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可吸收固定内固定治疗舟状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腕舟状骨折不愈合病例,采用骨折断端植松质可吸收固定内固定术治疗。结果骨折全部愈合。结论可吸收固定内固定治疗舟状骨折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免去二次手术痛苦。

  • 标签: 手舟状骨 骨不连 可吸收骨固定棒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生物型可吸收(InionOTPSTM)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5例桡骨小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可吸收内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5例患者随访3~10月,均性愈合,8例优,6例良,1例可,优良率93%。结论可吸收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疗效满意,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可吸收骨棒 内固定 桡骨小头骨折
  • 简介:【 摘要】 目的: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手足部骨折疗效观察。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 2014 年 8 月 ~2016 年 8 月收治的 6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过程,治疗组采用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过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痊愈时间等指标结果。结果: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0.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足部骨折患者采用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方式后,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痊愈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治疗后安全、高效恢复健康。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自身增强 可吸收棒 手足部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手足部骨折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2月—2018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手足部骨折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4例,对照组实施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4.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26.46%,P<0.05。结论在手足部骨折治疗中,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效果理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推荐推广。

  • 标签: 手足部骨折 钢板螺钉 可吸收螺钉 自身增强可吸收棒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于手足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实行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的效果,将此作为参考依据。方法 把在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之间,80例进院诊疗的手足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病患。将其所有人员,划分成对照组、研究组(依照随机单盲法)。此次研究中,对照组医疗人员,对其实行常规钢板固定治疗措施,研究组医疗人员,对其实行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其试验数据,进行比对与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在实行干预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如上数据,可以总结出,在手足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选择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实行治疗,其临床疗效更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更加适合被推广、应用。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自身增强可吸收棒 治疗效果 手足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本文选取我院76例手足部骨折患者为对象,将患者按照计算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普通钢板螺钉规定,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的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组间数据经统计软件检验展示出P>0.05的结局,两组无分析意义;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的观察组在术后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统计软件检验展示出P<0.05的结局,两组存在分析意义。结论在手足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时间与常规螺钉固定的手术时间相当。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自身 可吸收棒 手足部骨折 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足部骨折应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的效果对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手足部骨折患者80例进行分组回顾分析。吸收组采用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吸收螺钉组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足部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骨折痊愈时间;患者感染、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吸收螺钉组和吸收组手足部骨折治疗总有效率相似,P>0.05;吸收螺钉组和吸收组住院时间、骨折痊愈时间相似,P>0.05;两组感染、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手足部骨折应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均有良好效果,在安全性、有效性和加速骨折愈合,缩短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 标签: 手足部骨折 可吸收螺钉 自身增强可吸收棒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对手足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钢板螺钉固定治疗,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固定治疗,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与对照组患者(7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67%)与对照组患者(8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疼痛、骨折延迟愈合等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67%)与对照组患者(26.67%)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对手足部骨折患者使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固定治疗的效果较好。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自身增强可吸收棒 手足部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 探讨可吸收固定治疗桡骨小头 MassonⅡ 型骨折疗效。方法: 13 例桡骨小头 MassonⅡ型骨折病人采用可吸收固定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肘关节的活动度、肌力、稳定度和疼痛的情况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定疗 效。结果: 本组病人全部得到随访,按照 Broberg 和 Moyyey 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 7 例,良 4 例,可 2 例;无一例出现桡神经损伤。 结论 : 可吸收固定治疗桡骨小头 MassonⅡ型骨折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在治疗手足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工作特选取手足部骨折患者50例纳入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螺钉治疗,给予研究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住院时间、痊愈时间及术后肿胀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两组的手术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达(10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P<0.05;③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并发症率达(4.00%)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16.00%),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在治疗手足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自身增强可吸收棒 手足部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在手足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用传统螺钉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骨折愈合时间为(11.08±1.82)、住院时间为(12.26±1.2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骨折愈合时间为(16.89±1.59)、住院时间为(16.58±2.1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手足部骨折的疗效显著,缓解了患者疼痛程度,临床推广性好。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自身增强可吸收棒 手足部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4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予以钢板螺钉治疗,实验组予以可吸收螺钉与自身增强可吸收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其并发症发生概率更低,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自身增强可吸收联合治疗对降低手足部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自身增强可吸收棒 手足部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小儿肱骨内、外髁骨折治的方式,针对小儿肱骨内、外髁骨折手术方法。

