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基底(基)和鳞状细胞(鳞癌)切除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分析影响术后美容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行手术扩大切除并一期美容修复的90例面部基底和鳞状细胞患者,男46例,女44例,年龄19~97(64.5±15.3)岁。探讨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范围、修复方式等。由其他医师和患者分别对出院时的美容效果(包括对称性、器官牵拉变形、局部平整度、色泽、质地)进行评分。结果局部皮瓣是基底修复常用方法,其次为游离植皮、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是鳞状细胞修复常用方法,其次是局部皮瓣,直接缝合、游离皮瓣。70%患者(基患者40例、鳞癌患者23例)修复后美容效果评价为优,20%(基患者15例,鳞癌患者3例)为良,10%(基患者4例,鳞癌患者5例)为差,两组肿瘤的美容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缝合的美容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几种修复方式。结论面部基底和鳞状细胞通过扩大切除和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均可达到较好的肿瘤学和美容效果。

  • 标签: 癌,基底细胞 癌,鳞状细胞 修复外科手术 美容技术 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宫颈腺样基底和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治的9例宫颈腺样基底和3例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详细复习临床资料,复阅全部病理切片,观察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电话随诊其预后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二者均以绝经后妇女多见(发病年龄43~74岁)。腺样基底患者临床常无症状,多以体检时宫颈涂片异常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常无肿块。而腺样囊性癌患者多以阴道异常出血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常有肿块。组织学上两种病变的共同特点为肿瘤呈巢状生长,由基底样肿瘤细胞构成,细胞巢周围常有栅栏状结构。两种病变可以共存,也可与鳞状细胞或鳞状上皮内病变混合存在。不同点为腺样基底多位于宫颈鳞柱交界区及上皮下,巢团中央伴鳞状分化,或呈双层腺样排列,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象偶见,间质反应不明显;而腺样囊性癌细胞巢内肿瘤细胞多呈筛状排列,筛孔内见均质红染及蓝染分泌物,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有显著的间质反应,其中1例巢周围为肉瘤区域。二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多呈阳性,9例腺样基底中3例行HPV检测,5例行p16检测,均呈阳性表达;3例腺样囊性癌中2例行HPV检测,3例行p16检测,均呈阳性表达。电话随访截至2019年6月,随访时间2~37个月,9例腺样基底中7例未出现复发转移,1例出现肺部毛玻璃样结节,1例术后32个月出现阴道残端复发。腺样囊性癌1例术后8个月出现肺部转移,并于术后2年死亡;另1例随诊6个月无复发、转移;1例失访。结论宫颈腺样囊性癌和腺样基底均是来源于宫颈储备细胞的肿瘤,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因二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和预后不同,应对二者进行仔细的组织学评估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作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 标签: 宫颈肿瘤 癌,基底细胞 癌,腺样囊性 人乳头瘤病毒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p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和皮肤镜在基底(BCC)术前精确评估中的价值及其与组织病理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3例BCC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36处BCC皮损的高频超声及皮肤镜检查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将病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超声和皮肤镜特征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结果高危型BCC皮损4处,低危型皮损32处。二组间的超声表现重叠大,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点状强回声和后方回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24处(75%)低危BCC病灶局限于真皮层内,4处高危病灶均累及皮下组织,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5例BCC皮损,除了临床易于发现的皮损外,超声可发现临床易被忽略的微小病灶或深度不可见的病灶。高危组和低危组BCC的皮肤镜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4处高危型BCC均未见轮幅样区域、乳红色无结构区、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或彩虹模式。超声下皮损内点状强回声与皮肤镜下粟粒样囊肿的简单匹配系数为36.1%,表皮层强回声不连续与皮肤镜下溃疡或糜烂的简单匹配系数为75.0%。结论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可以为术前判定BCC病灶的风险性提供重要信息。皮肤高频超声可显示临床易被忽略的潜在病灶。

  • 标签: 癌,基底细胞 超声检查 皮肤镜检查 肿瘤复发,局部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miRNA,miR)-149靶向P-糖蛋白(P-gp)对皮肤基底阿霉素耐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到2018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74例皮肤基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对顺铂化疗的敏感性程度,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两组肿瘤组织中miR-149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法转染miR-149模拟物和对照miRNA至皮肤基底株癌细胞株A431,分别作为miR-149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分析顺铂对两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149的靶基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肿瘤组织中靶基因的表达和miR-149对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耐药组患者肿瘤组织miR-149表达水平(0.48±0.18)较敏感组miR-149表达水平(1.21±0.23)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6,P<0.05)。CCK-8和EdU染色结果显示,经顺铂处理后,miR-149组细胞增殖能力(0.59±0.17)较对照组细胞(1.27±0.2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0,P<0.05)。miR-149组细胞EdU染色阳性率[(35.56±6.90)%]较对照组细胞[(79.32±8.0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9,P<0.05)。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P-gp是miR-149靶基因。耐药组肿瘤组织中P-gp蛋白表达水平(1.24±0.19)明显高于敏感组肿瘤组织(0.6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1,P<0.05)。miR-149组细胞P-gp蛋白表达水平(0.57±0.18)较对照组细胞(1.97±0.32)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5)。结论miR-149通过调节P-gp蛋白的表达,介导了皮肤基底顺铂化疗耐药。

