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MSCT)对原发性胃癌患者T分期的评估效果,旨在提高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受(3家医院)治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10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MSCT检查,将CT检查结果与胃癌的大小、位置等病理特征比较,并评价CT的分期诊断准确程度.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105例胃癌患者CT病灶的长度、厚度及不同T分期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CT值采用F值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一致性检验Kappa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病灶的长度、厚度随着T分期的升高CT值也增高;静脉期及延迟期的病变CT值随着T分期升高而逐级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例患者中,胃周脂肪模糊的患者为74例(70.5%),占比最高;光整型患者21例(20.0%)其他类型10例(9.5%);CT诊断105例胃癌患者中,T4期准确度最高(98.7%);T1期(91.2%)、T2期(89.0%)次之,T3期(87.6%)准确度最低.结论MSCT对原发性胃癌患者T分期的评估效果显著,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分期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螺旋CT及MRI用于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7月-2018年7月,根据患者在治疗前接受检查诊断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螺旋CT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MRI检查。结果:经过检查后,观察组患者胃内病灶患者例数的检出率和胃内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胃外病灶患者例数的检出率和胃外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胃癌患者接受螺旋CT和MRI检查均具有一定的检出率,MRI的诊断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胃癌 螺旋CT MRI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癌的中医辩证分型与原发性胃癌的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分型相关性。方法 选取江苏省中医院 2014-2018年胃癌病例 76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胃癌,用 SPSS软件分别分析中医证型与 TCGA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中医证型与 TCGA分型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 对原发性胃癌中医分型与 TCGA分型基础上,可有针对性联合中西医用药,以提高疗效。

  • 标签: 原发性胃癌 中医证型 TCGA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合并胃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5月收治的1例ET合并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多,骨髓相关检查考虑ET;因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并在胃窦部溃疡性肿物处取材送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胃癌,诊断为ET合并胃癌。建议患者手术治疗,但患者拒绝手术,要求出院,随后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结论ET合并胃癌临床少见,容易误诊和漏诊,应明确肿瘤转移和复发与多重癌的区别,类似情况应注意鉴别。

  • 标签: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胃肿瘤 多重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MRI与螺旋 CT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原发性胃癌患者均经过 MRI和螺旋 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结果: MRI检查结果显示胃内病灶阳性率和胃外病灶阳性率均高于螺旋 CT检查结果,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RI在原发性胃癌患者诊断中效果高于螺旋 CT。

  • 标签: 原发性胃癌 MRI CT 病灶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过程中采用MRI与CT诊断技术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30例经手术证实且均行CT及MRI检查的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对患者CT和MRI的诊断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对比数据分析得出:MRI诊断技术显示病变范围、发现较小转移灶的能力较CT诊断技术更强,并且各对比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原发性胃癌病灶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采用MRI诊断技术进行病变范围呈现,以及发现较小转移灶的能力更佳。

  • 标签: CT诊断 MRI诊断 原发性胃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胃癌壁外血管侵犯影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8.11~2022.02期间,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随机选取70例进行此项研究,按照数字抽签法对患者分成2组,每组各有35例,对照组患者为医生常规判断法诊断;观察组患者应用CT诊断,对2组患者的壁外血管侵犯情况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要比对照组患者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胃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临床应用CT更为准确,可推广。

  • 标签: CT 原发性胃癌 壁外血管侵犯 影像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theliver),简称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所发生的癌肿。本病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居第三位,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约11万人,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4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51。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病因 护理
  • 简介:下颌髁突软骨与身体其它部位的软骨不同,它是在种系发生个体发育过程中继发形成的,称为继发性软骨(secondary-typecartilages),包括下颌髁突软骨、喙突软骨、下颌角软骨等,它既受局部因素的影响又受生长因素的影响。而长骨骺软骨、蝶枕软骨...

  • 标签: 继发性 原发性 下颌髁突软骨 肋软骨 甲状旁腺激素 骺软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胃癌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化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联合治疗方式,其显效11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化疗方式,其显效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5.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胃癌治疗中,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案,可用于临床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原发性胃癌 复方苦参注射液 联合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诊断主要依据对甲胎蛋白与谷丙转氨酶的联合分析,及对甲胎蛋白与医学影像学的分析。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诊疗心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手术切除仍然是延长肝癌病人生存期的首选治疗方法。适应证全身情况较好,心、肺、肾功能无严重损害,能耐受手术;无远处转移;肝功能Child分级B级以上;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局限于肝的一叶或半肝,未侵犯肝门及下腔静脉,有可能切除者;术前判断术后剩余肝脏有足够的质量且血供和静脉回流不受影响,肝功能能代偿者。切除方法有规则性肝切除术和非规则性肝切除术。规则性肝切除术包括肝段切除、肝叶切除、半肝切除和肝三叶切除等,不规则性肝切除术即局部切除。具体采取何种切除方法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肝硬化程度和病人自身情况等决定。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外科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半数肝癌病人出现疼痛,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或采用镇痛治疗;术后疼痛剧烈者,应积极有效地止痛。术后48小时,若病情允许,可取半卧位,以降低切口张力。一般护理为防止术后肝断面出血,一般不鼓励病人早期活动。术后24小时内应平卧休息.避免剧烈咳嗽。接受半肝以上切除者,间歇给氧3~4天。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外科护理
  • 简介:原发性皮肤曲霉病(PrimaryCutaneousAspergillosis,PCA)是皮肤曲霉病的一种类型,是皮肤科少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致病真菌为黄曲霉。PCA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如果能了解PCA发病的危险人群,认识危险因素,将该病纳入可疑皮损的鉴别诊断范围,给予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阻断其进一步向播散性曲霉病发展,降低该病较高的死亡率。本文将对PCA的流行病学、特定人群PCA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别介绍。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曲霉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肝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发病率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壮年为多见。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在世界范围内以非洲撒哈拉南部和东南亚地区最常见。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肿瘤 手术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