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全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多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冷涡与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夏季(6~8月)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I)。结果表明:NECVI能够较好表征东北低涡的气候效应;夏季东北冷涡强度与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东北冷涡强年,降水偏多,前期2月北半球环状模(NAW)偏弱;东北冷涡偏弱年,降水偏少,前期2月NAM偏强。此外,夏季东北冷涡与前期的中国近海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前期NAM和中国近海海温的异常可以作为夏季东北冷涡异常的一个前兆信号,进而为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北半球环状模 东北冷涡 夏季降水 环流异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利用2009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的草地螟越冬代成虫标记放飞和捕获试验结果,结合2009年6月每日08时和20时500—1000hPa高空天气图和每日8次的地面天气图等气象信息,分析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螟盛发期自然放飞并回收到的标记成虫的放飞与天气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螟成虫放飞后卷入东北冷涡并随其在控制区内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气流飞行,其迁飞方向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气流方向、降水和风力等气象因子是影响草地螟成虫迁飞与降落的主要原因,分析气象因子与草地螟迁飞和降落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在盛发期的迁飞习性;分析草地螟主动降落迁入的气象条件和相关预警指标,对监测草地螟成虫迁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草地螟 迁飞和降落 东北冷涡 预警
  • 简介:利用2003年7月7—8日NCEP/NCAR资料和地面高空常规探测资料,利用客观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冷涡积层混合云系形成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这一冷涡天气系统是由北部和南部两个低压系统组成,且均比较深厚,有明显低温区配合。东北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南部低压系统影响。该系统有气旋性环流配合,气旋中心区、气流辐合区和气旋东南侧西南气流中均存在相对湿度高于80%的湿度区。湿度区中含有湿度高于90%的区域,积层混合云系产生在这个区域内,而且降水区与系统的不稳定区和动力场辐合区配合一致。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天气系统中积层混合云系是在冷涡系统东南部的西南气流中形成的,水汽输送条件较好,而且有高湿不稳定区配合,对研究其生成和发展有指示意义。

  • 标签: 东北冷涡 积层混合云 天气形势 天气学分析
  • 简介:2000年第10号台风——“碧利斯”正面登陆福建后,造成福建省连续性暴雨一大暴雨天气本文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和物理量场等资料对这次暴雨的天气环流形势、物理条件进行分析。

  • 标签: 台风 暴雨 诊断分析 “碧利斯” 天气环流 物理条件
  • 简介:运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MM5模式结合Q矢量计算NCEP资料、天气实况及卫星云图等非常规资料,对1999年9月4日凌晨在远离9909号热带风暴中心的浙江省温州市引发的特大暴雨进行了探讨。发现秋季在厦门以南至广东东部登陆的台风,在浙中南沿海形成台风倒槽,该倒槽内的暖湿切变线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ConvectiveComplex,MCC)是引起特大暴雨的重要条件。从计算得出的Q矢量散度分布看,本次特大暴雨降水发生时间和量级与该时段内温州经历的强Q矢量散度梯度发展有密切联系。同时,温州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海岸线及境内雁荡山脉有利地形的抬升作用,对本次热带风暴倒槽降水中局地特大暴雨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 标签: 远距离台风暴雨 台风倒槽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Q矢量散度梯度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高低空数值资料以及FY-2E红外卫星云图等常规资料,对2016年9月15日—2016年9月17日发生在盐城市大丰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台风、西风槽与冷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的水汽条件与适宜的低层流场形势配置以及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都是此次台风暴雨产生的重要条件。

  • 标签: 台风 西风槽 冷空气 大暴雨
  • 简介:摘要: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ECMWFERA-Interim)数据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9月1日-6日出现的一次东北冷涡的演变过程、结构和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个例是一次浅薄型的东北冷涡

  • 标签: 东北冷涡,暴雨,急流,湿位涡
  • 简介: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05年9月初庐山连续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因北方高压脊的阻挡,"泰利"低压在赣西北停滞,导致庐山出现持续强降雨.强降雨期间,高层流线散开,低层流线汇合;"泰利"登陆后西北行时,低压西部有冷空气补充;庐山低层并未直接受冷平流影响;对应2次暴雨极值的出现,庐山高、低空的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降雨加大,高山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从而导致这次庐山降雨加强.

  • 标签: 持续强降雨 低压环流 成因分析 庐山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驱动中尺度天气模式MM5和WRF,模拟2005年4月6日辽宁强雷暴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MM5和WRF模拟雷暴发生的天气系统结构相似,但对于降水量模拟,WRF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实况更为接近。分析其天气系统结构表明,降水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冷暖空气交汇和来自不同地区云团的汇合造成了此次强雷暴天气的发生。

