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51岁。因双眼突出、头痛、物模糊半年就诊。主要临床特征为球后炎性假瘤及腹膜后纤维化,初诊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先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输液5 d,口服泼尼松1 mg·kg-1·d-1 1个月后逐渐减量,同时联合口服环磷酰胺100 mg/d治疗后,病情曾一度维持稳定,但诊治过程中发现硬脑膜占位、骨质硬化等无法用GPA解释,经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查诊断为脂质肉芽肿病(ECD),加用维罗替尼治疗(480 mg, 2次/d),目前患者病情稳定,仍在随访中。临床医生应提高对ECD的认识与重视。

  • 标签: 脂质肉芽肿病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球后炎性假瘤
  • 简介:摘要:患有斜视的儿童视力会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会导致产生弱视。双眼视觉主要是指人体的双眼协调、准确以及同时工作时人体视力功能中关键的部分,如果人体的双眼视觉受到损害,会对人体的生活和学习造成相对应的困扰,当前双眼视觉成为了斜视治疗中治疗的关键。通过视觉训练能够使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觉功能建立效果更加理想,维持斜视矫正手术后眼位矫正的实际效果,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并且使患者的术后视力障碍减少,保证治疗的满意度。

  • 标签: 斜视 双眼视觉训练 视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前常用的近视矫正方式有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以及屈光手术三种。框架眼镜安全廉价,可作为中低度近视且无屈光参差患者的首选,而高度近视或屈光参差近视患者配戴角膜接触镜(包括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软性角膜接触镜等)更易获得良好的双眼功能。在减少屈光参差对近视者双眼功能损害方面,屈光手术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76-80)

  • 标签: 近视 双眼视功能 近视矫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角膜屈光手术对近视患者双眼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于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82例(164眼),年龄18~32(23.5±4.2)岁。术前等效球镜度(SE)为-8.38~-0.88(-4.75±1.69)D。根据双眼SE差值将患者分为2组:屈光参差组21例(42眼),双眼SE差值≥1.00 D;非屈光参差组61例(122眼),双眼SE差值<1.00 D。所有患者行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眼科检查及调节功能(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双眼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与聚散功能(远、近水平隐斜视,正、负融像性聚散范围和调节性集合/调节量)检测。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进行分析。结果:屈光参差组的调节功能中左眼调节灵敏度在术后1周较术前降低,术后1、3、6个月均较术前增加(F=2.552,P=0.045);聚散功能中近正融像破裂点和恢复点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4.245,P=0.016;F=3.686,P=0.009)。非屈光参差组调节功能中术后各时间点正相对调节和调节幅度较术前均增加(F=16.118,P<0.001;F=14.839,P<0.001);聚散功能中远隐斜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2.898,P=0.029),远负融像破裂点和恢复点、远正融像恢复点和近正融像破裂点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减小(F=7.310,P<0.001;F=5.131,P=0.001;F=8.184,P<0.001;F=10.919,P<0.001)。远正融像破裂点和近正融像恢复点术后逐渐下降,术后1、6个月相比术前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14,P<0.001;F=6.942,P<0.001)。近负融像恢复点术后1个月相比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6个月逐渐下降,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11,P=0.037)。屈光参差组和非屈光参差组右、左眼单眼调节灵敏度和双眼调节灵敏度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右眼:F时间=0.555,P=0.655,F组别=4.639,P=0.034,F交互=0.555,P=0.655;左眼:F时间=2.611,P=0.048,F组别=5.709,P=0.019,F交互=1.287,P=0.279;双眼:F时间=2.256,P=0.086,F组别=4.314,P=0.041,F交互=0.847,P=0.465)。结论:近视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维持术前水平,证明角膜屈光手术对视功能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角膜屈光手术 视功能 调节 聚散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双眼感知觉疗法联合调节功能训练治疗远视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2年内收治的远视性弱视儿童52例。采用信封抽签的方式将患儿分为传统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6人。传统治疗组采用传统治疗的方式,联合治疗组采用双眼感知觉疗法联合调节功能训练治疗的方式。观察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半年和1年视力矫正情况。 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治疗组患儿,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半年和1年的视力矫正情况优于传统治疗组患儿,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双眼视感知觉疗法 调节功能训练 远视性弱视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川东北地区某眼光门诊12~35岁患者的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NSBVD)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招募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眼光门诊寻求常规视力检查的12~35岁志愿者172例。检查内容包括主觉验光、立体视觉、水平隐斜、正融像性聚散(PFV)和负融像性聚散(NFV)、聚散灵活度(VF)、集合近点(NPC)、单眼调节幅度(MAA)、单眼调节灵活度(MAF)、调节反应(MEM)、集合不足症状问卷(CISS)等。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进行各类NSBVD分类诊断并计算其患病率。采用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NSBVD在门诊患者中占比为36.1%,其中以集合不足最为常见,为12.8%。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SE)和双眼SE差值为NSBVD发病的相关因素。线性相关分析未发现双眼SE差值与任何一项双眼视觉指标相关,但右眼SE与远距PFV(r=-0.243,P=0.010)、远距NFV(r=-0.247,P=0.009)及CISS(r=-0.211,P=0.027)呈负相关,与NPC呈正相关(r=0.224,P=0.019)。结论:NSBVD在眼光门诊12~35岁人群中较为普遍,年龄、性别、屈光状态不是NSBVD患病的相关因素,但随着近视度数加深,远距融像性聚散功能增加,NPC移近,CISS评分变差。

