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是指一个同时兼有两个的性质、意义和用法的一类。从词类上来看。因为它是两个的结合.往往就兼有两类的词性。如“诸”这个。有时是代词介词.等于“之于”的结合。“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的“诸”就相当予“之于”。有时是代词兼语气.等于“之乎”的结合。“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的“诸”就是“之乎”的意思。

  • 标签: 语气词 兼词 《送东阳马生序》 连用 “之于” 代词
  • 简介:无论就“南学”还是从史的角度而言,南社研究都显得相当冷寂。南社群大略分可为“情志”、“格律”与“情格重”三派,“情志派”词人以黄人、柳亚子、林庚白、傅尃等为中军,以宁调元、高旭、高燮、李叔同、胡怀琛等为副翼,构成了晚清民国词坛一支引人瞩目的劲旅。

  • 标签: 南社 情志派 黄人 柳亚子 林庚白 傅尃
  • 简介:稼轩资书以为,笔走龙蛇,纵横挥洒,历来论家对其见仁见智,多有评说.本文认为,稼轩多用典故,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极大地拓宽了的题材和表现疆域.在风格方面,稼轩豪情激荡而又富于含蓄不尽的曲折风味,刚柔济,豪雄不废婉丽.就体而言,继东坡之后,稼轩全力为,惨淡经营,以自己的创作实际进一步促成了体的雅化,有力地推尊体.

  • 标签: 稼轩词 辛弃疾 用典艺术 文学风格 宋朝
  • 简介:兼语、、兼类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内容。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人,如果不懂得这部分知识,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文意。因此,有必要对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和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一番辨析。一、兼语与主谓词组的辨析兼语是划分句子成分时的一个术语,属于语法范畴,是主谓宾补定状六种成分之外的特殊句子成分。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动词谓语,在这两个动词谓语之间有一个词语身兼二职,它既是前一个动词谓语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谓语的主语,这个身兼二语的成分就叫做兼语。这样的句子结构形式就叫兼语式。例如:[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在这句话中,主语“丈人”承前文省略了。“止”是挽留的意思,是主语“丈人”的动宾谓语。“宿”,住宿,也是动词作谓语,“子路”既是前一个动词谓语“止”的受事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谓语“宿”的施事者主语,这时我们称既当宾语又当主语的“子路”为兼语。在现代汉语里,兼语只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子成分,简单地提—下;但在古代汉语里,兼语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可以从历代文言作品中找出大量的例句。例如:

  • 标签: 动词谓语 “焉” 词的兼类 兼词 现代汉语 “之”
  • 简介:是古汉语中使用广泛,用法灵活特殊的。它们内含代词和一个介词,具有指代作用。常因所处的位置和语境不同,内含的语义和功能发生嬗变,形成了训释的多元化。文章对的嬗变作了较为整体深入地辨析,为训释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同时对这类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归纳,提出了三点看法:本身内含实为一个语言结构,或两个的连用,词语义和功能的嬗变是一种不同于词义引申的词义变化;嬗变形成训释多元化,一方面决定于语境的要求和选择,也与内涵成分的语音有关。因此,力求从语言的角度进一步去探求的特点和本质。

  • 标签: 古汉语 兼词 嬗变
  • 简介:一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一种表彰英雄模范人物和集体、彰显他们的事迹和风采、颂扬他们的情怀和美德的新文种——颁奖应运而生了!它们频频出现在一些大众传媒上(主要是电视、广播、报纸上)。出现在一些重大活动的颁奖大会上,犹如一颗颗亮星闪烁在神州的夜空,使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又像是一阵阵和煦的春风拂面,让人们精神为之一爽。其影响力和震撼力之大不言而喻。譬如,2006年2月9日晚上,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给陈健、丛飞、洪战辉、黄伯云、李春燕、费俊龙、聂海胜、邰丽华、王顺友、魏青刚、杨业功等10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当选者及青藏铁路建设者现场颁奖时,

  • 标签: 颁奖大会 英雄模范人物 中央电视台 贺词 和谐社会 大众传媒
  • 简介:就是对起诉书指控内容的变更或追加,二、公诉指控之变更或追加 ,我们不是说公诉人不能对起诉书的指控内容进行变更或追加

  • 标签: 公诉词 兼公诉 指控兼
  • 简介:李清照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加上丰富的情感经历和细腻的生活触觉,写出了太多让人潸然泪下的作,抒发了太多令人心痛的愁情。她的一生坎坷跌宕,堪称为“愁”的化身。而在这位登峰造极的言愁高手的笔下,有迤俪清新的少女闲适之愁,有闲适慵懒的相思之愁,更有思乡忧国的切肤之愁。李清照更以自己独立的女性人格矗立于封建的男权统治之下,用笔下的愁情抒写爱情之痛、家国之痛、女权抗争之痛。

