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绒毛管状腺瘤伴局部癌变一例

/ 2

膀胱绒毛管状腺瘤伴局部癌变一例

李腾仙陈昱江钟鹏

李腾仙陈昱江钟鹏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1

膀胱原发绒毛状管状腺瘤,是一种泌尿系统疾病,无论是在病变类型方面,还是在病变形态方面,都与肠道腺性病变相类似,临床较少见,但是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1]。一般来讲,本病早期无典型症状,或是无明显的症状体征,所以,造成临床诊断易出现漏诊、误诊等不理想现象,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局部癌变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近年来,关于膀胱绒毛管状腺瘤伴局部癌患者临床情况研究的报道较少,为此,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选择就诊于我院的1例膀胱绒毛管状腺瘤伴局部癌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病理类型,以及临床治疗情况等方面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改善临床转归、预后,如下。

1.病历资料

刘XX,男性,66岁,因“B超发现膀胱占位10余天”就诊于我院。

在整个住院过程中,患者精神良好,食欲正常,二便尚可,无腹痛、腹泻、腰痛、腹胀;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无恶心呕吐、发热等。

既往2型糖尿病5年,20年前因幽门梗阻施行胃部分切除术;否认外伤史、输血史;否认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否认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传染性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家族传染病史、家族性遗传性疾史。

2.膀胱镜检取活检术

前尿道无明显异常,进入后尿道,可以见到前列腺增生,进入膀胱,可以看到膀胱三角区无明显异常,并且双侧输尿管开口正常,膀胱前壁可见一个大小为1.8cm×1.8cm肿块,余膀胱各壁未见明显异常。

3.病理诊断

(1)第一次膀胱粘膜活检:

1)肉眼观察:灰白色小组织4粒,直径为0.1~0.2cm。

2)病理诊断为:(膀胱新生物)绒毛管状腺瘤。见图1。

图110x10

(2)第二次局部肿块切除送检:

1)肉眼可见:灰褐色不整形组织1块,总体检为3.5cm×2.0cm×1.0cm,切面灰红色,实性,质中。

2)病理诊断:(膀胱肿瘤)绒毛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腺体粘膜下层浸润趋势,局部尿路上皮增生,层次增多,呈腺性膀胱炎改变.见图2

图210x10

4讨论

绒毛管状腺瘤,是肠道病变的常见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多见,并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虽然并非是癌症,但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将会演变成癌症,危及患者身心健康,甚至损害健康安全[2]。绒毛管状腺瘤,在泌尿系统极少见,结合近些年相关文献报道资料,发现仅有十几例。本病的发生以老年人为好发群体,多见于男性,一般来讲,肿瘤多数发生在脐尿管、膀胱顶部,有时候也会发生在输尿管、尿道等部位,表现出血尿、尿路刺激征等症状,偶尔出现黏液尿,经过内镜检查,确定肿瘤的存在[3]。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阐述泌尿道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机制,但部分研究学者认为成人的膀胱、脐尿管中可能存在泄殖腔的残余,从而增加转化为腺上皮肿瘤的风险[4]。另外,也有部分研究指出,单纯性绒毛管状腺瘤手术切除后,治愈率较高,并且预后恢复良好。但是对于泌尿道绒毛管状腺瘤合并局部癌变患者而言,数据显示,发生癌变的几率约为35%,不仅治愈率低,而且由于侵袭性特点,常常会出现复发现象、远处转移现象[5]。因此,务必对膀胱绒毛管状腺瘤伴局部癌变患者予以高度重视,尽早予以诊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展,避免危及患者健康安全,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限,促进患者家庭和谐发展。

本次研究开展过程中,随机选取1例膀胱绒毛管状腺瘤伴局部癌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病理类型,以及临床治疗情况,经过膀胱镜检取活检术,发现仅有膀胱前壁有一个大小为1.8cm×1.8cm肿块,在此基础上,对膀胱增生物、膀胱粘膜进行活检,前者见到灰白色、直径0.1~0.2cm小组织4粒,病理诊断为(膀胱新生物)绒毛管状腺瘤;后者见到灰褐色不整形组织1块,总体检为3.5cm×2.0cm×1.0cm,切面灰红色,实性,质中。病理诊断,(膀胱肿瘤)绒毛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腺体粘膜下层浸润趋势,局部尿路上皮增生,层次增多,呈腺性膀胱炎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在活检标本中,应鉴别肠癌侵及膀胱的继发性病变,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排除女性生殖道、前列腺等其他部位肿瘤的浸润、转移。

综上所述,分析、掌握膀胱绒毛管状腺瘤伴局部癌变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能够确定患者病情发展状况,以及为其后续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目前,相关膀胱绒毛管状腺瘤伴局部癌变的报道研究较少,再加上部分研究内容分散、且不全面,难以准确为本次研究的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并且相关理论的阐述难免有些不准确。结合上述局限性分析,建议进一步探索相关研究,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与此同时,建议临床学者在今后工作中,深入探索膀胱绒毛管状腺瘤伴局部癌变方面情况,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尽快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以期丰富研究成果,以及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促进我国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冠良,徐添桐,种婷婷,等.膀胱绒毛管状腺瘤的临床诊治[J].现代肿瘤医学,2018,26(16):112-114.

[2]王艳艳,任基伟,韩振国.直肠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管状腺瘤核磁表现及病理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10):60-61.

[3]黄燕涛,冷媛媛,仲建全,等.多层螺旋CT对肠道绒毛管状腺瘤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7,28(16):2655-2657.

[4]方志欣.绒毛-管状腺瘤的超声表现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7,33(12):1100.

[5]林克荣,虞学助,沈世峰,等.肾盂绒毛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33(11):1296-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