  • 标签: 视光门诊 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 聚散 调节 患病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增加了人们用眼的时间,并缩短了物距离,从而引发了众多的视力问题。在以往的验光中,采取的是双眼视力标准,然而其中还存在着双眼屈光度数不等的患者,如果采用双眼同等标准,患者在佩戴新镜后,容易出现眼部疲劳、不适、干涩等症状。所以,需在验光中使用双眼平衡法,对单眼视力进行矫正,平衡两眼物功能,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基于此,本文针对验光的双眼平衡调整方法中的偏振片法、偏振双色法、棱镜分离法等进行了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并给出了实践应用案例,以为双眼平衡在验光中的运用提供经验借鉴。

  • 标签: 双眼平衡 验光 视力矫正 眼部疲劳
  • 简介:摘要1例57岁男性癫痫患者因服用丙戊酸钠疗效不佳,加用托吡酯25 mg口服、1次/晚。7 d后,患者出现视力下降伴眼部疼痛肿胀,眼部超声检查示双眼脉络膜脱离。考虑与托吡酯有关,停用该药并给予醋酸泼尼松60 mg口服、1次/d治疗。8 d后,患者眼部疼痛、肿胀明显好转,眼部超声检查示脉络膜脱离表现消失。停药15 d后患者眼部症状消失。

  • 标签: 托吡酯 脉络膜积液 癫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近视伴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国际屈光中心实施老手术患者。34例非主视眼采用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老,非主视眼设定目标Q值比术前Q值向更负的方向变化0.3~0.5,保留的屈光度在-1.00~-0.25 D范围。对照组43例匹配年龄和非主视眼屈光度,保留的屈光度在-1.00~-0.25 D范围,不做Q值调整;2组主视眼均全矫。记录非主视眼的裸眼远、中、近视力,角膜中央3 mm屈光度,前表面Q值,总像差,低阶像差,高阶像差,球差,角膜球差,离焦和彗差。记录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组间连续型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Spearman相关检验近视力与离焦、术后Q值及瞳孔变化幅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后3个月,Q值调整联合单眼组非主视眼近视力较对照组好(t=0.597,P=0.021),远视力和中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调整联合单眼组93%的患者双眼近视力(LogMAR)在0或以上,比对照组的86%高(χ2=27.127,P<0.001)。与对照组相比,Q值调整组总像差、低阶像差、角膜球差、离焦较对照组大(t=-2.210,P=0.032;t=-2.135,P=0.038;t=-2.108,P=0.038,t=-2.190,P=0.034)。77例患者近视力与术后自然光线瞳孔下的离焦、术后Q值及调节引起的瞳孔变化均呈负相关(r1=-0.251,P1=0.028;r2=-0.543,P2<0.001;r3=-0.417,P3<0.001)。结论:采用Q值调整联合单眼LASIK治疗老在提高近视力的同时,不影响远视力。Q值向负向调整,增加了中央角膜的屈光度、离焦和球差,在近时通过瞳孔直径的变化,提高近视力,同时不会明显影响远视力。

  • 标签: 改良单眼视 Q值调整 老视 球差 角膜曲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静 江洋琳 芦文丽 张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王静为天津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现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 300022,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成年人功能异常所致疲劳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光中心视觉训练室进行视觉训练的成年人功能异常所致的疲劳患者93例186眼,其中男48例,女45例;平均年龄(30.43±6.39)岁。所有患者双眼功能初次检查包括综合验光仪检查屈光度、Worth 4 Dots检查双眼、立体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眼位、旋转棱镜法测量融像范围、融合交叉圆柱镜法测量调节反应、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以及聚散灵活度。训练师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每训练5次后复查1次。将初查、第1次复查及第2次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初次检查时近隐斜视度为-8.0(-15.3,-3.0)△,第1次复查时减少至-5.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6,P<0.01);左右眼初次检查时调节幅度分别为4.00(3.25,5.25)D和4.00(3.00,5.00)D,第1次复查时分别提高至5.50(4.25,7.00)D和5.00(3.75,7.0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84、-3.995,均P<0.01);初次检查时远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7.5(5.0,15.8)△,恢复点为0.0(0.0,4.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11.0(6.0,22.0)△和4.0(0.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92、-3.748,均P<0.01);初次检查时近距离正融像破裂点为18.0(8.0,28.0)△,恢复点为6.0(0.0,12.0)△,第1次复查时分别增加至26.0(21.5,35.0)△和11.5(6.0,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695、-3.377,均P<0.01);单眼及双眼的调节灵敏度从初查时2~3个周期/min增加至第1次复查时的10~12个周期/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远隐斜和近隐斜不是右眼和左眼调节幅度改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初查时,22例患者的CISS评分为(25.13±9.64)分,第1次复查时降至(19.18±7.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未进行问卷调查的71例患者,主诉和体征明显改善者占67.60%(48/71),有改善但仍需加强训练者占29.58%(21/71),疲劳症状未明显改善者占2.82%(2/71)。结论系统视觉训练可使多数成年功能异常的疲劳患者的功能体征和疲劳症状改善,提示成人功能依然有较强的可塑性。

  • 标签: 视功能 视疲劳 视觉训练 视觉可塑性 成年人
  • 简介:摘要:《技术与设计1》教材中正等轴测图、三视图、制作模型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的一块短板,是对学生实践考验的核心基础。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对学生实际和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生活素材---豆腐,以三视图为导向,完成豆腐块的简单切割和复原,使模型的结构形体直观、清晰地呈现。

  • 标签: 三视图 正等轴测图 豆腐块 结构形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32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服用盐酸莫西沙星400 mg、1次/d。服药4 d后,患者出现头晕、物模糊、复等症状,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与莫西沙星有关,停用该药。停药3 d后症状无改善,眼部检查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眼球外展障碍,右眼球活动正常;无面瘫及肌肉异常表现。颅部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和呋喃硫胺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停药25 d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 标签: 莫西沙星 头晕 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