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33岁,全身红斑、丘疹,脱屑伴瘙痒反复20余年,关节痛、畸形10余年,间断性发热2年。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升高显著,酸性细胞计数大于1.5×109/L超过6个月。皮肤组织病理: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及胶原间酸性细胞浸润,有真皮胶原增粗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诊断:播散性酸性细胞胶原病。

  • 标签: 播散性嗜酸性细胞胶原病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血栓形成
  • 简介:患者男,32岁,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2个月,最高体温39℃,咳嗽、咳痰,为黄色黏痰。外院按“肺炎冶给予“阿奇霉素冶治疗2周,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咳痰症状减轻。10d前再次出现发热,主要于下午及晚间出现,咳白色黏痰,无寒战、盗汗,使用“阿奇霉素冶体温控制不佳,于2014年3月5日收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科。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病史;患者久居西安,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体检:体温37.3℃,脉搏102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13/78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4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01%,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六项未见异常,结核菌试验弱阳性,红细胞沉降率16mm/h,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呼吸道病毒抗体、EB-DNA、CMV-DNA、TB-DNA、斑点试验未见明显异常。X线胸片:两肺纹理增重,右下肺可见淡薄的絮状模糊影(图1A﹚。胸部CT:右肺下叶背段见斑片状高密度渗出影﹙图1B﹚;40天复查CT示右肺下叶背段斑片状高密度影吸收,左肺下叶背段可见约31mm×32mm类圆形病灶,其内可见小的空洞影,边界不清,周围可见絮状渗出影,相邻胸膜增厚,胸膜腔少量积液﹙图1C、1D﹚;2个月后复查CT示示左肺病灶范围增大,约41mm×52mm,胸腔积液较前增多。患者俯卧位于CT检查床上,行经皮左肺病灶CT引导下穿刺活检(图1E)。病理检查:肺组织慢性炎伴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及酸性细胞浸润(图1F)。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CT诊断 慢性炎 粒细胞性 肺炎 西安交通大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酸性细胞胃肠炎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例酸性细胞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7例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17例患者在明确发病原因之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4例患者中,发病原因主要为药物诱因及药物过敏史。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0.59%,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酸性细胞性胃炎患者在明确发病原因之后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酸性细胞增高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45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酸性细胞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外周血酸性细胞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酸性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及危险性。对所有患者作酸性细胞数量检验,>0.5×109/L则确定为酸性细胞增高。结果出现HLA不全相合,是引发酸性细胞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GVHD、II-IV度急GVHD为酸性细胞水平上升的危险因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现酸性细胞水平上升,患者生存率显著较未出现酸性细胞上升者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外周血酸性细胞增高,是较为常见并发症,与慢性GVHD、急性GVHD发生相关,也是对患者远期预后结局进行预测的主要指标。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反复发作小儿酸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大便检查,内镜窥视检查以及腹水检查的结果,分析患儿的具体病状,进行相对的给药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之后,患儿不再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以及腹泻等病症,内镜窥视胃肠粘膜无充血、糜烂现象;结论激素是治疗酸性胃肠炎最快速有效的药物。

  • 标签: 反复 小儿 嗜酸性胃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加深对酸性肉芽肿病多血管炎(Eosinophilic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es,EGPA)的认识,总结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能力,改善预后。方法对2012年~2015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例EGPA患者及同期中国知网发表的临床诊断为EGPA的4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1例患者中,男27例,女24例,男女比例为10.89。患者以呼吸系统(92.2%)受累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肺部浸润、哮喘和鼻窦异常,其后依次为神经系统(47.1%)、泌尿系统(41.2%)、皮肤(33.3%)、心血管系统(29.4%)、关节肌肉系统(21.6%)、消化系统(11.8%),酸性细胞百分比>10%者49例(96.1%),p-ANCA及c-ANCA阳性率分别为69.6%和2.2%。91.1%患者双肺受累,影像学以磨玻璃、实变影、和结节影为主要表现。34例患者完善病理检查,组织来源分别为肾脏(14例)、肺脏(7例)、皮肤(6例)、肌肉(4例)、鼻黏膜(2例)、神经(1例),其中27例有阳性结果,主要表现为酸性细胞浸润、血管炎和肉芽肿改变。结论EGPA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该病早期对激素治疗效果好。提高对本病认识,实现对EGPA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可显著改善预后。

  • 标签: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临床分析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酸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病因。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儿科门诊以"酸粒细胞增多"为诊断依据收治的25例患儿,总结该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分析其酸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结果本组25例患儿外周血细胞比例增高,绝对计数均大于1.5×109/L,为中重度细胞增多,14例确诊为寄生虫感染,经抗寄生虫治疗,疗效显著,2例患儿经肝大腹部超声和胸部检查提示双肺肺炎,高度怀疑为寄生虫感染或风湿性疾病,或恶性淋巴瘤。结论既往有进食和皮下游走性包块有助于酸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真菌感染可以导致显著的细胞增多,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这一可能性。

