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盆腔游离(pelvic loose body,PLB)较少见。本文对1例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及病理学特征等进行报道,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究膝关节游离取出术应用效果和体会。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膝关节内存在游离患者21例,研究时段自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全部患者均接受游离取出术治疗,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1例术中确定为滑膜软骨瘤病,存在大量软骨碎片样游离,3例为痛风性膝关节炎,呈现大量石膏状米粒,剩余17例患者均取出2-10枚游离,全部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3-6d可下床活动,平均时间为(4.21±0.98)d,关节疼痛情况在逐渐消失,交锁症状改善,随访3-12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情况。结论针对膝关节内存在游离患者,游离取出术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临床症状,且复发率较低,值得借鉴。

  • 标签: 膝关节 游离体 游离体取出术
  • 简介:摘要腹腔游离(PLB)常在术中意外发现,因体积小、与原手术病灶无关联,长期未引起临床重视。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PLB检出率提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症状的巨大型PLB个案报告逐渐增多。PLB的临床特点主要有3个:(1)活动度大;(2)无血液供应;(3)肿瘤标志物阴性。在CT不同层面,PLB的影像学表现各异,根据其中心最大直径断面表现,可将PLB大体归纳为4种类型:(1)二种密度结构;(2)三层密度结构;(3)多层密度结构;(4)混杂密度结构。根据PLB大体表面观可分为3种类型:(1)普通型,直径< 5.0 cm;(2)巨大型,直径为5.0~10.0 cm;(3)超大型,直径>10.0 cm。提高对PLB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有助于正确选择处理方法:(1)体检偶然发现的普通型PLB可随访观察;(2)术中意外发现的PLB应顺便取出;(3)巨大型或超大型PLB,以及出现在消化道、泌尿系统等部位且伴有临床症状者,原则上应争取尽早手术。本文就PLB形成原因及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诸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腹腔游离体 诊断 手术治疗 综述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得出结论对于合并距下关节损伤的跟骨骨折,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恢复其正常的力学关系,切开复位钛板固定可作为治疗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主要方法。

  • 标签: 跟骨骨折 内固定 术前评估 骨折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腔游离气体对胃肠穿孔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55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穿孔病人,术前行超声检查。将所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55例患者,全部进行超声检查其中47例发现腹腔游离气体占检查患者的86%,41例发现腹腔液性区,占所检患者75%,55例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其中45例阳性,10例阴性。值得注意的是超声发现的47例腹腔游离气体患者中,5例X线检查未发现。结论腹腔游离游离气体在胃肠超声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点,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发现腹腔内有游离气体,只有结合临床表现,病史、体征就能做出胃肠穿孔的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界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确诊为特发性、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24例(24只眼),神经上皮层最小裂孔直径≥450μm,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单纯界膜剥离组行标准三通道玻璃切割手术,并行黄斑孔周围界膜剥离术,第2组为联合界膜移植组,在第一组的基础上行游离界膜移植于黄斑孔,两组均行无菌气体充填。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1、2、3、6个月BCVA(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1~6个月裂孔闭合率联合治疗组为100%,单纯界膜剥离组裂孔未闭合2例,重新行游离界膜移植最终闭合。联合治疗组裂孔闭合率优于单纯治疗组,两组间BCVA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界膜剥离组。结论游离界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

  • 标签: 黄斑裂孔 游离内界膜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界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 201 7 年 1~ 12 月确诊为特发性、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 24 例( 24 只眼),神经上皮层最小裂孔直径 ≥45 0μm ,随机分为两组:第 1 组单纯界膜剥离组行标准三通道玻璃切割手术,并行黄斑孔周围界膜剥离术,第 2 组为联合界膜移植组,在第一组的基础上行游离界膜移植于黄斑孔,两组均行无菌气体充填。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 1 、 2 、 3 、 6 个月 BCVA (最佳矫正视力) 和 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 1 ~ 6 个月裂孔闭合率联合治疗组为 100% ,单纯界膜剥离组裂孔未闭合 2 例,重新行游离界膜移植最终闭合。联合治疗组裂孔闭合率优于单纯治疗组,两组间 BCVA 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界膜剥离组。结论:游离界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

