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酮类药物是一类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广谱抗菌药,作为合成类药物,它的优势体现在它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性、耐受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早期的酮类药物仅对泌尿系统和胃肠道感染的需氧革兰氏阴性菌有活性.新的酮类药物具有更广泛的运用和更广谱的抗菌活性.新酮类药物中有的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和腹腔感染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尽管某些新酮类药物是FDA认可的用于多种适应症的药物,但由于酮类药物的广泛使用使得耐药菌逐渐增加,因此它的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为了开发更为有效而安全的酮类新药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很有必要.

  • 标签: 作用机制 喹诺酮药物 药物作用
  • 简介: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广谱、高效、低毒的抗感染药物,是新型抗菌药物研究中的活跃领域.但该类药物的共同缺点是生物利用度小,血药浓度较低,影响体内疗效.如何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以提高血药水平,增强其体内活性是当前抗菌药物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对已有品种进行结构修饰是寻找新的抗菌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之一.

  • 标签: 抗菌药物 喹诺酮 酮类化合物 药物研究 体内活性 抗感染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人型支原体对氟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是否由于一种主动外排系统的存在所致。方法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从103株临床人型支原体中筛选出耐药菌株。用荧光法测定盐酸环丙沙星在人型支原体内的蓄积量及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和利血平产生的影响。结果体外分离出两组人型支原体耐药菌株和两组敏感菌株。盐酸环丙沙星在耐药株中的蓄积量低于敏感株。CCCP和利血平对临床菌株产生的影响有差异。利血平能够显著增加盐酸环丙沙星的蓄积量,而CCCP在此方面作用不明显。结论主动外排系统的存在可能是人型支原体对氟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一部分。

  • 标签: 人型支原体 主动外排系统 盐酸环丙沙星 荧光
  • 简介:光毒性反应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氟酮类抗茵药物如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和克林沙星,尽管有效好的疗效但却均有强的光毒性,其中司帕沙星的光毒性发生率高达6%~10%。本文阐述药物的光毒性,特别是氟酮类药物光毒性的研究概况。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药物 抗生素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
  • 简介:随着氟酮类抗生素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趋突出,迫切需要对其耐药机理及防治进行研究。国内外迄今为止对氟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认为,细菌对这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染色体介导,尚未发现氟耐药质粒。我们首次从一株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E.coli)多种耐药株中克隆到氟耐药质粒,并对质粒的结构及耐药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E.coliHx88108的

  • 标签: 耐药质粒 喹诺酮 耐药性研究 耐药机理 多重耐药菌 染色体介导
  • 简介: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G-)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罗美沙星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纸片法,对分离出的256株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并用标准菌株进行监控,以NCCLS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结果大肠埃希菌对4种氟酮类药物有55%以上的耐药率.除铜绿假单胞菌外革兰阴性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其他3种药物,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在30.76%~33.33%.结论G-杆菌对氟酮类药物有交叉耐药现象,医生应不断参考本地区细菌耐药变化,最大限度发挥氟药物的作用.

  • 标签: 氟喹诺酮 革兰阴性杆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酮类药物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诺氟沙星、环丙杀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氟沙星等。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研究酮类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合理、安全用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极为重要。现就其与某些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加以介绍,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 标签: 喹诺酮类 药物相互作用 抗菌药 茶碱类 碱化剂 抗溃疡药
  • 简介:酮类药物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与其它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合成方法生产、疗效价格比高等优势,因而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成为竞相生产和应用的热点药品。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市场分析 发展概况 抗菌药物 合成方法 抗菌谱
  • 简介:酮类药物的抗茵性能、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来讨论合理用药的必要性。

  • 标签: 喹诺酮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氨茶碱是茶碱和乙二胺的复合物,口服后以茶碱形式在体内发挥作用,由于茶碱的有效血药浓度与中毒浓度很接近,因此,了解药物对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酮类药物对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作一阐述。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氨茶碱 血药浓度 代谢机制 药酶抑制作用
  • 简介: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酮类药物由于氟基团的引入而获得一系列体外抗菌活性高、体内药动学性质优良的氟酮类化合物.鉴于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广泛应用于抗感染化疗领域的一线药物.值得重视的是随着该类新药品种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在抗感染药物中所占市场份额的逐年扩增,所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对不同酮类药物大量的结构修饰已导致大范围的ADR出现.有的品种甚至因其可能的严重ADR而停止研发、临床试验和临床使用.

  • 标签: 临床安全 喹诺酮类药物 安全应用
  • 简介:目的:了解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警惕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对我院ADR监测中心收到的酮类药物ADR报表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50例ADR报表中涉及9种嗣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静脉炎和消化系统症状,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症状.结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只要及时停药并对症治疗,不良反应症状可逆转.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
  • 简介:酮类(4-Quino1ones),又称吡酸类或吡啶酸类,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物.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Lesh-er等发现第一个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酮类药物便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取得了飞跃进展,某些新一代的抗菌作用与疗效可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媲美.头孢菌素结构修饰中侧链与尾链由于愈变愈繁,成本也随之愈来愈高,主核的改造工程仍在进行中.因而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给药方便,与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价格比疗效相当的抗生素低等特点,形成了竞相开发之势,成为当今世界上竞相开发生产和应用的重点药物.现就其发展做如下综述.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研究新进展 类药物研究
  • 简介: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鳗鱼中恩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的方法.对分离和检测这四种兽药残留的液相色谱条件、质谱条件、样品前处理方法等作了详细的研究.用乙腈萃取样品中的残留物,在氮气保护下将萃取液浓缩干,加流动相1.0mL溶解残渣,正己烷液液萃取,弃上层液,下层溶液用作液相色谱分析荧光检测或质谱检测.在鳗鱼样品中添加四种残留物,添加浓度分别为0.01,0.050和0.100mg/kg,平均回收率(n=6)在70~84.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0%~6.3%.

  • 标签: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诺氟沙星 氧氟沙星 鳗鱼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