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囊辅助小肠肿瘤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的研究对象共140例,选取自2017年2月~2019年12月,均为进行气囊辅助检查的疑似小肠肿瘤的患者,其中100例同时行腹部CT检查,另外40例同时行胶囊内检查,将最终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0例疑似患者,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小肠肿瘤88例,非肿瘤性小肠疾病48例;100例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中,疑似小肠肿瘤51例,阳性检出率51.00%,患者经过气囊辅助检查,确诊为小肠肿瘤46例;40例行胶囊内检查的患者中,疑似小肠肿瘤32例,阳性检出率80.00%,患者经过气囊辅助检查,确诊为小肠肿瘤28例;气囊辅助检查出小肠疾病130例,阳性检出率92.86%,疑似小肠肿瘤86例,阳性检出率61.43%,确诊86例;非肿瘤性小肠疾病44例,确诊44例;气囊辅助组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CT组及囊内组,且漏诊率及误诊率均低于CT组及囊内组(p<0.05。结论小肠肿瘤采用气囊辅助检查,灵敏度、特异性及检出率更高,提高疾病诊断率,值得临床利用及推广。

  • 标签: 气囊辅助内镜 小肠肿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的小肠胶囊内智能辅助系统识别、诊断小肠出血的能力。方法通过ESView平台收集1 970例患者的158 235张小肠胶囊内检查图像(其中包括165例小肠出血患者的3 765张图像),用于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智能辅助系统的训练阶段。在验证阶段,用100例小肠出血患者(活动性出血10例、血痂病例31例、黏膜下出血59例)的图像验证该系统识别、诊断小肠出血的能力。结果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智能辅助系统的阅片系统可识别小肠出血病灶,并在原胶囊内图像上标注;该系统可以显示并标注同一出血病灶的多张图像和同1张图像内多个不同出血病灶;阅片医师利用该系统对100例小肠出血图像的平均阅片时间为(5.23±1.31) min/例,对小肠出血诊断的灵敏度达99.00% (95%CI 93.76%~99.95%)。结论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智能辅助系统对小肠出血的识别灵敏度高,可用于辅助阅片医师识别、诊断小肠出血。

  • 标签: 胶囊内窥镜检查 小肠出血 人工智能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胶囊内(C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受检者临床特征对CE阳性诊断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4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腹泻行CE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9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消化道出血68例,慢性腹痛104例,腹泻22例。结果CE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53.6%(104/194),其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66.2%(45/68),慢性腹痛患者为53.8%(56/104),腹泻患者为13.6%(3/22)。CE检出的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为非特异炎症、小肠溃疡和血管畸形,在腹痛患者为非特异炎症、小肠溃疡及克罗恩病,在腹泻患者为小肠溃疡、非特异炎症。女性的CE阳性诊断率明显低于男性[31.6%(25/79)比51.3%(59/115),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与慢性腹痛患者相比,CE阳性诊断的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9%(38/68)比41.4%(43/104),P>0.05],均明显高于腹泻患者[9.1%(2/22),P<0.05]。对CE的小肠疾病阳性诊断结果与受检者临床特征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临床表现与CE阳性诊断结果有关联(P<0.05),男性、消化道出血史可作为CE阳性诊断的预测因素。结论(1)CE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较高,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2)男性、消化道出血史可作为CE阳性诊断的预测指标。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剂量、疗程和手术时机,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以个案形式阐述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所导致的局部反应。结果: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各有利弊,术前做好充分评估,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肠胶囊内检查未完成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胶囊内小肠检查282例患者资料,统计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患者未完成全小肠检查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所有282例患者中,未完成检查者有45例,未完成率为16.0%(45/282)。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3.261,95%CI 1.084~9.815,P=0.035)、年龄(64.78±13.23)岁(OR=1.046,95%CI 1.007~1.086,P=0.020)、胃内时间[59.78(27.89,108.67)] min(OR=1.014,95%CI 1.005~1.024,P=0.004)、消化道出血(OR=3.017,95%CI 1.025~8.880,P=0.045)、腹部手术史(OR=4.902,95%CI 1.553~15.470,P=0.007)是检查未完成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95.20±26.16) g/L(OR=0.977,95%CI 0.957~0.998,P=0.033)、白蛋白(35.73±7.11) g/L(OR=0.871,95%CI 0.790~0.961,P=0.006)是检查未完成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年龄、胃内时间、消化道出血、腹部手术史是胶囊内小肠检查未完成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白蛋白是其保护因素。患者在行胶囊内检查前,除评估肠道狭窄情况外,也需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检查完成率。