  • 标签: 黄斑裂孔 游离内界膜 移植
  • 简介:关节损伤指涉及关节结构的骨、软骨和关节软组织包括韧带、软骨盘、滑膜等的急性或慢性损伤.传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由于其局限性常导致关节失稳和创伤性关节病变.关节镜作为一种微创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用于诊治急慢性关节损伤,随着关节镜手术理论和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关节镜设备和器械的改进,关节镜更广泛地应用于诊断和治疗急性关节创伤、关节骨与软骨骨折、关节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肩关节损伤等方面.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关节内损伤 关节镜 微创外科 关节内骨 软骨骨折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跟骨骨折患者共36例,依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中,骨折愈合时间为4~6个月,优良率为83.3%,并发症发生率为3.3%。结论临床上治疗跟骨关节骨折时,应掌握手术时机,选择正确的入路方式及合适的固定物,正确复位,术后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才能保障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跟骨关节内骨折 治疗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术治疗膝关节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骨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膝关节骨折患者。共纳入120例,其中行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术者纳入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固定术者纳入对照组,每组60例。随访至骨折完全愈合。采用t检验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即刻血清炎症指标、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分)、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通过ROM计算优良率,行卡方检验。结果优良率观察组为98.3%,对照组为85.0%(χ2=6.982,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都短于对照组(t=12.619、23.351,均为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11.249,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ROM、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F-36评分t=25.10,ROM t=25.25, HSS评分t=12.25,均为P<0.05)。两组的术前CRP、IL-6、TNF-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6、1.100、0.702,均为P>0.05);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t=4.389、3.828、7.902,均为P <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11.345,P <0.05)。结论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术治疗膝关节骨折效果肯定,且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中可以选择性使用,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

  • 标签: 关节镜 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骨折使用固定治疗方法并加以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2011年间跟骨关节骨折的患者共100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都为50例患者,A组患者使用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但是B组使用传统切开复位的方法进行治疗,对这两组患者都进行跟踪观察,对其临床效果、骨折愈合情况和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A组治疗的优良率为86.7%,B组患者的优良率为66.7%,两组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百分比为8.9%,B组为22.2%,两组的比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骨折的愈合所用时间明显比B组所用时间少,P<0.05。结论有跟骨关节骨折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的治疗方法,其效果更好,愈合所用时间也更短,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在明显减少,这个治疗方法是值得被推广使用的。

  • 标签: 跟骨关节内骨折 患者 切开 固定钢板 传统 临床
  • 简介:目的:施沛特注射液关节注射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38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常规关节腔穿刺注入透明质酸钠,每周给药一次,每次2毫升,连续给药5周后,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法评定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经过踝关节注射施沛特治疗后,患者的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均有改善。总有效率95.3%。结论:玻璃酸钠注射液对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踝关节:玻璃酸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周围骨折的固定组合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22年3月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周围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1例、女27例;年龄(75.5±18.2)岁(范围35~95岁)。全髋关节置换39例,半髋关节置换19例;生物型假37例,骨水泥型假21例;于术中发生假周围骨折6例、术后52例。骨折通用分型系统(un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UCS):UCS Ⅳ.3A1型2例、3A2型1例、3B1.1型19例、3B2.1型25例、3B3型2例、3C型9例。骨折部位:股骨A区(大转子)3例、B区(股骨柄周围)46例、C区(股骨柄尖端以远)9例。固定由主辅固定组成,主要固定方式为钢丝或钛缆环扎、锁定加压钢板、锁定附加钢板固定,辅助固定方式为钛缆环扎,要求覆盖A、B、C三区形成整体平衡固定。比较不同固定组合的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钢板长度、工作长度及螺钉数。结果随访时间为(54.2±21.6)个月(范围11~8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0.2±1.5)周(范围7~13周)出现骨折愈合征象,术后(19.6±1.3)周(范围17~22周)显示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例出现应力性骨折,行双钢板固定联合翻修;1例固定失效,行双钢板固定联合翻修加大段异体骨植骨。术后6个月UCS Ⅳ.3B2.1组mHHS评分[(80.3±4.6)分]最低,不同分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72,P<0.001)。单纯固定组[(91.6±4.2)分]高于翻修联合固定组[(81.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01)。UCS Ⅳ.3B1.1型钢板长度及工作长度分别为(24.9±2.5)cm及(12.6±1.7)cm、3B2.1型为(25.4±2.6)cm及(13.6±1.8)cm、3C型为(28.1±2.5)cm及(14.9±1.9)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3,P=0.005;F=6.78,P<0.001)。A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7,P<0.001);UCS Ⅳ.3B1.1型(6.5±2.3)枚、3B2.1型(6.7±2.2)枚,较3B3型的(3.5±1.5)枚和3C型的(3.7±1.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5,P<0.001);UCS Ⅳ.3B1.1型(2.3±1.6)枚、3B2.1型(2.8±1.9)枚,较3B3型的(1.0±0.5)枚和3C型的(1.2±0.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2,P<0.001);UCS Ⅳ.3B1.1型(3.8±1.9)枚、3B2.1型(3.9±1.7)枚,较3B3型的(2.0±0.5)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周围骨折行单纯骨折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优于同时行翻修者;UCS Ⅳ.B1、B2型的A、B、C三区螺钉数较B3型多。

