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88.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2~5.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87.8±6.4)分]较术前[(32.3±4.9)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54,P<0.001);根据VAS评分:0分1例,1~3分13例,4分6例。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改良外侧与传统外侧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主要收集我院2020.11至2022.10收治的4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平均分组研究,主要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前者施以传统外侧手术疗法,后者施以改良外侧手术疗法,评析二者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与传统外侧手术疗法相比,改良外侧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大大缩短患者骨折部位康复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传统前外侧入路 改良前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充气腋窝和耳后腔镜甲状腺手术以及颈甲状腺手术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成三组,A组患者通过无充气腋窝治疗,B组患者通过耳后手术治疗,C组患者通过颈手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引流液总量、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声嘶、切口血肿、淋巴漏)。结果: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9.38±20.16)min、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1.26±10.76)min,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8.46±8.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引流液总量为(110.16±30.46)ml,B组患者的引流液总量为(120.41±43.52)ml,C组患者的引流液总量为(76.56±22.4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通过无充气腋窝和耳后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耳后入路腔镜 无充气腋窝入路 颈前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胫骨与经辅助内侧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交叉韧带(ACL)的位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ACL断裂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为(29.5 ± 4.8)岁;采用经胫骨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B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为(31.2 ± 9.6)岁;采用经辅助内侧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位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7例患者术后获18~27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四格表法定位股骨隧道内口中心位点:A组和B组患者的X轴位点分别为25.6% ± 2.5%、26.7% ± 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位点分别为19.8% ± 2.0%、30.6% ±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患者膝关节Lyholm评分分别为(90.9 ± 3.4)、(92.4 ± 3.9)分,IKDC评分分别为(89.9 ± 3.5)、(90.2 ± 3.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之间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胫骨和经辅助内侧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ACL,前者位点较后者更接近髁顶位置,二者术后近期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检查 类等长重建 创伤和损伤 经胫骨入路 经辅助内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解剖学和临床研究,探讨微创腰椎前路腹膜的理想显露方法。方法尸体解剖:成人防腐尸体标本21具,行左侧腹直肌旁纵切口掀开三层腹肌,观察腹膜外间隙和腹膜特点,经腹膜显露L2~S1节段椎间盘,观察大血管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影像学测量:收集100例成人腹部CT扫描,在L2~S1节段的腹壁测量腹膜外脂肪与腹直肌外缘和腹壁中线的距离。收集150例成人腰椎MR检查,在L2~S1节段测量大血管与椎间盘中线的距离。临床应用:采用微创前路腹膜行腰椎融合术56例,男25例,女31例;年龄29~71岁,平均46.3岁。L2~L4采用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4~S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长约8 cm,腹膜充分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减压后行椎体间融合术,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尸体解剖:L2~L4节段在弓状线近侧,腹直肌后鞘与腹膜粘连,分离时易破裂,自腹直肌鞘外缘向外腹膜逐渐变厚并出现腹膜外脂肪。L4~S1可经弓状线远侧显露,腹直肌后侧即为腹膜外脂肪,L4,5需切开弓状线在外侧腹壁延展部,腰大肌内侧有多支髂腰静脉。L5S1在血管分叉远侧的右髂总动脉和左髂总静脉之间显露,骶正中血管细小或缺如,交感神经丛偏左侧。影像学测量:腹膜外脂肪在L2,3、L3,4、L4,5节段分别距腹直肌外缘(36.2±9.9)mm、(35.2±11.6)mm、(27.6±11.2)mm,在L5S1节段覆盖腹直肌后侧达中线。腹主动脉左缘在L2,3、L3,4、L4,5节段分别距中线(14.9±5.1)mm、(13.9±4.6)mm、(19.7±5.9)mm;下腔静脉在L2,3、L3,4节段位于中线右侧,在L4~5节段跨过中线(4.6±8.7)mm;在L5S1节段右髂总动脉和左侧髂总静脉内缘分别距中线(14.6±6.8)mm、(17.6±5.3)mm。临床应用:56例均采用微创前路腹膜顺利充分显露,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5~70 ml,平均30 ml;1例L4,5牵拉髂血管时髂腰静脉撕裂,双极电凝止血,均未发生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创伤小、显露充分,具有较好的可行性,L2~4可采用仰卧位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4~S1可采用法式体位正中偏左横切口。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外侧腰椎椎间评估连接(XLIF)可行、安全性,测量了外侧腰椎外部解剖平面与重要组织之间的距离。方法;选择新鲜尸体10具和2具福尔马林尸体固定标本。侧卧(XLIFF定位)用于模拟XLIF手术C臂机透视。L2-5椎间盘克氏针被插入,并沿着克氏针逐层解剖。腰椎前缘测量、腰神经感正中线、相邻腰节段血管的距离,以及每个腰椎前后缘之间的距离。因此,XLIFF相对安全,其周围没有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结构。在外侧腰椎,在血管腰节段、交感干和腰神经,有一个相对的无血管和神经安全区,大小29×30毫米;垂直距离交感干至腰神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LIF中,腰椎外的“安全区”更大,XLIF手术在该区域更安全。