  • 标签: 骨折 钉棒 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可吸收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直径为1.5mm或2mm的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可吸收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5例。经肘后正中“s”形切口,游离并保护好尺神经,肱三头肌舌形切开,显露骨折端。切开复位后2~3枚可吸收交叉固定,术中C臂x线机透视,并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行长臂石膏托外固定3周,3周后拆石膏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每1~2周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结果本组35例得到全部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4~28个月),术后x线片示无骨折再移位,骨折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无骨化性肌炎及继发性尺神经损伤,发生肘内翻畸形1例;按Flynn肘关节评定标准,本组优2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PDLLA可吸收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牢靠,效果理想,不影响骺发育,避免了再次手术取内固定。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内固定 可吸收棒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折的方法、疗效、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术中的注意事项,探讨该技术的改良方向。方法对我科2008年3月~2010年3月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的14例距骨折患者进行随访,对其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7~24个月的随访(平均13.0个月)。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8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8%。结论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距骨折,可实现理想的内固定,又避免患者二次手术痛苦和距周组织损伤,减少距骨坏死的危险性,是一种实用效优的内固定方法。结合适当的手术时机,手术中注意尽量保护血运及提高复位质量,术后力争早期行踝关节功能练习,可达到满意效果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距骨骨折 体会
  • 简介:目的评估儿童Perthes病骨盆三联截术中应用可吸收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疗效及优势。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14年12月间由本院收治的74例(79髋)儿童Perthes病的患儿,按Catterall分型:Ⅲ型59髋,Ⅳ型20髋,均采用PolLeCoeur骨盆三联截联合可吸收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4个月至7年9个月(平均46个月),根据Mckay标准,本组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优51例(53髋),良15例(17髋),可8例(9髋),优良率为88.61%。术后随访X线片显示骨盆截处固定良好,无植块松动移位及吸收病例发生。患髋髋臼覆盖率由术前75.06%的平均值增加至术后的9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6,P〈0.001);术前患髋骺高比平均为65.49%,术后平均为8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3,P〈0.001);CE角由术前平均16.22°增加至3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8,P〈0.001);而Sharp角则由术前的41.46°降至术后的2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4,P〈0.001)。结论可吸收代替克氏针或金属螺钉应用于儿童Perthes病三联截术中髂骨截处的固定,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避免二次手术创伤。

  • 标签: Peflhes病 三联截骨 内固定 可吸收棒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及总结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可吸收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2月我科治疗的59例桡骨小头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19~55岁。骨折类型采用Mason分型:Ⅱ型33例,Ⅲ型26例。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Kocher切口,术中根据桡骨小头骨折情况采用多枚可吸收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制动3~4周后逐渐加强患肢功能练习,并分别于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并摄X线片,按Metaizeau等的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并对相关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切口愈合率100%,末次随访时按Metaizeau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总体优良率94.9%,其中33例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32例,良0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97.0%;26例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23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术后共2例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3.4%),分别为桡骨小头缺血性坏死1例(1.7%),内固定失效1例(1.7%),均二期手术治疗。结论可吸收在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内固定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可在体内溶解吸收,且操作简便,勿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负担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桡骨小头骨折 可吸收棒 内固定 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三病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联合克氏针治疗的37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48.2±5.6)岁(20~69岁);左侧12例,右侧20例,双侧5例;跟Sanders分型:Ⅱ型20侧,Ⅲ型22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orrey法评价术后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效果。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2.7)个月(13~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克氏针变形或断裂、骨折复位丢失、克氏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7例患者跟解剖形态均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为13.3°±1.6°、32.5°±5.5°、32.7°±5.4°,Gissane角为78.3°±6.7°、127.2°±6.7°、128.0°±6.4°,以上指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距下关节活动度:轻度25例,中度12例,中度以上受限率为32.4%(12/37)。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33/37)。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折疗效满意。

  • 标签: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跗骨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