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发生Ⅳ级食管胃/食管空肠吻合漏的2例患者采取吻合离断术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作为Ⅳ级食管胃/食管空肠吻合漏的抢救治疗,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良性吻合狭窄的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3例直肠癌术后出现良性吻合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吻合狭窄情况、治疗经过及治疗结局,并分析狭窄类型和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效果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63例吻合良性狭窄患者中,膜性狭窄22例(34.9%),管状狭窄30例(47.6%),弥漫性狭窄11例(17.5%)。高位狭窄共9例,3例通过内镜行球囊扩张。3例行吻合切除重建。低位狭窄54例,肛指扩张有效率53.7%(29/54);内镜球囊扩张8例,其中4例球囊扩张联合放置金属支架。8例经肛行狭窄环切开。最终仍有5例低位弥漫性狭窄者治疗失败,保留小肠造口或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治疗失败者中,男性、保护性造口、低位吻合吻合漏发病率均高于治愈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治疗失败者均为弥漫性狭窄,与治愈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吻合狭窄需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类型选用不同的治疗策略。高位狭窄首选内镜球囊扩张,可有选择地放置金属支架。低位吻合狭窄首选肛指机械扩张,失败者可行内镜或经肛微创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直肠肿瘤 治疗应用 外科吻合口 良性狭窄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磁吻合技术(MCA)实现大动脉无缝线吻合,通过吻合组织学与电镜观察比较新型磁吻合环与传统手工缝合(TMS)方法的优越性。方法选择成年杂种犬22只,按腹主动脉吻合方式随机分为两组:MCA组(n=11)利用新型磁吻合器械完成吻合;TMS组(n=11)。比较两种方法吻合腹主动脉耗时并进行吻合质量评估,包括术中术后并发症、吻合耐压水平及术后4、8、12及24周吻合愈合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吻合内皮细胞生长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吻合纤维组织排列情况;吻合标本HE染色与Masson染色用于组织学分析。结果MCA组术后即刻吻合耐压能力高于TMS组(Z=-2.087,P=0.033 )。MCA组术中吻合无渗漏血发生,手工缝合有6例因吻合渗漏血并发症需修补。组织学检查发现MCA组术后4周可见吻合腔内表面有完整血管内皮细胞层覆盖,术后12周吻合组织呈慢性炎症反应,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24周无明显炎症反应;TMS组血管吻合因缝线异物残留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电镜观察发现MCA组吻合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壁内胶原纤维排列整齐;但TMS组吻合呈褶皱样,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透射电镜观察见TMS组吻合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结论新型血管磁吻合装置可简单有效地实现犬腹主动脉吻合,且较传统缝合技术更加可靠。

