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前世界进入新经济时代,创意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创新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标志。以上海中心城区挂牌创意产业园区为对象,分析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和产业特征,用"创意度"评价发展状况,归纳各园区主导产业类型,依此对园区分类。进一步分析园区产业的形成机制,在理论框架下归纳创意型企业选址因素,构建指标体系,以软件研发类、建筑设计类园区为例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各类型创意产业在选址中考虑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创意产业 空间集聚 产业分异 形成机制 上海
  • 简介:当前我国城市空间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城市功能结构的转变加速了社会分层;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入产生产业布局空间;人口自由迁徙、流动加快了城市空间的;城市建设加速了城市物质环境空间的.城市空间的解决手段有社区建设、城市规划等.

  • 标签: 分异 国际资本 产业布局 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 中国
  • 简介:上海的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不断向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的发展趋势。在良好的经济环境、雄厚的文化基础、丰富的创意人才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因素的推动作用下,上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达到75家,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依托传统文化集聚的苏州河沿岸带和依托大学集聚的大学圈。

  • 标签: 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集聚区 空间分异 上海
  • 简介:地域规律是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作用的综合,是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分布与的规律,是地理学的第一规律。表征地域的最重要的规律是自然地带性。所谓地带性是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并沿着确定的方向相互更替的规律性现象。从广义上来讲,凡受气候条件如热量、

  • 标签: 地域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 地理环境 自然地带 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
  • 简介:李强、李洋在《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通过对一个新建社区的形成过程和居住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国内“居住”的社会分化现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居住以后,群体分化程度被强化了,它使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扩大、疏离感增强。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团结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 标签: 社会距离 居住分异 2010年 社会科学 居住现状 分化现象
  • 简介:高中地理地域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将地域规律分为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规律,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形成的陆地干湿度(即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地域,在地理环境中都不能呈近似环球性的带状连续分布.而且与纬度之间也没有确定的关系,因此都应该属于非地带性规律。

  • 标签: 地带性 陆地 纬度 地域分异规律 海洋 形成
  • 简介:在构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而简单的评价指标,对1997—2006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正在快速提高,但整体水平还很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集中于西部;近2/3的省域存在发散趋,收敛趋同的省域不到1/3;向上发散趋的省域主要位于东、中部,向下发散趋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空间差异有可能继续扩大.反映单个人文因子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之间互动关系的方程显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与人文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最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得到了综合人文驱动因子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之间的复合线性关系模型.

  • 标签: 人口文化素质指数 省际差异 时空分异 人文动力机制
  • 简介: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分析福建省2005—2011年的水生态足迹时空,得出几点结论:1)福建省水生态处于盈余状态,但人均水生态足迹增加;2)2011年福建省万元GDP水生态足迹为0.2551hm^2/万元,与2005年0.7087hm^2/万元对比,产出效率提高了64.00%。3)建议通过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相互转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倡绿色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水生态足迹 时空分异 福建
  • 简介: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实证分析表明,1978-1990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σ趋同,在1990-1999年期间则没有出现σ趋同,却表现为.与此相对应,1978-1990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也发生了β趋同,趋同的速度在2.2%以上.这个速度与国外学者关于β趋同速度在2%左右的结论相接近.但是,1990-1999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β趋同系数却为正值,表明这个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β趋同,而是出现了.就1978-1999年的总体情况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β趋同,不过β趋同的速度很小,只略高于0.9%.在1978-1999年期间,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国家的区域政策还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区域经济格局,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区调控措施,才能够有效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标签: 区域经济增长 趋同 分异 Σ趋同 Β趋同 俱乐部趋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现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中,一直在产业链中处于低附加价值的低端。但是一个只拥有500名员工的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打破垄断,演绎了蚂蚁与大象的传奇。为探其缘由,本文由装备制造业上、下游的产业链分析入手,论证了企业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品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局限条件。如何实现这一局限条件呢?以沈阳高压成套开关有限公司为例,从理论上验证"品类的对立"模型是建立品牌的关键,并对此模型做出相应的拓展分析。

  • 标签: 选择成本 品类 品牌信用 利益点 对立分异策略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6-06
  • 简介:本文在剖析生物群地域因素基础上,按空间尺度大小和因素的差异将陆地生物群划分为大陆性、区域性、地方性三种尺度规律,地带性、经度省性、地带段性地区性、垂直带性、系列性、微域性七种类型的规律。

  • 标签: 陆地生物群 地域分异规律
  • 简介:在分析文献典籍的基础上,通过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角度对广东佛教文化景观的剖析比较,以解读广东佛教文化景观的地域和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佛教早在汉代即已传入,后随交通线和区域开发进程演变。在传播时间上,珠三角地区佛教传入最早,粤北和粤东北次之,粤东南潮汕地区则最迟;在空间分布上,广东佛教呈现明显的空间的现象,将广东佛教文化划分为三大文化区:广府、客家和福佬佛教文化区,分别以广州、韶关和潮州为中心,并在佛教信徒数量和比例关系及寺院规模等层面存在明显差别;在佛教文化景观表现上,三大佛教文化区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景观,突出地表现在佛教建筑风格、语言、音乐和民俗层面。而佛教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化深刻反映着广东对外交通条件、区域开发进程和水平及地理环境的差异。

  • 标签: 佛教文化 景观特征 地域分异 广东
  • 简介:城市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分析城市旅游发展的主导因素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江苏省2001—2013年13市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和G指数探讨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空间。结果表明,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基本上呈现以苏南热点区为核心向周围递减的圈层结构。苏北地区规模效率的低下是制约其旅游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最后将江苏城市旅游竞争态势分为4种类型,并提出提升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措施:合理分配旅游投入要素;加大对苏北地区旅游业公共领域的资本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期缩小城市旅游发展差异,全面提升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

  • 标签: 城市旅游 竞争力 旅游发展差异 江苏
  • 简介:     (二)空间的社会内涵   城市居住空间既是一种地理空间,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化与隔离是城市社会等级结构的外在体现,城市居住空间的也正在形成

  • 标签: 分异结构 动力推进 动力文化
  • 简介:以镇江市为例,运用空间韵律指数、ESDA分析模型及空间变差函数分析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并通过系统聚类法对乡村聚落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整体上乡村聚落规模分布非均衡性显著,乡村聚落规模高簇值主要分布在东部,而中西部为低值规模分布;镇江东部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空间分布较稀疏;镇江东部地区聚落形态规则,而中西部聚落形态较不规则,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较显著,且形态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各向异性,东北-西南方向的乡村聚落形态呈现"山坡型"演变规律;镇江市乡村聚落整体上可划分为Ⅰ镇东平原区高密度条状型、Ⅱ镇中过渡区中密度团簇型、Ⅲ镇中过渡区高密度散点型、Ⅳ镇西丘陵区中密度散点型、Ⅴ镇西丘陵区低密度散点型5种基本类型。

  • 标签: 乡村聚落 形态分异 类型划分 镇江市
  • 简介:居住空间特别是贫困阶层聚居是长期困扰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深刻变化.居住空间与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已初见端倪。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及贫困阶层聚层的五大动因和社会影响,并运用系统理论,从收入分配、政策体制、城市规划、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应对策略的探讨。

  • 标签: 居住空间 分异 隔离 极化 贫困阶层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