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以"发热、头痛"起病,血培养中发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头颅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成像提示乙状窦血栓形成。予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抗感染治疗3周,好转出院,出院口服华法林2个月后随访,感染灶及血栓完全吸收。目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李斯并发血栓的报道少见,现通过对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分析,为临床工作中对该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经验,避免错失治疗时机,延误病情。

  • 标签: 李斯特菌 脑膜炎 感染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单核细胞李斯引起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肿瘤科2017年3月7日至2018年7月30日诊断的3例产单核细胞李斯引起血流感染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等。结果3例均是肿瘤患者,且均由产单核细胞李斯引起血流感染,2例以青霉素类及美罗培南等抗感染治疗好转,1例经验用药给予头孢曲松治疗在体外药敏结果未做出时因病情危重死亡。结论产单核细胞李斯引起肿瘤患者血流感染,需及早诊断,合理使用氨苄西林等抗生素积极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 标签: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肿瘤患者 血流感染 抗生素
  • 简介:摘要:当前医学进步速度较快,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众多疾病逐步被人类认识。在以往的医学界,由于各方面因素局限,人们对于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杆菌的认识比较欠缺,相关媒体对其的报道也少之又少。近些年来,伴随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杆菌对围产期产妇及胎儿的众多影响,此感染疾病逐步被进入大众视野,被更多人认识,也开始成为医学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但目前,关于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杆菌引发新生儿感染的案例报道较少,为进一步了解此疾病的特点及对围产期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本文将针对此疾病的特点及相关研究情况做一下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将2017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即食食品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作为研究菌株,共239株,分离自27个省份。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谱系、克隆群(CC)、序列分型(ST)和血清群;通过VFDB和BIGSdb-Lm数据库获得其毒力基因分布;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cgMLST)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实验菌株分属在3个谱系,以谱系Ⅱ为主,共155株(64.9%);血清群以Ⅱa为主,共133株(55.6%);分为23个CC型,以及1个未分CC型的ST619,其中CC8、CC101和CC87为优势CC型,共占49.4%(118株);仅4.6%(11株)的菌株携带耐药基因,主要为甲氧苄啶耐药基因(7株,2.9%)。所有菌株均携带单核细胞增生李斯毒力岛(LIPI)1,携带LIPI-3和LIPI-4的菌株分别占13.8%(33株)和14.2%(34株),ST619同时携带LIPI-3和LIPI-4。51.5%(123株)的菌株携带应激生存岛(SSI)1,10株CC121菌株均携带SSI-2。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能将不同谱系、血清群和CC型的菌株明显分开,共分为24个亚群,与CC型基本保持一致。结论我国即食食品中菌株以Ⅱa型血清群为主,CC8、CC101和CC87为优势CC型,其中,CC87为流行性高毒菌株。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分型方法cgMLST分辨力高,可用于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暴发识别。

  • 标签: 利斯特菌,单核细胞增生 分子流行病学 全基因组测序 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 即食食品
  • 简介:摘要产单核李斯(LM)是一种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其感染可导致李斯病(LD)。本文报道1例孕16周孕妇血培养中分离到LM的诊疗经过及妊娠结局。

  • 标签: 产单核李斯特菌 妊娠 食源性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过程中,由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疾病本身可导致患者营养状况下降,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的广泛应用,机会性感染风险明显升高。本文报道了1例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李斯感染及脑膜脑炎的诊治经过。

  • 标签: 结肠炎,溃疡性 李斯特菌病 脑膜脑炎
  • 简介:摘要: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之王”李斯创作的音乐会练习曲《悲愁》,其有着珍贵的艺术价值。根据李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创作背景,探析《悲愁》艺术特征让人在高层次的艺术空间发现音乐艺术的价值。