  • 标签: 东北冷涡 雷暴天气过程 天气系统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资料,对2015年通榆县两次龙卷过程(5月31日和6月8日,分别简称为“531”龙卷和“608”龙卷)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影响系统均为东北冷涡前部的次天气尺度短波槽或切变线,强对流层中层偏西急流使700—500hPa温差大值区东移,低空西南急流使低层湿区显著北伸,叠加在温差大值区之下,龙卷发生在湿舌边缘多尺度系统叠加区附近;但“531”龙卷急流风速、700—500hPa温差及925hPa露点温度均明显高于“608”龙卷,且850hPa切变线和负变压区的存在导致辐合上升运动更强,龙卷强度更强。两次龙卷过程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均超过1500J·kg-1,低层存在逆温,抬升凝结高度较低,但湿层较薄,辐合切变线或冷锋是龙卷直接触发机制,且“531”龙卷辐合线两侧有明显风速辐合,为对流风暴发展提供了强入流。两次过程中“531”龙卷过程为强水平风垂直切变下的超级单体龙卷,“608”龙卷过程为弱水平风垂直切变下的非超级单体龙卷。

  • 标签: 中低空急流 超级单体 非超级单体 悬垂结构
  • 简介:摘要:受今年第21号东北冷涡影响,10月8~10日我市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全市大部地区出现中雨到大雨,后转为雨雪或湿雪。是至1964年以来最早的大范围初雪过程,过程累计最大降水量为66.8毫米,出现在开原市庆云镇。本文从高空环流背景、地面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及动力条件等方面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 标签: 东北冷涡 蒙古气旋 雨雪相态转换 降温
  • 简介:摘要:受今年第21号东北冷涡影响,10月8~10日我市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全市大部地区出现中雨到大雨,后转为雨雪或湿雪。是至1964年以来最早的大范围初雪过程,过程累计最大降水量为66.8毫米,出现在开原市庆云镇。本文从高空环流背景、地面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及动力条件等方面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 标签: 东北冷涡 蒙古气旋 雨雪相态转换 降温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高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台风“山竹”于2018年9月16日-17日在广西产生的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9月7日20时,第22号台风“山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16日23时台风“山竹”的中心以台风级别从玉林北流南部进入广西,中心最大风力12级(3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55百帕。受台风“山竹”影响,广西境内114个乡镇出现大暴雨,223个乡镇出现暴雨。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台风“山竹”的本体环流以及低空急流互相作用引起的,降水的主要时间段出现于台风“山竹”登陆之后的48h内。丰富的水汽供应为此次广西发生的台风暴雨天气的发展维持给予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比湿高值区和暴雨落区基本保持一致;源于西南孟加拉湾的水汽和南海低层高温高湿的大气共同产生的暖平流为此次台风暴雨天气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有利于发生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本次台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给予了较好的动力条件。

  • 标签: 台风&ldquo 山竹&rdquo 暴雨 天气形势 广西
  • 简介:摘要台风暴雨对配电设备的危害巨大,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台防汛。本文从配电线路、配电房、电缆管道及工井等方面出发,介绍了台风暴雨环境下具体的防台防汛措施,并指出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管理要点,以减少台汛期的危害及损失,确保配电设施的安全。

  • 标签: 配电线路 防汛措施 改造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综合分析了2017年第10号台风“海棠”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影响潍坊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由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冷空气和地面气旋共同影响造成的;(2)物理量场显示系统动力抬升条件好,水汽输送条件好,再加上列车效应导致潍坊多个站点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3)数值预报产品中,EC表现较好,可为今后此类台风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热带低压 暴雨 物理量场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NCEP 1°× 1°逐6h资料对2019年8月10-11日台风“利奇马”影响永城市,造成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台风影响,11日永城出现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雨量34.2mm,最大降雨量出现在陈官庄62.9mm。这次台风暴雨的天气特点是降水时间长、多阵性、降水量分布不均,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有台风倒槽、高空低槽、低空急流。受偏北风急流影响,水汽从渤海向我市输送,暴雨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和低空急流出口区。冷空气南下造成不稳定层结维持,低空急流的长时间维持也提供了垂直运动条件。本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是渤海,西风槽冷空气入侵也是产生这次降水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台风,暴雨,天气形势
  • 简介:采用WRF模式对2005年“海棠”台风登陆福建省前后24h内所造成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借助位涡理论分析位涡与台风低压流场及降水的关系,并结合对风场、相当位温、相对湿度等诊断量的分布特征分析,探讨了台风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310K等熵面上高位涡发展演变较好反映了台风低压系统路径移动以及强度变化的过程。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位涡大值区及其偏东北方向,且位涡气块回旋少动,与暴雨的发展维持密切相关。高位涡区主要位于等熵面坡度和梯度最大处,当等熵面上下贯通,对流层高层的高位涡沿等熵面下传,形成位涡柱时,有利于暴雨增幅。台风环流内水汽充足,上升运动强烈,也有助于此次台风降水强度持续强大。

  • 标签: 台风暴雨 位涡 等熵面 数值模拟
  • 简介:摘要: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 NCEP 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对台风“温比亚”造成郑州机场暴雨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郑州机场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是温比亚长时间维持在河南区域,大风、雷电、暴雨等极端天气同时产生;鉴于机场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局地性和超短临特点,通过加强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是提高郑州机场台风应急保障能力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温比亚,郑州机场,暴雨,应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