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19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中分为组(60例)和非组(25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肿瘤直径、肿瘤类型及复发性肿瘤等因素是否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寻找预测垂体腺瘤的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糖尿病史、肿瘤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以及复发性肿瘤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70,95%CI:1.090~4.728,P=0.029)、肿瘤直径(OR=1.087,95%CI:1.048~1.126,P<0.001)及复发性肿瘤(OR=3.266,95%CI:1.343~7.944,P=0.009)均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预测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ROC曲线显示,AUC=0.718 (95%CI:0.658~0.779,P<0.001),最佳临界值为24.5 mm,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45.6%。肿瘤直径≤25 mm者167例,其中垂体腺瘤者16例,非者151例;肿瘤直径>25 mm者152例,其中垂体腺瘤者44例,非者108例。肿瘤直径>25 mm是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3.845,95%CI:2.062~7.170,P<0.001)。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25 mm以及复发性的垂体腺瘤患者易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

  • 标签: 垂体肿瘤 垂体卒中 脑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19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中分为组(60例)和非组(25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肿瘤直径、肿瘤类型及复发性肿瘤等因素是否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寻找预测垂体腺瘤的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糖尿病史、肿瘤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以及复发性肿瘤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70,95%CI:1.090~4.728,P=0.029)、肿瘤直径(OR=1.087,95%CI:1.048~1.126,P<0.001)及复发性肿瘤(OR=3.266,95%CI:1.343~7.944,P=0.009)均为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预测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ROC曲线显示,AUC=0.718 (95%CI:0.658~0.779,P<0.001),最佳临界值为24.5 mm,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45.6%。肿瘤直径≤25 mm者167例,其中垂体腺瘤者16例,非者151例;肿瘤直径>25 mm者152例,其中垂体腺瘤者44例,非者108例。肿瘤直径>25 mm是垂体腺瘤发生急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3.845,95%CI:2.062~7.170,P<0.001)。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肿瘤直径>25 mm以及复发性的垂体腺瘤患者易发生垂体腺瘤急性出血

  • 标签: 垂体肿瘤 垂体卒中 脑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对急性缺血性(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脑血管病救治中心收住的未进行静脉溶栓和机械血栓切除的AI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资料。HT定义为AIS患者首次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出血征象,但住院后影像学复查发现颅内出血。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LR与HT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NLR对H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05例AIS患者,位年龄67岁(四分位数间距63~71岁),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4分(四分位数间距2~9分),位NLR为3.84(四分位数间距2.66~5.30),72例(8.9%)患者发生HT。HT组与无HT组年龄、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采血时间、发病至影像学复查时间、NLR以及心房颤动、既往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病因学分型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NLR是A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55,95%置信区间1.099~1.672;P=0.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NLR预测HT的曲线下面积为0.852,最佳截断值为4.75,其预测H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71.8%。结论高NLR是AI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HT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出血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危险因素 试验预期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预测模型,以评估和预防出血患者的下肢DVT。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47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547例患者分为建模组(447例)和外部验证组(1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下肢DVT。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应用外部验证法检验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结果建模组纳入的447例患者,共112例(25.1%)确诊为下肢DV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全身麻醉手术、镇静镇痛药物、降温毯物理降温、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下肢肌力分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3,95%CI:1.036~1.092,P<0.001)、镇静镇痛药物(OR=5.115,95%CI:2.620~9.986,P<0.001)、降温毯物理降温(OR=34.991,95%CI:14.009~87.396,P<0.001)、高血压病史(OR=2.671,95%CI:1.275~5.594,P=0.009)、血浆D-二聚体水平(OR=7.026,95%CI:3.324~14.851,P<0.001)是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P=0.648,AUC=0.91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14,对应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截断值为0.226。外部验证组100例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一致性指数为0.84。结论基于临床参数所构建的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简单、便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出血患者下肢DVT风险的预防、评估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卒中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预测模型,以评估和预防出血患者的下肢DVT。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47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547例患者分为建模组(447例)和外部验证组(1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下肢DVT。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应用外部验证法检验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结果建模组纳入的447例患者,共112例(25.1%)确诊为下肢DV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全身麻醉手术、镇静镇痛药物、降温毯物理降温、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下肢肌力分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3,95%CI:1.036~1.092,P<0.001)、镇静镇痛药物(OR=5.115,95%CI:2.620~9.986,P<0.001)、降温毯物理降温(OR=34.991,95%CI:14.009~87.396,P<0.001)、高血压病史(OR=2.671,95%CI:1.275~5.594,P=0.009)、血浆D-二聚体水平(OR=7.026,95%CI:3.324~14.851,P<0.001)是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P=0.648,AUC=0.91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14,对应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截断值为0.226。外部验证组100例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一致性指数为0.84。结论基于临床参数所构建的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简单、便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出血患者下肢DVT风险的预防、评估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卒中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与急性缺血性(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内完成头颅CT检查来判定是否发生HT。比较HT组和非HT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DL-C与溶栓后HT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23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年龄(65±12)岁(范围54~78岁),男性219例(67.8%),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4分(四分位数间距3~9分)。91例(28.17%)患者发生HT,其中8例(2.48%)为有症状脑出血。单变量分析显示,HT组LDL-C、年龄、基线NIHSS评分、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基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以及心房颤动和病因学分型的患者构成比与非HT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较低[优势比(odds ratio, OR)0.5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358~0.788;P=0.002]、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063,95% CI 1.010~1.120;P=0.020)以及基线收缩压较高(OR 1.015,95% CI 1.004~1.026;P=0.008)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LDL-C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LDL-C较低的静脉溶栓患者应谨慎降脂治疗,警惕HT发生。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脑出血 脂蛋白类,LDL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管理在出血脑卒中患者延伸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20例出血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的家庭跟进式护理、基于健康管理的延伸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对出血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服药依从性以及心理状态。结果实施基于健康管理的延伸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出血脑卒中护理相关知识掌握度总分、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总分为(90.38±2.13)、(149.65±4.65)分,高于对照组的(59.07±2.45)、(115.79±5.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依从率为86.67%(52/60),高于对照组的43.33%(2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SAS得分分别为(41.87±8.23)、(40.68±7.34)分,低于对照组的(54.23±7.45)、(52.02±9.8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健康管理的延伸护理在出血脑卒中患者的家庭跟进工作应用良好,患者知识掌握度、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治疗依从性均得到提高,抑郁、焦虑水平降低。

