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 标签: 《吴宓日记》 中国比较文学 国学研究院 中国现代 国学大师 清华大学
  • 简介:吴宓是“学衡派”的中坚人物,以文化保守主义者自居,持反对新文学运动的立场,他对杜甫的接受在旧派人物中相当具有典型性,对吴宓与杜甫关系的考察,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对于客观地评价现代旧体诗创作,以及如何继承文学传统具有启示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吴宓与杜甫的厚缘、吴宓对杜甫人格精神的继承、吴宓对杜甫诗歌的借鉴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吴宓 杜甫 接受
  • 简介:80年代后期以来,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学衡派的思想颇受注意,而学衡派的灵魂人物则是吴宓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人。他曾经和人说过自己的人生必有三个28年。后来,果如其言。第一个28年是1894年至1921年(虚岁)。1911年他入清华学堂,1916年毕业,1917年赴美留学深造,先入弗吉尼亚大学英国文学系,后转入哈佛大学,入比较文学系,1921年获硕士学位回国。第二个28年是1921年至1949年。回国以后他任南京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与梅光迪等人创办《学衡》杂志,反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采撷中西文化的精华。1925年任清华大学国学院主任,上任伊始就聘

  • 标签: 《学衡》杂志 学衡派 梅光迪 中西文化 吴宓 白壁德
  • 简介:<正>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 标签: 吴宓 欧洲文学史 出版年代 凭记忆 李赋宁 跑出去
  • 简介:抗战胜利后,知名学者吴宓教授应聘到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当时,驻武汉的法国总领事黎伯想拉拢学界名流,竭力向武汉大学示好,不仅给学校捐赠大量法文书籍,而且主动提出派领事馆人员到武大外文系讲课。他还通过国民党湖北省官场要人程潜、何成浚等人,

  • 标签: 吴宓 事件 武汉大学 抗战胜利后 知名学者 领事馆
  • 简介:1960年高考后,我与几个穷同学一起到学校附近的火车站挑炭灰,一天挣一块钱。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几个挑炭灰的同学都极为高兴,大家相约去街上馆子吃一顿以示庆祝。当时我对考入西师并不高兴。饭后一人闷闷不乐回到学校。刚进校门,碰见刚从西师毕业不久的王老师,他听说我考入西师中文系,特意约我到他寝室,向我大吹特吹西师校园是如何之美,西师大校门是如何之壮观,并且大名鼎鼎的吴宓教授就在中文系,他曾和鲁迅先生打过笔仗!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吴先生的大名。当时我想,敢跟鲁迅先生"打笔仗"的

  • 标签: 古典文学 中文系 鲁迅 印象 粮食政策 文革
  • 简介:许伯建与吴宓,一个是词章俊彦,一个是硕学鸿儒;一个隐身于银行,一个授课于大学;一个受命忠守,一个托付学问。这二位年龄相差二十岁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走到了一起,相知相守,相伴相勉。

  • 标签: 吴宓 五十年代 文化学 词章
  • 简介:有一回,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向吴宓教授借了5元钱,说好一个星期以后还,但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位老师却没有把钱还给吴宓。于是,吴宓就亲自找上门去,要回了那5元钱。那位老师很不高兴,跟别人说:“吴宓真是个小气鬼,借他5元钱还好意思上门来要!”

  • 标签: 吴宓 梁漱溟 个性 西南联大 老师 中文系
  • 简介: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在家翻阅资料,发现了一些历经岁月风尘、已被虫蚀的祖父李思纯(字哲生)留下的遗物。在这些尘封已久的遗物中,除祖父已发表和未发表的学术著述外,还有反映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交往的书信、诗文,弥足

  • 标签: 遗物 祖父 吴宓 陈寅恪 梁启超 著述
  • 简介:一书是一部资料性很强的工具书.其将吴宓的著译目录逐年逐月进行排列,给研究吴宓的人按图索骥、查阅相关资料以极大方便.其以史实为笔,以时间为序,粗线条地勾勒出吴宓学术人生的轨迹,向读者再现了吴宓的主要学术活动和学术成就.

  • 标签: 吴宓 学术 轨迹 评介
  • 简介:通过回顾白璧德(IrvingBabbitt)的新人文主义以及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辨明了人文主义,简述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梳理了吴宓如何在近代中国宣传新人文主义并试图结合中国情况践行其"文化神州"和"文教中华"的理想,指出吴宓理想中的文化和教育模式在今天不乏借鉴意义:形成连续的教育体系,培养具备完整人格的个体,具备独创思想,用人文教育和文化强国。

  • 标签: 新人文主义 白璧德 吴宓
  • 简介:吴宓先生大名,已久!早在中学时代,一位六十年代毕业于西南师大的学生、我的老师讲过吴宓先生二三逸事:吴先生看电影必多买一张标,留空位以待他心中的爱侣,很神秘;传承中国文化意如磐石,令我心仪。余生也晚,余来也晚,吴宓先生虽曾长期执教西师,我却没见过他,亲睹博雅之士风采。后又在异域从报上知其女吴学昭女士编出《吴宓与陈寅恪》,列于清华文丛卷首,将钱绍

  • 标签: 中国文化 吴宓 王国维 六十年代 中国传统文化 中学
  • 简介:一代大师吴宓,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研究,开创了中国比较文学在大学教育的先河,为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因诸多因素,人们至今对其仍缺乏科学认识,特别是对其诸多方面的优秀精神品格缺乏深刻理解。本文就此展开重点论证,并进而揭示出这一精神品格特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现实意义。

  • 标签: 吴宓 精神 科学认识 现实意义
  • 简介:一代国学大师吴宓,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研究,开创了中国比较文学在大学教育的先河,为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因诸多“瑕疵”因素,人们至今对其仍缺乏公允的认识,特别是对吴宓婚恋情感的心路历程及其文化追求的精神特质缺乏深刻理解。本文就此在正确分析其自身不足的基础上,阐发其中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吴宓 评价 瑕疵 影响
  • 简介:吴宓是学衡派的领军人物,贯穿吴宓一生文化思想的是他对传统伦理精神的坚守与弘扬。吴宓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欲救世救国,就必须重塑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以人格而升国格,”才能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吴宓伦理思想的构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资源,又得益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和柏拉图哲学思想,从而使其伦理思想带有浓郁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有了我们可以把握的基本脉络。

  • 标签: 吴宓 儒家 新人文主义 一多并在
  • 简介: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吞并我东北大好河山,进逼华北.此时,游学欧洲归来的吴宓,面对此情此景,心如刀割,义愤填膺,立即利用自己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为阵地,开辟“国难与文学”专栏,高举起抗战救国的大旗,为坚持抗战到底呐喊.

  • 标签: 抗战 吴宓 呐喊 日本帝国主义 文学副刊 1931年
  • 简介:妹,今夜我在男生宿舍,夜色笼罩妹,今夜我只有戈壁窗的尽头藏两眼茫茫

  • 标签: 《日记》 海子 夜色
  • 简介: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吴宓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现象,颇受世人关注与议论,纷争聚讼达70余年之久。其间的关节点,至今仍有研究价值。1922年1月到1933年7月吴宓主编《学衡》杂志,高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大旗。在这面旗帜之下,汇聚了一批学贯中西的教授、学者,形成了一个"学衡"派。从那时起,吴宓及"学衡"派,因为体现主流社会意识的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相牴牾而被认定为封建复古派乃至逐步升级为政治上的反动派。吴宓及"学衡"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角色形象,也就在一代又一代的后学心目中沉淀下来,直至70年代末期。1978年12

  • 标签: 文化观 使命意识 文化现象 吴宓 传统道德文化 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