  • 标签: 微小RNA-149 P-糖蛋白 皮肤基底细胞癌 顺铂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微小RNA(miRNA,miR) let-7a在基底样乳腺癌(BLBC)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miR let-7a在BLB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LBC细胞株MDA-MB-468、MDA-MB-231及非BLBC细胞株MCF-7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R let-7a在以上细胞中的表达;使用Lipofectamin™ 2000脂质体转染miR let-7a至BLBC,Real-time PCR证实转染成功后,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对细胞生存率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TAT3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ANOVA。结果miR let-7a在BLBC细胞株MDA-MB-468、MDA-MB-231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非BLBC细胞MCF-7(0.13±0.02比1.01±0.23,t=9.690, P<0.01;0.31±0.08比1.01±0.23,t=7.27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miR let-7a后,MDA-MB-468和MDA-MB-231细胞生存率较前下降(80.80±5.60比96.80±3.54,t=4.200, P<0.01和76.42±5.62比96.00±2.83,t=5.76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表达miR let-7a后,与对照组相比,MDA-MB-468和MDA-MB-231细胞的迁移(24.17±2.93比41.33±2.80,t=10.110,P<0.01和18.50±3.27比34.17±3.19,t=6.770, P<0.01)与侵袭能力(55.17±11.64比78.50±5.91,t=3.460,P<0.01和48.33±6.10比68.50±3.09,t=3.440,P<0.0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过表达miR let-7a后,MDA-MB-468与MDA-MB-231细胞中STAT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0.53±0.08比1.00±0.12,t=8.390,P<0.01和0.38±0.06比1.00±0.13,t=8.6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 let-7a在基底样乳腺癌中呈低表达;上调miR let-7a的表达,可以引起基底样乳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力下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3分子相关通路实现的。

  • 标签: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 微小RNA let-7a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 Merkel细胞( Merkel cell carcinoma , MCC)是一种侵袭性强同时容易远处转移的皮肤神经内分泌,死亡率较高。 MCC好发于浅肤色、慢性紫外线暴露及免疫抑制的老年患者 [1]。 MCC的诊断依赖于电镜下肿瘤神经内分泌表型的形态学表现以及免疫组化检查。 70%MCC患者 Merkel细胞多瘤病毒( Merkel cell polyomavirus, MCPyV)呈阳性是近年来 MCC重要的进展 。 MCPyV 可以通过特异性序列或特定蛋白的免疫组化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来检测。与此相反, MCPyV阴性的 MCC通过紫外光( UV)的逐渐积累来诱导的体细胞突变。

  • 标签: Merkel细胞癌 Merkel细胞多瘤病毒 发病机制 预后因素 分期
  • 简介:摘要透明细胞性肾细胞(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是一种由胞质透明或嗜酸性的肿瘤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转移部位多见于骨、肺等,但转移至鼻腔比较罕见,鼻腔转移者临床症状多为肿瘤压迫症状,如鼻塞、鼻出血、视力受损,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也无特异性,确诊只能依靠病理诊断。该类疾病临床特点不明显,所以临床医师在遇到类似患者时,要警惕该类疾病,最好取活检做病理诊断,尽可能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双侧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目前国内尚罕见报道。患者以反应减退、流涎、间断发热不典型症状为潜伏期表现,逐渐出现构音障碍和肢体痉挛,从起病之初至明确诊断历时5年,经放射治疗瘤体明显缩小,尚无复发,但肿瘤造成的双侧基底节区结构破坏和大脑半球萎缩,导致了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该病例旨在通过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为颅内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早期诊断提供思路,减少临床工作中的误诊和漏诊。

  • 标签: 生殖细胞瘤 基底节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破裂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8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7例,女91例;年龄28~76岁,中位年龄47岁。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17例)、介入组(110例)、急诊切除组(36例)和联合介入切除组(联合组,65例)。介入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E)和(或)TACE。观察各组疗效。止血率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保守治疗组止血率65%(11/17),1年生存率0。介入组止血率86%(95/110),1年生存率50%。急诊切除组止血率100%(36/36),1年生存率89%。介入联合切除组止血率达100%(65/65),1年生存率达84%。4组止血率及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破裂出血行急诊手术切除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最佳,应作为首选方案。若出血速度快,生命体征不平稳,则建议行介入后肝切除。对于肝功能较差,全身情况较差,病灶多发或较大无切除机会者,可选择介入治疗或保守治疗。