  • 标签: 椎体间融合术 微创 尸体解剖 腰大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半肝切除术对肝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7例肝癌患者,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右半肝切除术治疗,研究组使用右半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的一系列临床数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肝门阻断时间短,术后1d肝功能异常程度低,根治率高,无瘤生存时间长,术后1、2年生存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切除术较常规肝切除能使肝癌患者获益更多,根据医生熟练程度可作为右半肝切除的首选方案。

  • 标签: 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 常规入路右半肝切除术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环动脉瘤临床治疗以翼点手术进行的效果。方法:研究项目样本筛选时间点为2019年1月截至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开展循环动脉瘤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将样本作红篮球随机分组,其中20例参照组予血管内栓塞术开展,剩余20例观察组予翼点手术,分析患者有关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统计分析观察组患者有关指标及治疗效果均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前循环动脉瘤 翼点入路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泪隐窝与柯陆式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关于经泪隐窝与柯陆式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对照研究。由4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讨论,纳入研究资料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10项研究694例患者,其中泪隐窝组348例,柯陆式组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2.68,95%CI(-8.72~3.37),P=0.39]、术中出血量[MD=-21.28,95%CI(-52.18~9.63),P=0.18]、住院时间[MD=-0.78,95%CI(-1.73~0.17),P=0.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后,单组样本量<20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8.67,95%CI(-11.67~-5.66),P<0.01]、单组样本量<30例术中出血量[MD=-71.33,95%CI(-81.23~-61.42),P<0.01]、单组样本量<20例住院时间[MD=-2.24,95%CI(-3.32~-1.1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泪隐窝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柯陆式组;泪隐窝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柯陆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0,95%CI(0.26~0.62),P<0.01],治愈情况[OR=1.55,95%CI(0.48~2.72),P=0.76]、术后复发[OR=0.89,95%CI(0.59~1.35),P=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泪隐窝与柯陆式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两种手术方式,当前证据显示泪隐窝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优于柯陆式

  • 标签: 乳头状瘤,内翻性 上颌窦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泪前隐窝入路 柯-陆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结合内侧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传统踝关节外侧+内侧手术实施治疗,观察组为改良后外侧+内侧手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较少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中,观察组97.22%,对照组86.11%,P<0.05。结论:对于三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后外侧+内侧手术治疗有助于减少失血量、促进骨折愈合以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三踝骨折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鼻整形术中耳及耳后切取耳软骨的优劣。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行耳软骨综合鼻整形术患者63例,男3例,女60例;年龄18~43岁,平均31.6岁。分为耳组32例(64侧)和耳后组31例(62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瘢痕外观。结果耳组切取耳软骨平均用时(12.6±1.1) min,短于耳后组平均用时(20.8±1.7) min (P<0.01)。耳组患者并发症发生3侧,占4.8%,耳后组并发症发生10侧,占15.6%。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平均随访13个月,两种方法术后瘢痕无明显区别。结论耳切取耳软骨操作方便、手术用时短、并发症少、瘢痕不明显;耳较耳后更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外科,整形 耳软骨 耳前入路 耳后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留腓骨的外侧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TTCA)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23例采用保留腓骨的外侧行TTCA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8~72岁(平均54.4岁);创伤性关节炎11例,Charcot关节病2例,神经源性马蹄内翻足6例,创伤性马蹄内翻足2例,大骨节病2例。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足部功能指数(FFI)、后足力线角度(HA)、后足力线距离(HD)、后足力线比率(HR),记录末次随访时负重侧位胫足角、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4.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78.2 ± 9.2)分]、VAS评分[2.0(0.5, 2.0)分]、FFI为[19.0(10.5, 35.0)]、HA(2.7° ± 5.8°)、HD[(0.1 ± 0.8) cm]、HR[44.2(36.4, 59.2)%]均较术前[(43.4 ± 12.7)分、4.0(4.0, 6.0)分、98.0(60.0, 127.0)、22.0° ± 14.3°、(2.2 ± 1.6) cm、86.0(66.3, 100.0)%]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负重侧位胫足角为89.0°(87.1°,90.4°)。Likert手术满意度:非常满意17例,满意4例,一般2例,满意率为91.3%(21/23)。发生感染1例,不愈合1例。结论保留腓骨的外侧对需要行TTCA的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中短期疗效,对踝与后足内翻及足马蹄畸形的矫正能力强。

