔形及肠段切除187例,肠段及系膜的根治性切除32例。结论大肠腺瘤作为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应完整切除,手术治疗可明显减少复发及恶变,是大肠腺瘤的最彻底治疗。

  • 标签: 大肠腺瘤 诊断 切除 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直肠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阿司匹林在大肠腺瘤治疗中对复发率的影响展开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到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大肠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口服安慰剂,观察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对比两组大肠腺瘤复发率,分析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大肠腺瘤复发率更低,息肉直径越短,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大肠腺瘤治疗后,为患者提供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降低大肠腺瘤复发率,抑制息肉的增长,缩小息肉体积,阿司匹林在大肠腺瘤复发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观察 阿司匹林 大肠腺瘤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结直肠息肉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前者指腺瘤,当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结直肠肿瘤的癌前病变。目前认为,大多数的结直肠癌发生需经历腺瘤-癌的发展序列,即从肠上皮异型增生,演化至腺瘤形成,进一步癌变发展为浸润性癌,甚至转移扩散。通过结肠镜检查可早期发现并合理处置腺瘤癌变息肉,符合"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级预防策略。然而就临床中明确诊断的结直肠恶性息肉该如何正确处理,选择内镜下治疗还是手术扩大切除目前尚无统一定论。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作如下综述总结,以期明确和规范结直肠腺瘤癌变的治疗。

  • 标签: 腺瘤癌变 恶性息肉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资料患者,女性,22岁,因下腹部隆起7年余,近5个月腹胀加剧来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无消瘦,无贫血貌,腹部高度膨隆,触及一巨大包块,上至剑突下,两侧至腋中线,张力大,稍有触痛。腹部及妇科超声检查:全腹见巨大囊性团块,上至剑突下,下至盆腔,内充满密集点状回声,其下方囊壁见32mm×24mm低回声团突向囊腔内,形态欠规则(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低回声团内,血流稍丰富,阻力指数为0.44。子宫大小及形态正常,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厚10mm,右卵巢显示不清,左卵巢大小为32mm×20mm×17mm。子宫直肠窝可见液性暗区,范围约40mm×15mm。超声提示:①腹腔巨大囊性为主的混合性占位病变,考虑卵巢来源,恶性肿瘤待排;②盆腔积液。平扫CT提示盆腹腔巨大囊实性肿块(图2~3),盆腔积液。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antigen125,CA125)为38.58(正常值为0~35),甲胎蛋白、CA19-9及CA15-3均在正常范围内。手术中见盆腹腔一巨大囊肿,内含黄色混浊液体,提起囊肿,见囊肿来源为右侧卵巢,囊壁可及一50mm×40mm的质硬肿块。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部分为交界性,局部癌变(黏液性囊腺癌)。

  • 标签: 卵巢黏液性囊腺瘤 伴局部癌变 超声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与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参加2008年上海市社区大肠癌筛查研究中的45~74岁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筛查前风险因素和筛查后肠镜诊断结果,并结合人工主动随访收集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的结局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与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的风险比(HR)和95%CI。结果20 811名研究对象共计随访122 739.3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5.87年,共收集大肠高风险腺瘤657例。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肥胖者(BMI≥28.0 kg/m2)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风险增加21%,调整年龄、性别、大肠癌家族史、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生活方式特征如吸烟、饮酒、脂肪类食物摄入、油炸或腌制类食物摄入及蔬菜水果摄入情况等因素后,肥胖者发生大肠高风险腺瘤的HR值为1.25(95%CI:1.04~1.51)。进一步按年龄、性别及大肠癌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在男性、>60岁人群中,肥胖者与体重正常者相比,大肠高风险腺瘤的发生风险更大(男性:HR=1.57,95%CI:1.20~2.04;>60岁人群:HR=1.63,95%CI:1.23~2.16)。结论肥胖是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风险独立的危险因素,发病风险随BMI的增加而增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肥胖 大肠高风险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腺瘤的护理。方法选择近5年于我院实施EMR的结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45例,观察患者的疾病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临床路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晓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总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结论临床路径护理全程应用于采用EMR治疗大肠年粘膜内侧向发育型腺瘤的患者,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 EMR 临床路径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腺瘤大肠癌组织与APC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41例大肠癌与腺瘤组织标本,采用银染单链构相多态性技术分析AP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35例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有16例发生APC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5.7%.8例腺瘤组织检出突变3例,突变率为37.5%.APC基因在散发性大肠腺瘤大肠癌中均有较高突变频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还表明,APC基因突变与年龄、性别、肿瘤性质、位置、类型、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APC基因突变在大肠腺瘤阶段就出现,属于大肠癌发生的早期阶段.检测APC基因突变能预测腺瘤癌变倾向,有助于早期发现大肠癌.

  • 标签: 大肠肿瘤 基因 APC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 简介: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构成中分别占10.56%和7.80%,居第3位和第5位。结直肠腺瘤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至少80%结直肠癌由此演变而来,是公认的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因此积极诊治结直肠腺瘤是控制和减少结直肠癌的重要途径[1]。本文就结直肠腺瘤的分型、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腺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肠腺瘤大肠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06月至2013年06月我院收治的大肠良性腺瘤患者86例,大肠癌患者110例,另匹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观察三组人员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间的关系。结果大肠腺瘤组与正常人员之间D-二聚体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和正常人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较高,可作为疾病评判和预后效果的标准。

  • 标签: 大肠腺瘤 大肠癌 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