  • 标签: 腹主动脉 磁吻合技术 无缝线吻合 血管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肛手工加固吻合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术后低位吻合吻合在预防吻合漏中的作用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taTME并行经肛手工加固吻合的患者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术前病理学诊断直肠癌;(3)肿瘤距离肛缘≤8 cm(根据盆腔MR);(4)术前评估为初治可切除病变;(5)无论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或放疗;(6)行taTME手术,行吻合器端端吻合,并行可吸收线间断加固吻合吻合距离肛门≤5 cm。排除标准:(1)既往具有恶性结直肠肿瘤病史;(2)合并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等需急诊手术患者;(3)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4)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经肛手工加固吻合主要步骤:在确认吻合无出血后,使用3-0单股可吸收线采用"8"字缝合法间断加固吻合,缝合肠壁的浆肌层,一圈缝合6~8针。上一针的出针点对应下一针进针点。术中可根据吻合吻合的结果,对吻合薄弱部位进行加固。主要观察指标为吻合漏发生情况和是否二次手术及其方式;吻合漏感染率和吻合狭窄率;术中和术后的一般情况。结果51例患者纳入研究,均顺利完成taTME和经肛吻合加固手术,手术中位用时169(109~337)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50(10~600)ml。术后住院天数中位数8(5~16)d。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直肠系膜,无远切缘阳性病例,1例(2.0%)患者出现环周切缘阳性。12例(23.5%)患者行预防性回肠造口,1例(2.0%)患者发生吻合狭窄,予以人工扩肛处理后痊愈。有3例(5.9%)患者发生需要手术干预的C级吻合漏、均为男性,其中2例术中未行预防性造口,行二次手术予以回肠造口及吻合修补后痊愈;有1例经肛门探查修补吻合,予以抗感染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2.0%)出现肛周感染,给予抗感染及坐浴等局部对症处理后康复。无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结论经肛手工加固taTME术后低位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吻合口漏 吻合口加固,经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DCR)中吻合应用药物支架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以解放军第988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慢性泪囊炎行E-DCR 50例(60眼)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31眼),E-DCR的吻合处放置药物支架;对照组,25例29眼,术中不放置药物支架。术后随访1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28眼(90.32%),好转2眼,复发1眼;对照组治愈14眼(48.28%),好转8眼,复发7眼(χ2=4.000,P=0.047)。治疗组术中出血(35±15)mL,少于对照组的(40±18)mL(t=2.152,P=0.035)。治疗组术后吻合闭合者1眼,少于对照组的7眼。治疗组术后鼻部无需再用糖皮质激素类鼻喷雾剂,无疼痛感;而对照组术后8眼出现疼痛感。结论吻合药物支架在E-DCR术中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支架,吻合口,药物 泪囊炎,慢性 泪囊鼻腔吻合术,鼻内镜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胆总管空肠吻合模型,探讨B10细胞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组织中的浸润情况。方法选用6周龄、体重为180~200 g的雄性SPF级SD大鼠24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采用随机种子数法分为对照组、实验1周组、实验2周组和实验4周组,每组6只。术后不同时间段处死大鼠获取吻合组织及外周血,测量各组吻合直径变化。通过Elisa法测定术后大鼠外周血中炎症因子变化,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外周血及吻合周围组织中B10细胞的比例变化,通过组织病理切片评估吻合瘢痕形成情况,通过qPCR检测吻合组织中IL-10和TGF-β1基因表达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法,两组之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直径随着时间延长逐渐缩窄,术后4周时为(2.7±0.3) mm;但肝功能和炎症指标在术后2周左右达到高峰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各段时间内,外周血中B10细胞的比例变化不大,而吻合组织内B10细胞浸润明显增加,术后1周时显著高于对照组[(16.6±4.0)%比(1.1±0.3)%,P<0.05],术后4周时仍高于对照组[(7.5±1.3)%比(1.1±0.3)%,P<0.05];吻合组织病理染色可见随着时间推移,胆管壁内炎症细胞浸润加重,胶原纤维增生,胆管壁增厚,进而导致瘢痕形成;术后吻合组织内IL-10和TGF-β1的基因表达量均明显增高,在术后4周时,IL-10基因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1.4±0.6)比(0.5±0.2), P<0.05],TGF-β1基因表达量持续增加且高于对照组[(3.9±0.9)比(0.3±0.2), P<0.05]。结论B10细胞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组织内含量明显增加,同时IL-10基因水平高表达,其可能对局部瘢痕形成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标签: 大鼠 模型,动物 胆肠吻合术 B10细胞 白介素10
  • 简介:摘要吻合漏是结直肠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危险因素众多且发生隐匿,极大地影响患者术后疗效和生活质量。探寻有效的影响因素以提前预测吻合漏的发生并给予相应处理对降低其发病率以期改善患者不良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将从围手术期相关因素和生物学标记物两个方面综述结直肠癌术后吻合漏的危险因素,目的为预测吻合漏的发生及改善吻合漏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生物学标记 肠道菌群 吻合口漏
  • 简介:摘要:在混合痔的手术治疗中,PPH术现被广泛应用于重度环状混合痔,直肠粘膜脱垂等疾病的治疗。与传统外剥内扎术相比,具有疼痛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PPH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其中术后吻合狭窄较为常见,可导致患者排便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轻度狭窄经手法扩肛得以缓解,重度狭窄经手法扩肛效果不佳,需要再次手术松解。我们从2015年-2021年对PPH术后吻合狭窄患者行手术松解治疗,术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混合痔PPH术后 吻合口狭窄 松解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吻合漏是右半结肠术后严重而少见的并发症之一,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吻合漏的影响因素包括肠道准备、急诊手术、吻合情况(侧侧吻合比端侧吻合、器械吻合比手工吻合、腔内吻合比腔外吻合)、手术范围和患者自身情况等。术中规范化操作及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等可能有助于降低吻合漏的发生率。而吻合漏一旦明确诊断,需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通过充分引流及抗感染等非手术治疗治愈,若伴感染性休克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需及时手术治疗。

