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白内障手术发展至今多已采用超声乳化术,连续环形撕是该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但是对于过熟期或是白色白内障等类型,由于在显微镜下没有红光反射,故这一步骤往往不能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染色的辅助。本文将介绍几种经典的染色,为手术中染色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 囊膜染色剂 连续环形撕囊
  • 简介:目的:考察蓝域染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XI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确定蓝域染色的有效稀释浓度和细菌内毒素限值。结果:蓝域染色在稀释16倍后对细菌内毒素实验无干扰作用,其细菌内毒素限值符合规定。结论:该产品可以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 标签: 细菌内毒素 干扰试验 鲎试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染色辅助的内界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特发性黄斑孔84例(8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2组,无染色组46眼,ICG染色组38眼。所有患者均采用25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剥除内界,均以非膨胀气体填充。观察术后视力及两组黄斑孔的闭合率。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无染色组黄斑孔闭合率为97.83%(45/46),与染色组的100.00%(38/38)相近(χ2=0.836,P=0.361)。无染色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视力(BCVA,log MAR)优于术前(F=7.408,P=0.001)。两组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孔采用无染色辅助内界剥除术,可避免染色毒副作用,促进术后视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孔,黄斑,特发性 玻璃体切除术,微创 剥除术,内界膜,无染色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胃癌特异染色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经20例预试验筛选而最终确定的自配核染色进行活体模拟染色试验。标本采自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195例胃癌患者。结果胃癌组织均在15%~20%浓度染色中短时间(≤30s)内着色,而癌周胃黏膜组织60s及以后才开始着色,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胃癌在不同浓度染色下显色时间有所不同。结论自配核染色在特定浓度、短时间内可使胃癌组织特异染色,使肉眼可区别癌周黏膜组织,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胃癌特异染色,用于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

  • 标签: 特异染色剂 色素内镜 早期胃癌
  • 简介:        摘要:纺织用品中的可迁移荧光增白在体液中的迁移规律,考察了迁移溶液pH值、迁移温度、迁移时间、以及迁移溶液体积与样品质量比例等一系列实验条件,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纺织用品中可迁移荧光增白迁移总量的方法。纺织用荧光染料性能上要求染料荧光强度高、持久性好、荧光性不易受外界影响及染色牢度高,但现有纺织品用荧光染料品种不多且应用范围不广,且部分纺织用荧光染料还具有荧光强度低和持久性差等的缺点。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染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染料工业从无到有,品种从单一到丰富多样,中国逐渐成为染料强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染料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科学进步的需求,功能染料应运而生。作为功能荧光染料,有机荧光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塑料、染色等多种行业,同时,荧光染料还用于生化医疗、军事能源、农业研究和防伪等多个领域。荧光染料既具有常规染料的着色特性,又能发射出荧光,使得织物的饱和度和鲜艳度提高。荧光染料应用于纺织品时,会产生不同寻常的荧光亮度,染色后的织物可以应用于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等特殊职业服装上,其在光的照射下比较醒目,起到警示作用,提高人员的安全系数。随着各国政府对安全工作力度的加强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市场对高可视性警示服的需求逐渐增加,荧光纺织品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甚至必备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除此以外,荧光染料还可被广泛地应用在运动服、鞋帽、猎装的印花,提高了制品的美学价值。因此,获得种类更多、色彩更丰富的荧光纺织品离不开功能荧光染料的发展。

  • 标签:         荧光染料 纺织领域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域染色在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过熟期白内障患者3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50例。研究组患者术中使用蓝域染色后行超声乳化术,而对照组患者术中不使用蓝域染色后行超声乳化术。分析两组患者撕成功率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中,撕成功者为141例,其成功率为94.00%(141/150);对照组中,撕成功者为112例,其成功率为74.67%(112/1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角膜水肿、眼压升高、头痛的情况,两组不良反应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在第1天与第7天检查其视力恢复情况,两组患者的视力不断恢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使用蓝域染色,可提高临床撕的成功率,可供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蓝域染色剂 过熟期白内障 超声乳化手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域染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过熟期白内障连续环形撕的帮助及整个手术安全顺利进行。方法50例50只眼,均为成熟期及过熟期白内障,术中前房注入0.1ml蓝域,观察前前色效果,对撕的帮助,环形撕的成功率及超声乳化手术并发症等有关情况。结果经过0.1%蓝域染色的成熟期及过熟期白内障患者环形撕成功率为100%,染色全过程仅需1~2min完成,术后随访未见角膜内皮受损、虹膜炎及高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蓝域染色对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前染色后,提高了前的可见度,对撕成效帮助大,既安全有效而又方便快捷。

  • 标签: 蓝域 连续环形撕囊 超声乳化手术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域染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过熟期白内障连续环形撕的帮助及整个手术安全顺利进行。方法35例35只眼,均为成熟期及过熟期白内障,术中前房注入0.1ml蓝域,观察前前色效果,对撕的帮助,环形撕的成功率及超声乳化手术并发症等有关情况。结果经过0.1%蓝域染色的成熟期及过熟期白内障患者环形撕成功率为100%,染色全过程仅需1~2min完成,术后随访未见角膜内皮受损,虹膜炎及高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蓝域染色对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前染色后,提高了前的可见度,对撕成效帮助大,即安全有效而又方便快捷。