  • 标签: 关节炎 腓骨 关节融合术 胫距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截石位经剑突下及侧卧位经肋间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74例(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随机分为侧卧位经肋间胸腔镜下治疗的对照组(37例)与截石位经剑突下治疗的观察组(37例),观察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及恢复情况好,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截石位经剑突下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术治疗,患者手术情况好且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侧卧位经肋间治疗,值得借鉴。

  • 标签: 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 侧卧位经肋间入路 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路途径切开复位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50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按照路途径分组。对照组采取,观察组采取内侧。比较两组治疗结局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发现,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均有着较好的复位效果,但是内侧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可推广使用。

  • 标签: 不同入路途径 切开复位治疗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内侧与切开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20年05月至2022年0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68例(76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3.44±0.62)、手术时间(45.40±8.25)、术中出血量(4.48±1.95)与对照组切口长度(7.63±1.27)、手术时间(81.60±13.70)、术中出血量(21.36±8.62)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有1(3.13%)例患儿出现术后再脱位,5(15.63%)例患儿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4(12.5%)例患儿再手术。对照组有2(5.56%)例患儿出现术后再脱位,5(13.89%)例患儿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5(13.89%)例患儿再手术。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讨论:内侧切开复位法对患儿产生的创伤较小,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小,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切开复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与外侧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按照数字表法对其平均分组,分别为研究组35例并对其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以及参照组35例并对其采用外侧,观察对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髋关节功能,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可以有效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并大幅降低其术后疼痛,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入路 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峰下外侧手术治疗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PHF)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8月—2020年5月芜湖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NeerⅢ型PHF患者30例,其中男4例、女26例,年龄48~81(65.5±10.8)岁;左侧13例、右侧17例。30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依据手术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16例),观察组采用肩峰下外侧(14例)。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患者伤侧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2±1.9)cm、(101.8±57.9)mL、(12.4±1.0)周,对照组分别为(10.0±0.8)cm、(163.8±91.1)mL、(13.9±2.0)周,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1、2.19、2.54,P值均<0.05)。术前、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观察组分别为(7.9±0.5)、(1.4±0.9)分,对照组为(7.9±0.7)、(1.4±0.6)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均=0.00,P值均>0.05);术后1周、3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0.7)、(2.4±0.5)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1±0.7)、(3.1±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2.58,P值均<0.05)。观察组术前Constant-Murley评分为(33.1±1.4)分,对照组为(32.8±1.5)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P=0.580);观察组术后1、3、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56.6±3.8)、(71.8±3.2)和(82.9±4.1)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9.4±4.2)、(68.5±4.0)和(79.9±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2.47、2.19,P值均<0.05)。结论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相比较,采用肩峰下外侧手术治疗NeerⅢ型PHF,手术切口小、失血少,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轻、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康复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肩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肩峰下前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内侧和外侧方案用于复杂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接诊的58例复杂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开展研究,均进行内侧和外侧方案的双钢板并植骨手术,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同时统计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患者HSS评分、GQOLI-74评分较术前高(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Draf Ⅲ型手术是治疗顽固性额窦炎症、额窦黏液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脑脊液鼻漏或进行前颅底肿瘤前期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典的Draf Ⅲ型手术需要首先辨认额窦开口再进入额窦,易导致术腔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经中线手术即“outside-in”(由外向内)技术,避免了寻找额窦口的步骤,早期即确定解剖界限,大大降低了手术时间和难度。本文介绍这一手术技术的有关解剖和操作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