  • 标签: 右半结肠切除术 吻合口漏 影响因素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复杂胆道端端重建术中放置内支架管在预防胆道吻合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12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在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6例肝移植受者复杂胆道重建过程放置胆道内支架管,观察术后病情转归、胆红素和胆道酶学恢复、术后胆道内支架管处理及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6例受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出院前胆红素及胆道酶学均恢复正常。术后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等指标峰值分别为(83.8±56.4)μmol/L、(151.5±76.3)U/L、(301.7±177.0)U/L、(98.4±80.9)μmol/L,出现拐点时间分别为术后(2.3±1.0)d、(3.0±1.1)d、(3.8±1.2)d、(1.8±0.8)d,指标恢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术后(7.7±5.1)d、(5.0±4.9)d、(23.5±7.6)d、(3.8±2.4)d。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3例受者术后通过十二指肠镜拔除胆道内支架管,3例术后胆道内支架管自行脱落。除1例受者术后1年出现无症状的吻合狭窄外,其余受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胆道并发症。结论在肝移植复杂胆道重建过程放置胆道内支架管,可以有效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改善受者生活质量,有效避免肝移植术后胆道吻合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受者安全。

  • 标签: 肝移植 胆道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双置管法治疗食管胃吻合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87例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发生食管胃吻合瘘患者的资料,患者均在内镜下置入瘘腔引流管至瘘口,置入三腔营养管至空肠。术后观察患者瘘口情况及转归。结果8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瘘腔引流管及三腔营养管,双管置入后,瘘口最终均闭合。瘘腔引流管留置中位时间为15 d(11~19 d),三腔空肠营养管留置中位时间为19 d(15~23 d)。8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咽部不适或疼痛,但均可耐受,无死亡患者。结论内镜下双置管法治疗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食管胃吻合瘘效果较好。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双置管法 吻合口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胆肠吻合术是治疗肝胆、胃肠、胰腺等器官疾病常用的外科手术方式,但与该术式相关的并发症较多,其中良性胆肠吻合狭窄(BBES)是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再次胆道重建手术及内镜下治疗是目前处理BBES的常用手段,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新兴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重复性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许多医疗中心得到应用,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经皮经肝胆道球囊扩张术、经皮临时支架置入术、经皮经肝胆道镜技术、磁压榨吻合术及胆管腔内消融术。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BBES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建立规范的介入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吻合术,外科 治疗应用 胆肠吻合术 介入治疗 胆肠吻合口狭窄
  • 简介:摘要吻合漏是直肠前切除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尽管吻合器械及外科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吻合漏发生率并无显著下降。随着更多关于吻合漏早期诊断的研究发表,吻合漏的危险因素如发热、首次排粪时间、腹部CT、C-反应蛋白(CRP)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基质金属蛋白酶-9、其他细胞因子和生物标志物(IL-6、TNF-α、乳酸、pH值、尿新蝶呤/肌酐比率)等为外科医生评估吻合漏发生风险提供了参考,增加了吻合漏早期诊断的可能。尽管如此,预防吻合漏的发生仍然是最终目标。对于吻合漏的预防,术中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影技术为医生评估吻合灌注提供了一种简单且安全的客观手段;转流性造口的应用可能降低吻合漏发生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经肛管引流可以减少直肠癌术后吻合漏发生率。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引流管是否均可以明确降低吻合漏发生率,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此外,对于经肛引流管留置时间,放置的位置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目前对于吻合漏的研究仍未采用统一的定义,相关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大,仍然期待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型前瞻性及随机对照研究来明确直肠癌吻合漏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

  • 标签: 直肠肿瘤 前切除术 吻合口漏 早期诊断 预防
  • 简介:摘要右半结肠癌术后吻合漏的发生率较低,但可能存在被误判的可能。近年来,欧洲一些多中心或全国范围的登记研究报道的吻合漏发生率明显高于东方国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研究性质的不同、诊断标准的把握或诊断方法的不严谨、医院或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差异等。及时处理术前合并症,合理选择术前肠道准备时间、术中吻合技术、体内或体外吻合等,也许能够降低右半结肠癌术后吻合漏的发生率。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完整系膜切除(CME)并不增加吻合漏的风险。回肠-结肠吻合漏的临床特征不同于直肠手术,轻者可以保守治疗,重者建议及时行转流性造口。