  • 标签: 蓝域 连续环形撕囊 超声乳化手术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龙血竭中非法添加苏丹红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乙腈-水(9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520nm,记录色谱峰,并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检测。结果样品在与苏丹红Ⅰ、Ⅳ对照试剂相应保留时间处有吸收峰,且紫外吸收光谱一致。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分离度符合要求、重现性强,可作为龙血竭的质量控制手段。

  • 标签: 龙血竭 苏丹红 薄层色谱 HPLC
  • 简介:刺激染色主要以色素、刺激、添加、混合溶剂组成的染色和刺激双重功效的防暴,加温贮存过程中有多种杂质生成,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检测刺激染色加温贮存过程中刺激CS的含量变化,用以推算该配的贮存年限。方法灵敏、简便、抗干扰能力强,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相对误差≤±4%。

  • 标签: 气相色谱法 刺激染色剂 贮存稳定性 贮存年限 加温加速试验 温度指数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膨胀性乳化白内障患者联合采用染色袋减张微小撕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 2018年 4月 ~2019年 12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 联合 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36例膨胀性乳化白内障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展开研究, 18例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的撕方法为染色; 18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袋减张微小撕,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对照组的撕时间短于观察组(P< 0.05);两组术前、术后的角膜内皮计数、术后 1个月的视力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05)。但观察组连续环形撕的完成率高于对照组,前放射状裂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对膨胀性乳化白内障患者而言,术中在采用常规染色的基础上,联合袋减张微小撕法,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连续环形撕的成功率,具备推广价值。

  • 标签: 膨胀性乳化白内障 囊膜染色 囊袋减张微小撕囊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增殖钙化白内障摘除术后对后处理的方法并观察其效果。方法对29例31眼后增殖钙化型白内障患者在行白内障常规摘除术后于人工晶体植入前或植入后对后进行Ⅰ期后环形撕开或切开术,撕口大小在3~4mm间。结果29例31眼全部Ⅰ期顺利完成,后的环形撕开人工晶体植入袋内的27例29眼,2例2眼植入睫状沟,术后随访3~18月矫正视力>0.522眼占70.9%,1例人工晶体轻度偏斜,矫正视力0.3,其余人工晶体位正无偏斜移位。无黄斑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病例,无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病例。结论Ⅰ期后环形撕开或切开对后增殖钙化型白内障对迅速获得视轴区透明,增加改善术后视力,彻底预防后发障是必要的也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后囊膜增殖钙化 环形撕囊 白内障
  • 简介:目的研究以β-谷甾醇为稳定泡的制备工艺,寻找制备泡的新材料。方法以盐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以β-谷甾醇为稳定,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泡。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考察影响泡包封率的因素。建立HPLC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含量,研究泡的包封率及稳定性。结果盐酸小檗碱泡的最优制备处方为:盐酸小檗碱的浓度为0.5mg·mL^-1,司盘20与β-谷甾醇质量比为250∶15,缓冲液pH值为10。所得泡粒径在300~800nm,包封率为36.9%。放置7d后,包封率达到最大值38.14%。结论以β-谷甾醇为稳定的盐酸小檗碱泡圆整度好,形态均一,包封率较高,但常温下放置稳定性不佳。

  • 标签: Β-谷甾醇 膜稳定剂 囊泡 包封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单绒毛双胎通常被认为是同卵双胎,理论上两个胎儿的基因100%相同。在单绒毛双胎中发生染色体核型不一致的情况非常少见。本文报道1例21三体不一致的同卵单绒毛双羊膜双胎。孕妇因早产临产于妊娠36周行剖宫产术分娩两女婴。产后发现新生儿1存在典型的21三体表型,新生儿2表型未见明显异常。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两新生儿核型均呈嵌合型,分别为47,XX,+21[6]/46,XX[54]和47,XX,+21[7]/46,XX[53]。数字PCR技术结果显示,两新生儿的嵌合现象均存在于外周血中。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此双胎为同卵双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检测结果提示,此双胎为同源嵌合体。本例提示,单绒毛双羊膜双胎出现表型不一致时应警惕可能存在染色体核型不一致的现象,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不能完全诊断双胎的核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单绒毛双羊膜(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MCDA)双胎染色体核型不一致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超声诊断为MCDA双胎并经产前诊断为染色体核型不一致的4例孕妇。所有孕妇均在超声定位下行双羊膜腔穿刺,分别取双胎羊水同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芯片检测,并根据SNP基因型分析确定合子性质。结果4例MCDA双胎染色体核型不一致,分别为47,XX,+18和46,XX、45,X和46,XX、47,XXY[17]/46,XY[33]和47,XXY、47,XX,+21和46,XX;SNP芯片结果分别为arr(18)×3和arr(1-22,X)×2、arr(X)×1和arr(1-22,X)×2、arr(X)×1~2,(Y)×1和arr(X)×2,(Y)×1、arr(21)×3和arr(21)×2~3。SNP基因型分析证实4例MCDA双胎均为单合子双胎。4例中,3例因胎儿染色体异常选择引产,1例失访。1例再次妊娠生育1子,现体健。结论临床工作中应警惕MCDA双胎染色体核型不一致情况发生。未来可以积累MCDA双胎染色体核型不一致相关病例并进一步探讨其遗传学机制。

  • 标签: 双胎,单卵 染色体畸变 多态性,单核苷酸 核型分析 超声检查,产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