  • 标签: 股骨 假体周围骨折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骨折固定术,内
  • 作者: 张炯豪 尹华伟 邱彦群 王海鹏 沈云东 徐文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肢体功能重建中心,上海 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上海 20004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与手外科,福州 350005,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肢体功能重建中心,上海 20004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上海 20004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44例桡骨远端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1例;年龄35~85岁[(62.5±12.9)岁]。骨折AO/OTA分型:B型7例,C型37例。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固定,22例采用关节镜辅助治疗(关节镜组),22例采用传统术中透视治疗(透视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关节镜组术中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及骨折移位情况。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腕关节功能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RWE)评分、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以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13.3±1.1)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为(104.0±40.5)min,长于透视组的(71.3±32.1)min(P<0.05)。关节镜组术中诊断TFCC损伤14例(64%),关节镜直视下见骨折移位间隙为0.8(0.3,0.8)mm,台阶为1.0(0.3,1.5)mm,关节镜辅助复位后分别为0.3(0.0,0.5)mm、0.5(0.0,0.5)mm(P均<0.05)。术后12个月关节镜组PRWE评分为(9.8±4.9)分,低于透视组的(13.4±5.8)分(P<0.05)。关节镜组DASH评分为(9.0±5.0)分,低于透视组的(13.0±6.1)分(P<0.05)。关节镜组腕关节背伸和旋后分别为(73.8±8.9)°和(82.5±8.0)°,高于透视组的(65.8±14.2)°和(76.3±10.4)°(P均<0.05)。两组术后未出现螺钉松动或断裂、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腕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骨折可增加关节面复位的准确性,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同时术中能明确诊断TFCC是否存在损伤。

  • 标签: 关节镜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术中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微创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96例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微创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64%;治疗后,观察组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创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折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关节镜下微创内固定 膝关节内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探究关节镜监视条件下微创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的58例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详细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长,并对其术后的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等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有显著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住院时长明显缩短,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的ROM和Lysholm评定优良率有显著差异,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条件下微创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折,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关节镜 微创 内固定 膝关节内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骨解剖钛板治疗跟骨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一2012年2月应用跟骨外侧L形入路对60足跟骨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解剖钛板固定术,观察临床效果。结果60例均获随访,时间为3个月-16个月;术前B?hler角0-20(10.0±4.5)°,术后,术后B?hler角恢复至25-40(35.0±3.5)°。根据Maryland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40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90%。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术后2例发生伤口延迟愈合,1例发生伤口感染,经治疗后伤口愈合。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精细的术中操作,良好的术后管理,解剖钛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跟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解剖钛板
  • 简介:(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民医院四川自贡643200)摘要目的观察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骨折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跟骨关节骨折患者52例,均给予跟骨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住院时间为(22.18±5.43)d;术中出血量为(122.38±20.14)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7%;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为96.15%。结论采用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骨折疗效确切、术后足部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钢板内固定 跟骨关节内骨折 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