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测定哮喘患者血清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临床意义及理论根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36例哮喘轻中度发作患者血清ECP及肺功能最高峰值流速(PEF)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I),并予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丙酸倍氯米松)治疗3个月后以及停用丙酸倍氯米松4周后各复查血清ECP、肺功能.对照组30例为非哮喘病人,仅测定血清ECP.结果哮喘病人血清ECP明显高于非哮喘者,有明显差异(P<0.01).停用吸入激素4周后,哮喘患者血清ECP复又升高,肺功能下降(P<0.01).结论血清ECP是哮喘病一很好的疾病标记物,检测血清ECP在哮喘病的诊断、疗效评价以及预后估计中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哮喘病 血清 嗜酸性粒细胞 阳离子蛋白 ECP 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毛细支气管炎病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瑞典法码西亚公司UniCAP100变应原检测仪检测,荧光酶标法测定ECP值.结果病人组血清急性期ECP为(2.45±0.97)μg/L,恢复期为(2.19±0.38)μg/L,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血清ECP(2.68±1.19)μg/L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而痰液标本急性期ECP含量为(464.56±206.05)μg/L,比恢复期(165.9±88.7)μg/L有显著性增高(P<0.01).结论毛细支气管炎病人ECP含量在呼吸道有明显变化,可以提示疾病进程.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毛细支气管炎 婴儿 抗感染治疗 皮质激素
  • 作者: 盖晓磊 李思哲 左亚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协和医学转化中心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730(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和河北北方学院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协和医学转化中心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及疱液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与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初发BP患者40例、健康人40例进行血清ECP检测;选择同一时期就诊的33例初发BP患者、41例非免疫性疱病患者进行疱液ECP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和疱液ECP含量,同时对1例BP和1例接触性皮炎患者皮损部位病理切片进行ECP免疫组化染色。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BP患者血清ECP与外周血酸性粒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BP组血清ECP含量为(116.9 ± 19.3)ng/L,健康对照组为(93.3 ± 15.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96,P<0.001)。BP组疱液ECP含量为(665.8 ± 189.0)ng/L,非免疫性疱病组为(547.5 ± 240.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1,P = 0.0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P患者ECP阳性细胞胞质棕黄色颗粒明显多于接触性皮炎患者。BP患者血清ECP与外周血酸性粒细胞比例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r = -0.15,P = 0.35)。结论BP患者血液、疱液ECP水平明显升高,且疱液ECP水平远远高于血清ECP水平,提示ECP可能参与BP的发病过程。

  • 标签: 类天疱疮,大疱性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质
  • 简介: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而呼吸道炎症的消长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cellsecretaryprotein.CCSP)是重要的内源性抗炎因子,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炎作用.是哮喘时呼吸道炎症标志物之一。本研究对本院近年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CCSP、ECP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受试者肺功能的变化,以明确CCSP、ECP质量浓度变化与儿童哮喘发作间的关系,指导临床开展有效的治疗。

