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严重踝关节骨折患者中运用内外联合手术的处理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近段时间到我院实施内外联合术式处理的42例严重踝关节骨折病例资料,同时术后给予6-18个月随访,对其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本组42例病例术后顺利完成随访,通过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为优、良、可、差者各有31例、9例、2例和0例,总优良率是95.24%(40/42)。全组患者骨折均在10-12周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6±0.4)周。踝关节稳定性得分(8.93±3.48)分,活动范围得分(22.18±4.34)分,X线测量得分(23.55±1.40)分,疼痛、行走与跑步能力得分各是(23.95±1.28)分、(9.22±3.46)分和(3.15±2.83)分。结论在严重踝关节骨折患者中运用内外联合术式处理,整体治疗情况较满意,而且可有效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适合临床普及。

  • 标签: 严重踝关节骨折 内外踝联合手术 处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外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严重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资料86例,均采用内外联合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10-12周骨折全部愈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其中优59例,良23例,可4例。对疼痛、踝关节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踝关节X线测量评分分别为(23.96±1.3)、(9.02±3.5)、(9.22±3.7)、(3.20±2.8)、(22.25±4.6)、(23.35±1.5)分。结论内外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不仅可以恢复解剖复位,也能恢复踝关节的生理倾斜角、腓骨长度及下胫腓的解剖关系。

  • 标签: 内外踝联合手术 踝关节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形截除内外法行踝关节融合术的体会,对其思路构建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经踝关节斜形截除内外法行踝关节融合术的患者25例,并对其具体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一定评估,从中理出其思路的构建法。结果经术后随访3至3年的资料证明,伤口在2周内,I期愈合;骨痂在4周形成;痛感减轻、消失;经12周后,胫距关节X线片显示结果为牢固融合。结论应用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踝关节矫形术,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操作空间大、易施实、融合牢靠、解决了穿鞋问题,成功率明显增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踝关节 矫形 关节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关节内外翻肌力特征。方法:选取15名患有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受试者为实验组,匹配15名无踝关节伤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CON—TR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系统对其进行踝关节内外翻肌力测试。结果:不管是向心收缩还是离心收缩,实验组踝关节内外翻肌力的相对峰值力矩都要明显小于对照组;而在外内翻峰值力矩比的比较中,两组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无论是向心运动还是离心运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惠侧足的内外翻肌力都存在严重不足,明显弱于正常人,其原因可能与踝关节损伤后造成的踝关节不稳有关。

  • 标签: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内外翻肌群 等速测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微创手术与改良内外切口固定术治疗后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某院收治的50例后踝骨骨折患者进行随机调查,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予以改良内外切口固定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微创空心钉固定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高达83%,对照组优良率为56%,可见微创手术治疗相比于改良内外切口固定术治疗更有优势,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结论对于后踝骨骨折患者予以改良内外切口固定术治疗,不仅创伤小且安全性高,并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 标签: 后踝骨骨折 微创治疗 空心钉内固定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内螺钉骺阻滞技术矫正儿童踝关节外翻畸形的有效性并计算矫正速率,分析影响对矫正效果的因素及螺钉取出后畸形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41例(49)于小儿骨科接受内螺钉骺阻滞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13例;左侧24,右侧25;手术时中位年龄10.75(4.5,13.9)岁,中位随访时间27(12,64)个月。按照诊断分类: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病(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e,HME)23,腓侧轴旁半肢5,胫侧轴旁2,多发内生软骨瘤病5,神经纤维瘤病5,外伤骨折6,纤维异样增殖3。在踝关节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胫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tibial angle,LDTA)来评估踝关节畸形程度及矫正情况,Malhotra分级用于评估腓骨远端短缩上移程度。结果49中最终36得到有效矫正,总体有效率为73.5%。螺钉类型(半螺纹或全螺纹)、螺钉长度(是否到对侧皮质)、垫片使用、临床诊断分组及年龄均不是能否得到有效矫正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对于取得有效矫正病例的术后矫正幅度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R2=0.67),在控制年龄差异后,矫正时长(P< 0.001)、临床诊断(P=0.013)及术前LDTA(P=0.002)都是独立的预测因素。对不同临床诊断组间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术后平均矫正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0,P=0.003)。结论内螺钉骺阻滞术是治疗发育期儿童踝关节外翻畸形的有效可靠手段,不同的临床诊断对儿童外翻畸形矫正速率可产生明显差异。