  • 标签: 李斯特 艺术特征 浪漫主义 音乐会练习曲 《悲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鉴别要点,避免误诊、误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儿科收治的IM患儿49例(儿童IM组)和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228例(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组)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IM占同期住院患儿的0.91%(49/5 400),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占同期住院患儿的4.22%(228/5 400)。两组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IM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高于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组(P均<0.05);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儿童I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和扁桃体炎三联症是IM的典型临床表现,对发热伴扁桃体炎特别有扁桃体白色渗出的患儿,临床需重视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计数和CRP、肝功能结果检查,避免IM的漏诊及误诊、误治。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化脓性扁桃体炎 临床分析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外周血中各亚型单核细胞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TAO患者59例,纳入同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0名。记录TAO患者临床特征,分别采用欧洲Graves眼病专家组的标准和临床活动度评分(CAS)法对TAO进行严重性和活动度评估,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亚型单核细胞比例分布,对比TAO患者与正常受试者间、不同活动度TAO患者间、TAO患者接受曲安奈德眶周注射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MPT)前后外周血各亚型单核细胞的比例。结果TAO组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为(81.77±5.5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84.35±5.83)%,TAO组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为(10.17±4.1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69±4.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期TAO组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为(82.64±5.03)%,明显高于活动期TAO组的(77.29±5.80)%,稳定期TAO组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为(9.20±3.56)%,明显低于活动期TAO组的(13.79±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AO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稳定期TAO组与活动期TAO组间非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O患者曲安奈德眶周注射治疗前后外周血各亚型单核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O患者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由MPT治疗前的(75.44±4.80)%增高至治疗后的(82.90±4.05)%,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由MPT治疗前的(14.97±2.60)%下降至治疗后的(10.40±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T治疗前后非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O患者单核细胞亚型由经典型向中间型偏移,并随TAO活动性升高而明显偏移,MPT治疗能显著抑制单核细胞亚型的偏移。

  • 标签: 甲状腺相关眼病 单核细胞,亚型 曲安奈德 眶周注射 甲基强的松龙 冲击疗法
  • 简介:摘要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ndothelial monocyte-activating polypeptide Ⅱ,EMAP Ⅱ)是一种能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促凝活性、趋化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诱导炎症反应的蛋白。EMAP Ⅱ是由其前体蛋白pro-EMAP Ⅱ在一定条件下酶解形成,可作用于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发挥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国内外关于EMAP Ⅱ的研究多集中在肿瘤、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心肌梗塞、肺损伤等方面。该文将从EMAP Ⅱ的结构、功能及分布、抑制血管新生的详细机制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等方面详细阐述EMAP Ⅱ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 血管新生
  • 简介:[摘要 ] 目的:希森美康 XS800i血细胞分析仪单核细胞升高的标本,用瑞氏染色显微镜镜检,比较两者的符合性。方法:选取 95例仪器分析单核细胞分类结果大于 10%的标本,瑞姬氏染色显微镜镜检,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95例标本的单核细胞镜检比例与仪器法计数分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器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对于仪器分析单核细胞大于 10%的标本必须结合显微镜,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 ] 单核细胞 瑞姬氏染色 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初治活动性肺结核(APTB)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迈瑞BC-69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72例APTB患者(病例组)和79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血常规,记录单核细胞计数(MO#)和单核细胞百分率(MO%);测定两组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表达水平,然后进行组间指标比较分析,并对单核细胞参数和细胞因子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诊断APTB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病例组外周血MO%、M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5.135、5.510,P值均<0.05),APTB患者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浓度与正常对照相比,均发生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405.000、P<0.001,U=543.500、P<0.001,U=563.000、P<0.001)。APTB患者外周血MO#与血清IL-6表达水平呈弱负相关(r=-0.247、P<0.05)。项目间诊断性能比较分析显示,指标IL-1β、IL-6以及TNF-α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1、0.918和0.887均高于MO%和MO#(AUC分别为0.758、0.735)。当IL-1β临界值取9.017 ng/L时,其诊断APTB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1.2%;当IL-6临界值取3.835 ng/L时,诊断APTB的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84.4%;当TNF-α临界值取138.545 ng/L时,其诊断APTB的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81.2%,均优于MO%(65.3%、62.0%)和MO#(70.8%、64.6%)。此外,同时测量IL-1β,IL-6和TNF-α可获得的曲线下面积高达0.987,其诊断APTB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和92.8%。结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机体引起APTB,外周血单核细胞迁移至肺泡从而衍变为巨噬细胞(Mø),活化Mø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在机体循环池单核细胞数目变化中可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作为区分APTB和正常人群的理想标志物。

  • 标签: 单核细胞 肺结核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李斯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为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钢琴改编曲在中外钢琴音乐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他拓展了浪漫主义的音乐精神,使钢琴音乐具有了更重要的研究价值。李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正逐渐得到学术界真正的重视,并吸引了大批量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对国内外音乐领域学者对李斯钢琴音乐的研究进行概述和评价,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李斯特 钢琴音乐 文献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外科治疗的177例胃癌患者。根据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为3.79,按此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LMR组(LMR≥3.79)和低LMR组(LMR<3.79),分析胃癌患者的LMR与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N分期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N分期的LMR值比较结果显示,N1与N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1和N2均与N3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MR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LMR对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分期有一定预测意义。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整体护理方法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干预后获得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 2017 年 07 月~ 2020 年 02 月收治的 54 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护理组( 27 例):采用一般护理 + 整体护理方式完成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对照组( 27 例):采用一般护理方式完成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就组间平均住院时长、总并发症(窒息、感染、肝功能下降以及心肌炎)率展开对比。 结果: 护理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长( 10.13±2.45 ) d 短于对照组( 15.69±3.02 ) d 明显( P<0.05 );两组患儿并发症主要集中于窒息、感染、肝功能下降以及心肌炎几方面;最终护理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总并发症率( 11.11% )低于对照组( 44.44% )明显( P<0.05 )。 结论:整体护理方式有效运用,可实现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并发症几率降低,并同时将其住院时长显著缩短,最终实现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有效预后。