  • 标签: 结肠肿瘤,右半 右半结肠切除术 吻合口漏 危险因素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方叶切除联合大口径胆肠吻合治疗高位胆肠吻合良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肝方叶切除联合大口径胆肠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术式的胆汁引流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并对比不同大小胆肠吻合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为胆管炎(9.4%)和胆漏(9.4%),最常见远期并发症为反流性胆管炎(15.6%),无吻合再狭窄、结石形成或癌变。与术前相比,随访期间总胆红素(t=19.455, P=0.000)、直接胆红素(t=18.479, P=0.000)、碱性磷酸酶(t=3.229, P=0.002)和γ-谷氨酰转肽酶(t=3.057, P=0.003)均明显下降。胆肠吻合直径2~3 cm组与>3 cm组患者胆汁引流效果相当(t=0.284, P=0.778),近期胆管炎(χ2=0.121, P=0.728)、胆漏(χ2=0.121, P=0.728)及远期反流性胆管炎(χ2=0.205, P=0.652)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方叶切除联合大口径胆肠吻合治疗高位胆肠吻合良性狭窄临床疗效肯定,胆肠吻合直径>2 cm即可。

  • 标签: 肝切除术 吻合术,外科 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5例行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患者使用术中亚甲蓝检查来测试吻合的完整性,回顾性分析术中及术后吻合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205例患者中10例(4.9%)出现术中吻合漏,予以缝线加强,均未出现术后吻合漏。205例中有3例(1.5%)未发现术中吻合漏的患者出现了术后吻合漏。术中亚甲蓝检查是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评估吻合完整性的重要方法,能减少术后吻合技术缺陷相关的吻合漏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将远端吻合支撑(DAS)技术应用于细小后降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观察其对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且后降支细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组和OPCABG联合DAS (OPCABG+ DAS)组,各50例。术后48 h内,重点观察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水平动态变化。术后6个月及1、2、3年复查冠状动脉CTA,主要终点事件为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15天出院。术后均无心电图证实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术后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分别为0.74 (0.98)ng/ml 、0.92 (1.29)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正常值上限70倍的患者分别有3例(6%,3/50) 、5例(1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术后3年,两组后降支动脉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分别为68.0%(34/50)和85.7%(42/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降支存在粥样硬化性病变(OR=6.513,95%CI:1.279~33.180,P=0.024)、48 h内肌钙蛋白峰值>正常值上限70倍(OR=5.948,95%CI:1.128~31.368,P=0.036)是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严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DAS(OR=0.222,95%CI:0.069~0.713,P=0.011)是保护因素。结论DAS能够提高细小后降支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中期通畅率。对于后降支细小且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OPCABG联合DAS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细小冠状动脉 远端吻合口支撑 血管通畅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胆肠吻合狭窄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9年10月24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因胆肠吻合狭窄在北京儿童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儿中,男6例,女18例,根据初次手术后有无出现胆肠吻合漏分为胆漏组及无胆漏组。胆漏组6例,黄疸及持续肝功损害是其主要表现;无胆漏组18例,以反复发作的胆管炎为特点。胆漏组初次术后出现症状中位时间为7.0个月(3~13个月),明显早于无胆漏组初次术后出现症状的中位时间59.0个月(6~1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漏组中位再手术间隔时间8.0个月(5~15个月),无胆漏组间隔时间为72.0个月(24~168个月)(P<0.05)。再次手术方式:胆漏组中4例重新进行肝总管空肠吻合,2例行吻合扩大成形术,术中未见胆道结石;无胆漏组中3例再次行肝总管空肠吻合术,15例行吻合扩大成形术,术中发现吻合处或肝内胆管有明显结石。术后1例发生胆漏,2例1个月内再次发生胆道感染,余21例术后恢复顺利,长期随访发现仍有5例有肝内胆管结石。结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发生胆肠吻合漏者早期即可出现胆道梗阻表现,应尽早再次手术治疗。

  • 标签: 吻合术,外科 病理性狭窄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胆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