  • 标签: 矫形外科手术 内固定器 治疗结果
  • 简介:崴脚在医学上称踝关节扭伤,常见症状为部明显肿胀疼痛,不能着地,伤处有明显压痛、局部皮下瘀血。

  • 标签: 紧急处理 踝扭伤紧急
  • 简介:创伤在临床常见,由于足部软组织菲薄,损伤时易累及关节,一旦漏诊或误治,致残率较高。内、外固定术和微创技术的发展使足部创伤的治疗有更多的选择,预后得到改善的同时并发症也不断减少。这些都得益于对足部创伤进行仔细的术前评估,充分重视局部软组织条件,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损伤制定详细周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踝创伤 个体化治疗方案 软组织条件 同时并发症 足踝部 微创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64例成人整尸(男41女23)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前的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宽度、厚度与深度,它们与内、外及胫骨前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①大隐静脉均经内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平面位置浅表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静脉距内前缘最突点1cm,距胫骨前肌腱1.5cm,关系较恒定,可用此二结构作为静脉的标志,多数情况静脉经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深面;足背动脉在伸肌支持带深面且距静脉在2.5cm以上,静脉切开不会伤及动脉;且动、静脉关系恒定,动脉可以作为静脉的标志.②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布于足背与趾背皮肤,在前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作为神经阻滞的标志;腓浅神经多为其两条终支经前下降,在足背多与隐神经和腓肠神经吻合,故当其阻滞时最好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方向注药同时阻断其两条终支并最好同时阻滞隐神经与腓肠神经.③腓深神经与腓浅神经可能存在吻合,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滞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动脉搏动即为其标志.④足背动脉在前位置恒定,恰位于两之中点,是前神经阻滞时有用的标志.

  • 标签: 前区 区解剖 踝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优化的外上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显微骨科收治16例足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63岁,平均48岁。应用优化的外上皮瓣进行修复。术前测量创面宽度,在小腿中下部或中部前外侧利用"提捏法"评估供区,确认可直接闭合。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探测外上腓动脉终末穿支及近侧穿支,两穿支标记点连线为皮瓣中轴线,旋转点在外平面或下胫腓联合上缘水平,旋转点至创面近侧缘距离作为血管组织蒂长度,术中注意保护皮瓣蒂内的穿支血管及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血管,小血管夹夹闭外上腓动脉终末穿支近侧的穿支血管后,放松止血带,评估皮瓣血运,必要时可打开骨间膜携带腓动脉。经明道转移皮瓣,并将蒂部覆盖的皮瓣优化设计成钝弧形或半圆形。对周及足底皮肤缺损的4例患者,将皮瓣近心端腓浅神经与腓肠神经端侧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结果本组16例,皮瓣切取面积3.0 cm×1.5 cm~14.0 cm×6.0 cm。仅1例术后24 h出现皮瓣淤血肿胀,远端血运差,给予拆除蒂部部分缝线,1周后皮瓣尖端仍出现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未经特殊处理顺利成活。共12例患者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2年,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吻合神经的4例患者中3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13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至S2级1例,S3级2例。结论通过对皮瓣供区优化选择、皮瓣血管蒂长度及明道转移的优化设计,以及术中对皮瓣血运的评估与优化处理,不但提高了皮瓣成活率,而且获得了良好的外形与功能,虽部分患者因切取腓浅神经后可遗留不同程度的足背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但仍不失为修复足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 标签: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分析其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9例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采用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等护理干预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护理干预,89例部骨折患者优55例,良23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为87.6%。结论对部骨折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术前与术后等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部的早日康复。

  • 标签: 踝部骨折 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骨折或术后1周内宜取平卧位,卧硬垫床,肿胀消退后可根据患者需要取半坐卧位或坐位,患肢抬高15°~30°并保持中立位,健肢及其他重物不可压迫患肢,注意观察患者体位、角度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纠正,防止患肢畸形愈合。患者6~8周后去除外固定,指导其加强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并逐步协助其扶拐部分负重行走。

  • 标签: 踝部骨折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