  • 标签: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整体护理 平均住院时长 并发症
  • 作者: 施文 何春霞 焦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8
  • 出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 100730
  • 简介:摘要Epstein-Barr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于青少年及儿童,成人相对罕见,一般可表现为发热、皮疹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报道1例以皮疹、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成人患者,诊治过程中出现继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诊治效果不佳时,经深入排查发现发疹型药疹。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药疹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lymphocyte radio,NLR)与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monocyte-tolymphocyte ratio,MLR)对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的635名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296例,高级别胶质瘤344例,收集其临床病历资料以及随访资料。通过R统计分析软件确定NLR、MLR对胶质瘤预后作用的最佳分界点,并以最佳分界点为界值对纳入研究对象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术前外周血NLR、MLR对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后的影响。结果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术前NLR、MLR水平不同。NLR、MLR对胶质瘤预后影响的最佳分界点分别为1.83和0.16。在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中,NLR<1.83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大于NLR≥1.83患者,MLR<0.16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大于MLR≥0.16患者。在低级别胶质瘤中,NLR,MLR均是预后影响因素,其中高NLR是低级别胶质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2(1.14~3.23), P<0.05];在高级别胶质瘤中,仅高NLR是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且为独立危险因素[OR=1.42(1.05~1.93),P<0.05]。结论NLR、MLR可以作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指标,仅NLR可作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指标。相比较MLR,NLR是更有效的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指标。

  • 标签: 胶质瘤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 FLT3在初诊成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5)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 2015年 05月至 2018年 10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的初诊成人 M5患者 62例,分为 FLT3阳性组和 FLT3阴性组。结果: 34例患者表达 FLT3,阳性组在高白细胞血症、髓外浸润、高肿瘤负荷、化学物暴露方面与阴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阳性组诱导缓解后达完全缓解 CR占 26.5%,与阴性组无明显差别 (P>0. 05);复发率 26.47% (P=0.047),缓解时间平均 23.3个月 (95% CI, 20.7-26.0, P=0.037),中位生存时间为 24个月 (95% CI, 19.7-28.3, P=0.021),与阴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LT3+ M5患者易出现高白细胞血症、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肿瘤负荷及高髓外受浸,其首次常规化疗后 CR率低、易复发、预后差。

  • 标签: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FLT3突变 OS 生存分析
  • 作者: 杨颖 李伟 高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24
  • 出处:《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实验检验中心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54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病程7 d时临床表现是否改善将其分为病情缓解组(n=436)和病情持续组(n=118),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重要变量,再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M患儿病情持续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指标预测IM患儿病情持续的价值,并用MedCalc 19统计软件对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随后在2018年141例IM住院患儿中,对符合预测指标者予糖皮质激素,并比较使用前后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时间(OR=1.493,95%CI 1.372~1.626,P<0.01)、受累系统(OR=2.023,95%CI 1.453~2.817,P<0.01)及铁蛋白水平(OR=1.002,95%CI 1.000~1.004,P<0.05)为IM患儿病情持续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热时间的AUC为0.854,临界值为10 d,敏感度为75.4%,特异度为86.9%。受累系统和铁蛋白水平的AUC分别为0.640和0.607。与受累系统、铁蛋白水平相比,发热时间在预测IM患儿病情持续中的价值更高(P<0.01)。2018年的141例IM患儿中,23例发热>10 d,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87.0%(20/23)患儿当日体温高峰开始下降,91.3%(21/23)患儿3 d内下降至正常。所有患儿均在干预后2 d内体温高峰下降,5 d内体温正常。应用糖皮质激素后,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异常淋巴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血清EB病毒DNA载量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下降(P<0.05或<0.01)。患儿随访22~34个月未发现EB病毒再活动。结论病情持续的IM患儿常表现为发热时间长、受累系统多及铁蛋白水平增高,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抗炎来控制病情。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疱疹病毒4型,人 EB病毒 糖皮质激素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