  • 标签: 癌,肝细胞 破裂 出血 化学栓塞,治疗性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Merkel细胞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的少见的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瘤,预后较差,易局部复发和转移。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颌面部的Merkel细胞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高度异型增生结节(HGDN)转化成富血供肝细胞肝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患者2 037例,筛选出51例有慢性肝病背景的HGDN,行至少2次随访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扫描,并且在首次MRI前后1个月内行CT增强扫描,研究终点为HGDN转化成富血供HCC,截止时间为2019年4月。根据有无富血供转化分为转化组(A组)和未转化组(B组)。线性回归分析HGDN向富血供HCC转化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36个结节,B组79个结节,富血供转化率31.3%(36/115)。单变量分析结节长径>10.2mm(P = 0.034)、年增长率> 2%(P < 0.001)、含脂质成分(P = 0.007),与其发生富血供转化具有相关性,多变量分析结节年增长率是发生富血供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00 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诊断HGDN年增长率可以作为向富血供转化的潜在预测因子。

  • 标签: 癌,肝细胞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高度异型增生 富血供转化
  • 简介:摘要肝细胞(HCC)发生是一个多步骤过程,在其发展中检测出HCC前病变和进展期HCC,对预测肿瘤行为、判断病变程度、采用最佳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生存至关重要。肝脏成像技术的快速进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MRI(Gd-EOB-DTPA MRI)可提供肝结节血管变化、肝细胞功能信息,能够精确区分肝硬化再生结节、低度异型增生结节、高度异型增生结节、早期HCC(early HCC)和HCC,从而进行恶性进展的风险度分层。现综述Gd-EOB-DTPA MRI在HC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HCC多步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概念,以及前病变最终可能转化成典型HCC的影像学表现。

  • 标签: 癌,肝细胞 诊断,影像学 癌前病变 高度异型增生结节 对比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患者旁组织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与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接受根治性肝切除的320例肝细胞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73例,女性47例,年龄17~80岁,中位年龄53岁。旁肝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肝细胞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肿瘤多发(HR=1.895,95%CI:1.155~3.108)、微血管侵犯(HR=1.665,95%CI:1.104~2.512)、肿瘤直径>5 cm(HR=2.400,95%CI:1.603~3.594)、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18(HR=1.880,95%CI:1.257~2.810)是肝细胞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甲胎蛋白>20 μg/L(HR=1.631,95%CI:1.151~2.311)、微血管侵犯(HR=2.145,95%CI:1.536~2.994)、肿瘤直径>5 cm(HR=1.866,95%CI:1.342~2.592)、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18(HR=1.517,95%CI:1.084~2.122)是肝细胞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旁组织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将患者分为低比值组(比值≤18,n=222)和高比值组(比值>18,n=98)。低比值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无瘤生存率均优于高比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旁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是肝细胞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因素,低比值患者预后更佳。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星状细胞 γδ T淋巴细胞 肿瘤微环境 预后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细胞(ICC)是少见的原发性肝癌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ICC恶性程度高且缺乏标准、有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预后往往较差。不同医师对该病的诊治策略不尽相同,手术指征的把握存在分歧。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ICC的分期方法、诊断步骤、术式选择及非手术治疗方法的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避免在临床工作中发生误诊及漏诊,治疗过度或不足的情况,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 标签: 胆管肿瘤 诊断 治疗应用 肝内胆管细胞癌
  • 简介:摘要尽管手术切除是目前公认唯一有效的肝内胆管细胞(ICC)治疗方式,但由于该病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诊断十分困难,在出现症状时已进入疾病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切除,只能进行有限的全身化疗,故患者病死率目前依然很高。精准治疗是医学领域的一大热门话题。对患者的精准治疗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文本综述了ICC患者手术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相关问题,并重点讨论了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胆道肿瘤 肝内胆管细胞癌 精准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颈部毛母细胞影像表现一例。患者男,36岁,CT表现为左侧颈部皮下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呈快进快出型。MRI表现为左侧颈部皮下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其内多发类圆形出血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其内纤维分隔延迟强化。病理诊断为毛母细胞

  • 标签: 毛母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肝细胞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早期小肝细胞(seHCC)是预后最好的一种肝细胞,其形态与肝细胞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HGDN)和进展期小肝细胞有交叉,特别是与HGDN的区别很微妙;而且这三者预后不同,因此准确诊断很有难度也有临床价值。该文结合作者及国内外其他学者关于seHCC病理学研究的进展,综述seHCC病理学特征,主要聚焦于侵袭性生长模式的识别。侵袭性生长包括经典的毁损性间质浸润性生长和膨胀性侵袭性生长2种,这其中任意一种模式的识别都能明确排除HGDN而支持 seHCC的诊断。总之,病理医师能敏锐识别侵袭性生长模式有助于明确seHCC的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细胞(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该病的发病率正在增加。由于病因复杂,缺乏有效的筛查策略,早期隐匿的临床症状和治疗选择方式的限制使得对于实施ICC的诊断、治疗变得棘手。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理念的改变,对于ICC早期发现、治疗策略进行了更加积极的探索。本文就当前ICC诊断方法和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胆管肿瘤 诊断 治疗应用 肝内胆管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