  • 标签: 胶囊内镜 未完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小肠疾病胶囊内检查中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在 2019年 1月 -12月期间到我院进行小肠疾病胶囊内检查的检查者中选取 56例,将之随机分 2组:一组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纳入观察组( 28例);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纳入对照组( 28例);对两组检查者的肠道清洁度、检查成功率及病变检出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肠道清洁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肠道清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的检查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的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小肠疾病胶囊内检查中对检查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检查成功及提高检出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小肠疾病胶囊内镜检查 检出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辅助通气时应用食道测压管的气囊压力-容积曲线(P-V曲线)校正食道压(Pe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术后进行气管插管压力支持通气、呼吸相对平稳且需要进行Pes监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气囊几何容积相对较小(2.8 mL)的食道测压管进行Pes监测。①对食道测压管进行气囊注气试验,即以0.5 mL为间隔向气囊内注气直至2.5 mL,记录呼气末和吸气末测得的Pes,并分别描记呼气末和吸气末的气囊P-V曲线。确定呼气末气囊P-V曲线中呈线性相关的中间段(即中间线性段),该中间线性段的注气容积范围即为气囊合理工作容积(Vwork),其斜率即为食道壁弹性(Ees),呼气末与吸气末Pes出现最大差异时的气囊容积即为气囊最佳工作容积(Vbest),Ees与Vbest的乘积即为向气囊内注气时导致食道壁产生的弹性回缩力。为减少食道壁对Pes监测的影响,校正Pes为在Vbest条件下监测的Pes与食道壁弹性回缩力的差值。分析在Vbest条件下获得的校正Pes与在其他Vwork条件下获得的校正Pes的一致性。②为方便临床应用,进一步提出一种校正Pes的简单方法。基于所有患者的Vwork均为0.5~1.5 mL,通过计算气囊注气容积分别为0.5 mL和1.5 mL时测得的呼吸末Pes差值与气囊注气容积为1.0 mL时的比值来预估Ees,并通过该简单方法计算的Ees来校正气囊注气容积为0.5~1.5 mL时的Pes。分析该简单方法与上述标准方法获得的校正Pes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所有吸气末和呼气末的气囊P-V曲线均存在中间线性段,当气囊处于Vwork条件下监测的Pes被校正后不再随气囊注气容积的增加而增加,并与在Vbest条件下获得的校正Pes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差异的均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为-0.02(-1.50~1.50)cmH2O(1 cmH2O=0.098 kPa);同时,应用简单方法计算的Ees和相应的校正Pes与应用标准方法获得的Ees和校正Pes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差异的均值和95%CI分别为-0.2(-1.0~0.6)cmH2O/mL和0.2(-1.1~1.4)cmH2O。结论在辅助通气条件下,应用几何容积相对较小的食道测压管进行Pes监测,并通过气囊P-V曲线校正Pes的方法具有可适用性。为方便临床应用,可采用简单方法,即通过监测食道测压管气囊注气容积分别为0.5、1.0和1.5 mL时的Pes来预估Ees,从而获得校正Pes。

  • 标签: 食道压 食道壁弹性 校正 辅助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腹腔下应用可降解、可示踪支架进行小肠吻合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纳入实验的32头实验猪(购自上海甲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额随机分配为两组:腹腔小肠手工吻合对照组(C组)16头;腹腔小肠支架吻合实验组(E组)16头。按分组进行小肠吻合手术,记录肠管吻合手术时间,术后14 d测量外周血检测白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水平,吻合口爆破压,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和吻合口病理学情况。计量资料行单样本K-S正态分布检验,属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肠管吻合手术时间实验组为(10.14±1.64) min,对照组为(26.22±3.61) min,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80,P<0.01)。术后14 d,血白细胞计数实验组为(15.09±1.06)个/μl,对照组为(15.14±1.06)个/μl;血白蛋白水平实验组为(35.09±0.95) g/L,对照组为(35.25±0.14) g/L;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实验组为(3.58±0.23) mg/g,对照组为(3.55±0.20) mg/g;吻合口爆破压实验组为(324.90±32.92)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为(271.50±17.55) mmHg。血白细胞计数、血白蛋白水平、吻合口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0、0.450、0.330,P>0.05),吻合口爆破压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00,P<0.01)。术后14 d实验组腹部CT显示支架在位,可见支架出现虫蚀和破损样改变。吻合口病理检查两组均处于组织恢复期可见弱胶原沉积。结论腹腔小肠支架吻合实验组手术时间短,术后14 d吻合口愈合情况等同于对照组,吻合口爆破压高于对照组,并能实现支架影像学示踪的功效。

  • 标签: 腹腔镜 可降解可示踪 支架 小肠吻合
  • 简介:摘要1例63岁女性患者因左腹疼痛半年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体格检查示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阴性。腹部影像学和CT小肠造影检查均提示空肠炎性病变,给予IBD诊断性治疗后症状未缓解。行小肠检查后活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为空肠血吸虫病。患者接受抗血吸虫、保护肠黏膜等对症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