  • 标签: 嗜酸粒细胞 外周血嗜酶细胞 寄生虫感染 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酸性淋巴肉芽肿即Kimura’s病(KD)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多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及软组织的慢性肉芽肿病变。该病多发于亚洲男性。头颈部多发性酸性淋巴肉芽肿对患者身体健康构一定程度威胁1。因此,如何有效的诊治头颈部多发性酸性淋巴肉芽肿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里以在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2例头颈部多发性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头颈部多发性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特征及治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头颈部 多发性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诊疗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酸性淋巴肉芽肿辅助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后的超声随访。结果:9例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超声对肿块的检出率为100%。肿块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低或混合回声,均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拟诊:淋巴结肿大5例、腮腺肿块3例、腮腺混合瘤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6例酸性细胞计数升高,7例酸性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随访5例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肿块检出率高,在疗效评估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但要作出准确诊断仍需结合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表达水平,探索其与外周血酸性细胞(EOS)计数、血清总IgE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哮喘儿童作为研究组,以及30例诊断为支气管炎(无喘息,无家族过敏史)的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FeNO、外周血EOS计数及血清总IgE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FeNO水平及外周血EOS计数、血清总IgE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FeNO与外周血EOS计数呈正相关,与血清IgE呈正相关。结论FeNO水平能反映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的气道炎症,结合外周血EOS计数和血清总IgE更能全面反映哮喘疾病的现况及控制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14例患者进行临床探究,分别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性检查、治疗以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据资料分析到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占到9例(64.3%),腹泻占到6例(42.9%)患者体制减轻占到1例(7.1%)等.另外还有83.3%患者外周血酸粒细胞计数升高,通过血液检查及大便检查,对患者黏膜及黏膜下充血、浆细胞病变等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探查,可见酸粒细胞,临床上采用激素治疗,能够在1wk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且促进患者酸粒细胞明显改善,但是患者并且会出现反复症状,一般在预后效果良好。结论临床实践证明外周血酸粒细胞计数、过敏史对诊断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有明显提示作用,经过常规血液检查、大便检查对酸粒细胞的多少进行判断,除了药物治疗,临床上还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并且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嗜酸粒细胞,胃肠炎 临床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itis,EG)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疾病,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例EG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同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3例,腹胀3例,恶心、呕吐3例,肠梗阻1例,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内科保守治疗7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再行内科治疗1例,均治愈。结论重视血常规检测和消化内镜的多点深挖活检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糖皮质激素对EG的治疗效果肯定。

  • 标签: 嗜酸细胞 胃炎 结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ECP、细胞趋化因子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哮喘门诊及病房住院3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27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ECP、细胞趋化因子浓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细胞/白细胞%、ECP、细胞趋化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诱导痰细胞趋化因子浓度、ECP浓度与细胞/白细胞%呈现正相关,细胞趋化因子浓度与ECP浓度呈正相关。结论细胞趋化因子可能通过对细胞的选择性趋化作用,使其释放出ECP等一系列炎性介质参与细胞性气道炎症及气流阻塞的发生。

  • 标签: 哮喘 诱导痰 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嗜酸细胞趋化因子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主因左耳背侧散发丘疹、结节半年,于2014年12月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耳背侧出现数个绿豆大小的淡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搔抓后易出血。半年来结节渐增大、增多。局部无外伤、感染史。既往史:患者在皮损出现前曾出现心悸、大便次数增多、月经不调等症状,1个月前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给予普萘洛尔、甲巯咪唑治疗3周后甲亢症状部分缓解,T3、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腹症为首症的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腹症为首症的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10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与诊疗结果。结果由病理资料回顾可知,该10例患者均累及腹膜,并表现为急性酸粒细胞腹膜炎。患者均以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加强对患者的病症认识,结合多项临床诊断,抓住治疗时期,对提高酸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急性腹膜炎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白介素17E(IL-17E)对过敏性哮喘患者酸粒细胞的作用。方法:以流式细胞检测的方法检测14例过敏性哮喘患者、15例过敏性非哮喘患者、14名无过敏正常人酸粒细胞IL-17E及受体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IL-17E的水平,并比较了不同组别间的差异。结果: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浆IL-17E水平[145(64~290)ng/L]显著高于无过敏正常人群[21(0~116)ng/L](P=0.012)。血浆IL-17E水平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呈显著负相关(r=-0.443,P=0.003)。酸粒细胞表面IL-17E特异性受体IL-17RB的表达在过敏性哮喘患者中[43.08%(33.96%~59.98%)]显著高于过敏性非哮喘患者[11.98%(6.33%~27.11%)](P=0.002)和无过敏正常人群[17.70%(10.97%~38.9%)](P=0.01),IL-17RA的表达也在过敏性哮喘患者中[97.94%(94.25%~98.74%)]显著高于过敏性非哮喘者[86.60%(27.48%~97.64%)](P=0.036)和无过敏正常人群[93.24%(42.38%~97.36%)](P=0.027)。酸粒细胞表面IL-17RB的表达与IL-17RA的表达相关(r=0.809,P=0.001)。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浆IL-17E水平为145(64~290)ng/L,显著高于无过敏正常人群[21(0~116)ng/L](P=0.012),但与过敏性非哮喘者[80(42~156)ng/L]比较无显著差异(P=0.275)。结论: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浆IL-17E水平、酸粒细胞表达其受体IL-17RA和IL-17RB增高,提示IL-17E在过敏性炎症中酸粒细胞的活化中发挥作用。

  • 标签: 过敏性哮喘 嗜酸粒细胞 白介素17E 白介素17受体A 白介素17受体B
  • 简介:摘要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因子是成纤维细胞因子系中最为突出的因子之一。该类生长因子在病理生理学上是功能强大的细胞生长因子。对细胞类型为中胚层和外胚层来源的细胞具有促进其增长和分化的作用。其中对于创面烧伤的治疗这几年来就有很多报道是使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该种治疗方式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临床研究的数据表明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烧伤领域的良好效果已经非常的明显。目前的研究资料说明,该类生长因子能促进人体创伤表面的细胞DNA的合成、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的增长分化等特性。在临床研究上还有使患者体内血管舒张、神经调节、神经保护等生物特异性。

  • 标签: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作用功能机制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