  • 标签: 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健康管理 延伸护理 家庭跟进工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出血脑卒中患者延伸护理应用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 自本院收治的出血脑卒中患者抽取6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于2020.5-2021.5期间在本院就诊,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n=30)及管理组(n=30),分别给予延伸护理及延伸护理联合健康管理,对其自我护理能力、相关知识掌握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护理前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知识掌握度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管理组相较于常规组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 在出血脑卒中患者延伸护理应用健康管理可帮助患者提高相关知识掌握度,改善自我护理能力,具有较高护理价值,建议采纳。

  • 标签: 健康管理 延伸护理 自我护理能力 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出血脑卒中患者延伸护理实行健康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98例出血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实验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健康指导,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延伸护理健康指导。比较两组的健康知识了解情况、患者依从度。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实验组较佳,(P

  • 标签: 健康管理 出血性脑卒中 延伸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科出血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00例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出血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分组比较的护理方式,将所选取的患者均分两组,组别设置为:对照组n=50例,实施常规化护理措施干预,观察组n=50例,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干预,对两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干预的观察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液科 出血性疾病 综合性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出血脑血管疾病应用心理护理的价值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6例急性出血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MSSNS)、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护理依从性。结果:护理后观察组MSSN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SF-36评分、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出血脑血管疾病护理应用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护理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心理护理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依从性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出血急性期并存在癫痫患者采取的临床治疗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方法:收集确诊为出血急性期并存在癫痫的20例患者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患者在脑出血治疗过程采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对持续状态的癫痫患者病情的控制采用静脉注射安定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在急性期半个月内有5例患者因一些疾病死亡,其余患者应用抗癫痫方法进行治疗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对此治疗过程分析后发现,出血急性期患者较早发作癫痫,具有较高的发作频率及较高死亡率。结论:临床中出血急性期并存在癫痫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性相对严重一些。应采取针对性方法进行治疗,对早期发作的癫痫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预防可能发作的癫痫,使患者提高临床疗效,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癫痫 出血性脑卒中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血脑卒中急性期并癫痫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76例出血脑卒中急性期并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卡马西平+地西泮注射液)和对照组(卡马西平)各3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4.74%>76.32%,χ2=5.208)以及治疗后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26.93±3.04)分>(23.81±2.73)分,t=4.707]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63%<21.05%,χ2=4.537)以及治疗后的癫痫发作频率[(1.47±0.62)次/周<(2.03±0.89)次/周,t=3.18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出血脑卒中急性期并癫痫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应用具有抗癫痫、镇静等功效的治疗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促进其认知功能的良好恢复。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急性期 癫痫 临床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出血急性期同时伴随癫痫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例出血急性期同时伴随癫痫患者的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患者在脑出血治疗过程采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对持续状态的癫痫患者病情的控制采用静脉注射安定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在急性期半个月内有5例患者因颅内高压、脑疝、再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死亡,其余15例患者采用抗癫痫治疗方法有效控制病情发作。分析治疗整个过程,出血急性期患者较早发作癫痫,具有较高的发作频率及较高死亡率。结论:临床中出血急性期同时伴随癫痫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具有较大危害。应采取有效治疗方法,对早期发作的癫痫及时进行治疗,并采取脑保护治疗方法,对于癫痫发作具有一定预防作用,使患者提高生存率,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癫痫 出血性脑卒中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链式流程护理管理模式在急性出血脑卒中患者抢救的价值。方法:我院急救中心于2019年5月开始实施链式流程护理管理模式,分别选择实施前(2018年4月—2019年4月)、实施后(2019年5月—2020年5月)各收治的60例急性出血脑卒中患者,总结护理结果差异。结果: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相关抢救指标,发现实施后的生命体征判断时间、生命支持抢救时间、通道滞留时间、入院至急救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实施前,数据差异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实施后现显著优于实施前,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出血脑卒中患者抢救运用链式流程护理管理模式具有可行性,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是一种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

  • 标签: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 链式流程护理管理 急救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判别分析预测创伤出血休克患者院内死亡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20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238例创伤出血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内生存情况将创伤出血休克患者分为生存组(214例)和死亡组(24例),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利用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模型,预测创伤出血休克的死亡风险。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脑卒中病史(9.8%比25.0%)、主要出血部位(四肢)(58.9%比29.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评分(16.4±5.1比23.2±6.1)、血乳酸[2.1(1.1~3.5) mmol/L比4.9(2.0~13.4) mmol/L]及手术(92.5%比58.3%)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入最终判别模型的指标有5个:脑卒中病史、主要出血部位(四肢)、血乳酸、APACHEⅡ评分及手术。预测创伤出血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 CI 0.754~0.959。结论所建立判别模型预测创伤出血休克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准确度较高。脑卒中病史、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评分与创伤出血休克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四肢出血和手术治疗与创伤出血休克的死亡风险降低有关。

  • 标签: 休克,出血性 创伤和损伤 医院死亡率 危险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