  • 标签: 哮喘 CLARA细胞分泌蛋白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患儿血清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科技城医院收治的106例RSV肺炎患儿(RSV肺炎组)和70例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RSV肺炎患儿中,低危68例,中危25例,高危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ECP水平,并检测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SV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ECP对RSV肺炎的诊断效能。结果RSV肺炎组FEV1%和FEV1/FVC明显低于对照组[(81.47 ± 14.08)%比(96.80 ± 17.10)%和(72.17 ± 21.63)%比(93.46 ± 26.57)%],FeNO和ECP明显高于对照组[(17.88 ± 2.55)ppb比(9.79 ± 2.35)ppb和(64.00 ± 20.05)μg/L比(41.59 ± 16.9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危和高危RSV肺炎患儿血清ECP明显高于低危患儿[(70.82 ± 20.84)、(90.71 ± 19.75)μg/L比(58.05 ± 14.72)μg/L],高危患儿明显高于中危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EV1%、FEV1/FVC、FeNO、ECP是影响RSV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13、17.845、0.002和0.126,95% CI 2.641~63.139、2.972~107.139、0.000~0.017和0.028~0.566,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ECP诊断RSV肺炎的最佳临界值为51.84 μg/L,AUC为0.80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57%和75.47%;血清ECP诊断早期RSV肺炎的最佳临界值为43.17 μg/L,AUC为0.71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57%和82.3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ECP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r=- 0.632和- 0.604,P<0.01),与FeNO呈正相关(r= 0.707,P<0.01)。结论RSV肺炎患儿血清ECP水平明显升高,与FEV1%、FEV1/FVC呈负相关,与FeNO呈正相关;血清ECP可作为RSV肺炎患儿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呼吸道合胞病毒 肺炎 肺功能试验 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高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HES)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疾病,以外周血细胞明显增多和靶器官功能损害为特点,其不同亚型拥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将我院收治的69例HE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讨论HES各亚型的特点,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HES。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住的69例高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HES的不同病因并比较其不同。结果69例患者多为男性,中位年龄47岁,中位病程时间3月。HES多能找到感染、酸性胃肠炎、酸性肺炎、免疫性疾病、过敏、肝细胞浸润等继发性病因(95.6%),特发性、克隆性少见,而遗传性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表现为浸润脏器的症状。外周血细胞酸性粒细胞均异常增高(>1.5×109/L),多伴有血沉和IgE的增高,骨髓中增多的酸性细胞以成熟的为主,受累及的组织经病理学检查可查及较多的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结论通过对患者病因分析,并根据病因采取不同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病因。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儿科门诊以"粒细胞增多"为诊断依据收治的25例患儿,总结该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分析其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结果本组25例患儿外周血细胞比例增高,绝对计数均大于1.5×109/L,为中重度细胞增多,14例确诊为寄生虫感染,经抗寄生虫治疗,疗效显著,2例患儿经肝大腹部超声和胸部检查提示双肺肺炎,高度怀疑为寄生虫感染或风湿性疾病,或恶性淋巴瘤。结论既往有进食和皮下游走性包块有助于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真菌感染可以导致显著的细胞增多,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这一可能性。

  • 标签: 嗜酸粒细胞 外周血嗜酶细胞 寄生虫感染 真菌感染
  • 简介:1病例资料例1男,31岁,因下腹胀痛14d人院。患者近1年来因进食不当反复出现腹泻,大便形状为黄色稀水样便,服用盐酸小檗碱片、吡哌等药物后症状缓解。患者14d前食用水产品后出现脐周痉挛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自服盐酸小檗碱片、吡哌、胃复安等药物,症状无减轻,腹泻次数增多,每日4~6次,为黄色稀水样便入院治疗。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肠胃炎 嗜酸粒细胞 腹痛 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性肺炎(CEP)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等要点,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CEP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9例患者中男1例,女8例,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47岁。5例合并支气管哮喘,1例合并过敏性鼻炎,1例有花粉过敏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9/9)、咳痰(9/9),胸闷(9/9)、憋喘(9/9),少数伴乏力(3/9)、发热(1/9)、胸痛(1/9)。影像学上可见单发或多发的斑片状高密度影(9/9),纵隔淋巴结肿大(7/9),支气管充气征(2/9)和网格状改变(1/9)等。9例患者外周血粒细胞(EOS)、血清总IgE均不同程度升高。5例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肺泡灌洗液中EOS百分比均升高,其余4例经皮肺活检的患者组织病理均提示肺泡腔或间质中EOS浸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0.5~1个月后复查,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肺部病灶均见吸收,随访中4例复发。结论对于有过敏史,血EOS计数、总IgE升高并伴肺部多发高密度影或实变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临床医生应警惕其可能为CEP。支气管镜和经皮肺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但复发率高。

  • 标签: 肺嗜酸粒细胞增多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患者。男性,30岁。主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7天,于2003年7月14日入院。1周前因进食涮羊肉3小时后出现腹痛,并呕吐1次,呕吐物为鲜红色羊肉,此后出现持续性腹胀伴恶心、食欲不振。于两天前上述症状加重伴腹泻,每天7~8次,呈水样便,无脓血,无坐急后重感,无寒战、发热。即往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化学毒物接触史,于两周前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 胃肠炎 腹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外周血粒细胞(EOS)计数对EOS型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初诊确诊为哮喘,肺功能、FeNO、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血细胞分析检查结果完善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诱导痰EOS比例(EOS%)≥3%定义为EOS型哮喘组(34例),其余患者为非EOS型哮喘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分析FeNO值、诱导痰EOS%、外周血EOS计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结果EOS型哮喘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90.3±26.1)%、FEV1/用力肺活量(FVC)为(69.1±11.8)%,均低于非EOS型哮喘组[分别为(110.1±20.3)%和(8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4,P<0.01;t=5.003,P<0.01)。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与诱导痰EOS%呈正相关(r=0.670,P<0.01;r=0.741,P<0.01),外周血EOS计数与FeNO值呈正相关(r=0.647,P<0.01)。FeNO值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65 ppb(ROC曲线下面积AUC=0.887,P<0.01),灵敏度为0.647,特异度为1.000。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0.225×109/L(AUC=0.898,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891。FeNO与外周血EOS计数联合诊断EOS型哮喘(AUC=0.916,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945。结论对于确诊的哮喘患者,FeNO和外周血EOS计数是判断EOS型哮喘表型的可靠指标,二者联合能更有效地预测哮喘患者是否存在EOS型气道炎症。