  • 标签: 李清照 愁情 内涵
  • 简介:北宋词人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他并没有开创豪放派。苏轼对词的贡献在于:集前人作之大成,在继承“言情”作的优秀传统基础上所进行的多方面的大胆革新。豪放的创作只是其革新词坛的一个方面。苏轼对词的革新主要是:“以诗为”,扩大题材,提高品,拓展境,使摆脱了作为音乐附庸的地位,使成了可以和诗歌比肩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 标签: 苏轼 豪放词 婉约词 继承 革新
  • 简介:秦观作中充溢着“愁”、“恨”等字眼,它们契合了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主要特征——“距离产生美”,同时也满足了人的自我确证的深层心理需要。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秦观中扑面而来的“愁”情很好地表现了人类心理的一些重要特征。

  • 标签: 心理 距离 自我确证 主要特征 秦观词
  • 简介: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四有云:吾乡查尧卿上舍蟋蟀云:"西风长误汝,凉叶院,一声声。况孤馆今年,零烟碎雨,断角淋铃。万里兰成归思,最难堪、酒醒是三更。切切空庭私语,一番幽梦初凉。谁知灞

  • 标签: 浙派 海宁 词话 查慎行 二十年 浙西词派
  • 简介:“珍爱怀疑”的诗人对乌托邦叙事的消解,是20世纪以来人类思想史、哲学史、文学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持续性影响至今未曾消歇。就那些有精神敏识力的文学家而言,乌托邦式写作依赖于宏大叙事、“圣写作”。圣,指写作中使用那些带有不容分说的本质主义、整体主义、道德优势、绝对知识、

  • 标签: 乌托邦 消解 解读 诗歌 传释 宏大叙事
  • 简介:毛奇龄著有两种拟连厢,学界对这两种拟连厢的名称和归类多有混淆。本文根据毛奇龄拟连厢二种的文本和相关史料,得出毛奇龄所作的两种拟连厢正确名称应为《不卖嫁》、《不放偷》,而其种类则并非学界长期以来误认为的杂剧,而是介于诸宫调和元杂剧之间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具有古歌舞"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重要特征。

  • 标签: 毛奇龄 拟连厢词 不卖嫁 不放偷 说唱
  • 简介:Erscheinung、phaenomenon(Ph覿nomen)、Schein是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Erscheinung、phaenomenon(Ph覿nomen)以及相关的英译appearance、phenomenon从20世纪初起就一直被稳定地译为“现象”,但最新的一些译自德文的康德著作中译本中,出现了“显象”、“现相”等多种译法。而Schein及其英译illusion译法一直不太稳定,目前的译法一般是“幻相”和“假象”。中译中出现的“像”、“象”和“相”三个字在汉语中确实容易混淆。我们究竟该如何翻译这些?通过考察历史文献、康德原著以及相关汉字的用法可初步得出结论:康德批判哲学中的phaenomenon(Ph覿nomen)一般应译为“现象”,Erscheinung可译为“显象”,Schein似应译为“假象”。

  • 标签: 康德 现象 显象 假象
  • 简介:当前,几本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的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名词用如动词”的问题。近几十年来,先后出版的各种古典经籍的注释,大都采用此种提法。什么叫“名词用如动词”呢?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指的是“古代汉语有些名词

  • 标签: 兼类词 古代汉语 特殊指示代词 王力 方位名词 语法现象
  • 简介:康巴文化折射了康巴地区特有的文化,其外宣英译过程也是源语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双重“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的任务就是利用关联理论——在对康巴文化正确理解和得体传递的基础上,帮助译文读者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英译策略可以采取:直译+意译;直译(音译)+注解和替换文化形象,翻译的方法。

  • 标签: 康巴文化词 关联理论 语境效果 英译策略
  • 简介:王质为南宋孝宗朝重要词人,因生平湮没无闻、中线索较少等原因,《雪山》多不易系年。现试为部分词系年,并对已编年的九首提出商榷。

  • 标签: 王质 雪山词 编年
  • 简介:文章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中共提取了66条“有+名”类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部分词或的义项在不同词典中存在词性标注分歧,有的还存在标注与释义、用例域上不一致的现象,而这些分歧主要集中在动词与形容。通过分析,文章发现分歧的根源在于该类中“有”的多义性和名词性语素的复杂语义。基于此,文章尝试性地提出了一套针对“有+名”类词性的判定方案,即结合动-形量化标准、语义辨析和大规模语料库的语料验证来确定存在分歧的“有+名”类的词性。此外文章还对其中部分形容提出了增加深层义的阐释以及改进相关配例的建议。

  • 标签: “有+名”类词 词性标注分歧 成因分析 判定方案 释义用语
  • 简介:况周颐以“重、拙、大”为学理想构建其理论体系,并指出“中求”与“外求”的途径与方法来实现其学理想。这些提法不仅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更是其论的创新之处。

  • 标签: 况周颐《蕙风词话》 词中求词 词外求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