  • 标签: 血吸虫病 空肠溃疡 虫卵 腹痛
  • 简介:摘要男性,50岁,体重质量指数(BMI)26.7 kg/m2,初始诊断为"低位直肠癌",肿瘤分期为cT3CN1M0;经过术前新辅助放疗后的肿瘤分期为ycT2N0M0,肿瘤下缘距离肛缘的距离为4.5 cm。患者在放疗后6周接受了腹腔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我们采用经腹和经肛两组手术医生团队同时实施手术,经下腹部小切口取出全直肠系膜切除的标本,在腹腔辅助下完成消化道重建,并采用荧光腹腔吲哚菁绿显像的方法检测吻合口血运。

  • 标签: 直肠肿瘤 放射疗法,辅助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 内下垂体瘤切除术 后患者 导尿管气囊压迫切口的优点及 对其实行围手术期护理, 提升之后的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抽选我们医院在 2016-2018年接诊的 25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选择的研究对象都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采用压迫切口的形式,分析在护理之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 通过研究表明,此次研究的护理模式具有很好的效果,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共有 23 名研究对象在护理之后,没有出现其它病症,在七天到十五天之间完成了出院,其它两名研究对象出现了其它病症,但是通过治疗,病情也逐渐消失并且完成出院。 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运用 导尿管气囊压迫切口 这一护理模式, 使得护理效果更佳,能够减少出现其它病症出现的概率, 此次研究的护理模式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 导尿管气囊 护理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究在内辅助腹腔结肠手术护理中运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所起到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8.09-2019.09 期间所接纳治疗的 内辅助腹腔结肠手术患者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40 例,常规护理)以及观察组( 40 例,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两组患者的最终护理结局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在内辅助腹腔结肠手术护理过程中运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起到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内镜辅助腹腔镜结肠手术 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内辅助腹腔结肠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 201 8 年 8 月 -201 9 年 9 月我院收治内辅助腹腔结肠手术治疗的 76 例患者,按照抽签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8 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 38 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情况和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收集分析。 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 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组,并且患者满意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结论: 对 内辅助腹腔结肠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能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内镜辅助腹腔镜结肠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体内牵引技术在右半结肠病变内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间,因右半结肠病变内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ESD治疗,其中采用体内牵引技术辅助的1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包括线圈牵引辅助6例(线圈牵引组)和弹力环牵引辅助5例(弹力环牵引组),总结手术时间、剥离时间、病灶完整切除情况以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线圈牵引组(n=6)病灶直径2.0~3.5 cm,手术时间15~35 min,其中剥离时间10~30 min;弹力环牵引组(n=5)病灶直径3.5~5.0 cm,手术时间20~60 min,其中剥离时间15~55 min。11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创面无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体内牵引技术辅助ESD切除右半结肠病变安全可行,其中弹力环具有自身弹力回缩特点,尤适合用于病灶较大者。

  • 标签: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体内牵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腕关节辅助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护理配合价值。方法: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取 50例本院收治的行腕关节辅助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回顾病例,将 50例患者根据护理措施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 25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 25例优质护理,对比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为 4.0%,低于对照组 24%, P< 0.05;观察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腕关节辅助下桡骨远端骨折手术,配合优质护理,既能减少并发症,又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荐。

  • 标签: 腕关节镜 桡骨远端骨折 优质护理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辅助(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y, VATS)下使用记忆合金环抱器进行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20年5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收治的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根据内固定术中是否采用VATS,分为VATS组(胸腔定位切口)和传统组(CT定位切口)。主要结局指标为并发症发生风险,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疼痛、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机械通气率等。计量和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LSD-t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疼痛评分变化,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21例患者,其中VATS组128例,传统组93例。两组性别、年龄和ISS评分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VATS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占比、通气时间、胸管留置时间、ICU住院和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优于传统组(均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VATS组比传统组术后疼痛缓解更快速、更明显(F=3 517.808,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TS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25,95%CI:0.121~0.416,P<0.01)。结论胸腔辅助肋骨内固定手术视野开阔,定位准确,能减少术中损伤,缩减手术时间,快速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 标签: 创伤 肋骨骨折 胸腔镜 内固定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究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于内辅助腹腔结肠手术护理效果。 方法: 纳入笔者单位行腹腔结肠手术患者为探讨对象,病例入组时间 2018 年 7 月 -2020 年 5 月,共 86 例,采用数列分组均分小组, 43 例予以常规围术期护理,设为常规组, 43 例引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设为实验组。 结果:实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初次下床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时间( P<0.05 );实验组患者康复护理满意调研总分高于常规组( P<0.05 )。 结论:于内辅助腹腔结肠手术应用中辅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有助于缩短手术各项转归指标,患者满意认可度高。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内镜 腹腔镜结肠手术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