  • 标签: 哮喘 嗜酸细胞 表型 诊断 一氧化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粒细胞计数在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支原体肺炎伴过敏组、支原体肺炎观察组、正常对照组粒细胞升高比例。结论支原体感染可能诱发支气管儿童哮喘。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支气管哮喘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eCRS)主要指黏膜组织中粒细胞增多且对内镜鼻窦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反应不佳的难治类型。诊断eCRS的粒细胞截断值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尚缺乏统一标准。基于统计学基础理论,诊断eCRS的截断值即为临床决策临界值,应以临床结局研究作为确定诊断eCRS截断值的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粒细胞性肺炎(AEP)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总结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确诊的2例急性粒细胞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分别以"急性肺炎" "acute eosinophilic pneumonia"和"AEP"为检索词,检索2000-2021年的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确诊的急性粒细胞性肺炎患者2例,例1为以高热、干咳伴气喘起病的重症患者;例2为以高热、干咳起病的轻症患者,2例均被误诊为细菌性肺炎;患者均行电子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例1在发病第7天与第19天结果分别为0.50、0.24,例2在发病第14天灌洗液中粒细胞比率为0.06。胸部CT示双侧小叶间隔增厚,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2例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数月后随访未见复发。知网数据库共检索到中文文献24篇,PubMed数据库共检索到外文文献207篇。筛选出涉及中国人群病因的中英文文献共12篇,共纳入AEP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34.3岁,相关病因为:吸烟3例,抗生素3例,环境因素3例,皮疹2例,吸食毒品1例。结论急性粒细胞性肺炎是一种罕见病,病因可能与吸烟、抗原、药物等有关,易被误诊为其他类型肺炎,对激素治疗敏感,一般预后良好。

  • 标签: 肺炎 肺嗜酸粒细胞增多 体征和症状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糖皮质激素类
  • 简介:目的探讨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5年以来收治的5例HE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讨论其临床表现与治疗策略。结果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5岁,以中老年人为主。皮损类型以红斑、丘疹、结节为主。3例患者行FIP1L1-PDGFRA融合基因检测阴性。5例患者血清IgE均明显升高。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对HED治疗有效。免疫调节剂(α干扰素、卡介菌多糖核酸)和生物制剂具有良好疗效。结论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及定期随访对HED管理非常重要。

  • 标签: 皮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14例患者进行临床探究,分别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性检查、治疗以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据资料分析到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占到9例(64.3%),腹泻占到6例(42.9%)患者体制减轻占到1例(7.1%)等.另外还有83.3%患者外周血粒细胞计数升高,通过血液检查及大便检查,对患者黏膜及黏膜下充血、浆细胞病变等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探查,可见粒细胞,临床上采用激素治疗,能够在1wk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且促进患者粒细胞明显改善,但是患者并且会出现反复症状,一般在预后效果良好。结论临床实践证明外周血粒细胞计数、过敏史对诊断粒细胞性胃肠炎有明显提示作用,经过常规血液检查、大便检查对粒细胞的多少进行判断,除了药物治疗,临床上还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并且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嗜酸粒细胞,胃肠炎 临床 疗效
  • 简介:摘要粒细胞胞外陷阱(EET)是DNA纤维和颗粒蛋白组成的网状复合物。目前研究表明,它不仅可捕获并杀死各种微生物,起着宿主防御的功能,而且也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支气管哮喘中存在EET,本文主要就EET结构、EET形成机制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嗜酸粒细胞胞外陷阱 DNA 颗粒蛋白 哮喘
  • 简介:摘要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esophagitis,EoE)是一种与Th2细胞功能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致病原因尚不明确,近年来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但因临床表现不够显著,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了隐患,本文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从EOE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归纳。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