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下进行全身皮肤照射(TSI)的可行性。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TSI治疗的3例蕈样霉菌病患者分别采用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俯卧位固定、潜水衣结合负压真空袋仰卧位固定、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结合真空袋仰卧位固定方法,观察固定效果并计算平均摆位误差、靶区适形指数(CI)、靶区均匀性指数(HI)和靶区Dmean。结果3种体位固定方式均起到良好固定效果,设计的放疗计划各参数均能达到临床要求。3例患者平均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分别为(0.26±3.40)、(-2.63±4.63)、(6.13±4.86) mm,靶区CI为0.56±0.09、HI为1.186±0.059、Dmean为(2586.56±63.28) cGy。结论低温热塑高分子材料或潜水衣都可以联合真空袋进行TSI治疗的体位固定。通过补偿膜剂量建成效应提高表皮剂量达临床要求,为螺旋断层治疗技术进行TSI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体位固定方法。

  • 标签: 螺旋断层治疗 全身皮肤照射 体位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全身照射大鼠血浆代谢物变化,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筛选辐射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初步验证。筛选研究中,大鼠50只(发现集),用60Co γ射线对大鼠进行全身照射照射剂量为0、1、2、3、5、8 Gy;验证研究中,大鼠25只(验证集),照射剂量为0、0.5、2.5、4、6 Gy。照射后4 h采集外周血液,分离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并测定辐射差异代谢物浓度,用代谢物组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特定剂量进行分类。结果共筛选出8个血浆辐射差异代谢物,其中4个(胞嘧啶、己酰基肉碱、十八碳二烯酰基肉碱及棕榈酰基肉碱)在受照后发生上调,变化趋势与验证集一致,区分特定剂量样本曲线下面积(AUC)>0.75。将上述4个代谢物进行组合后,区分0 Gy与>0 Gy、<2 Gy与≥2 Gy、<5 Gy与≥5 Gy样本的AUC值分别为0.96、1和0.94。结论大鼠受到全身照射后4 h,血浆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共鉴定出8个辐射差异代谢物,其中胞嘧啶、己酰基肉碱、十八碳二烯酰基肉碱及棕榈酰基肉碱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组合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性,有可能成为特定剂量分类的辐射敏感标志物。

  • 标签: 代谢组学 电离辐射 生物标志物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代谢通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许多皮肤病单用外用药物就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其系统毒性最小,只要有可能,外用药物是最佳选择。然而,仅靠外用药物有时不能有效地控制皮肤病,尤其是对于一些病变范围大或病情严重的皮肤病,而有些药物只有全身用药才可能有效。

  • 标签: 皮肤病 全身用药 药理学 外用药物 治疗效果 病变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照射急性放射性反应与照射不同总剂量及分次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石家庄平安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接受6 MV X线全身照射预处理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射总剂量分为8 Gy组(12例)、10 Gy组(31例)和12 Gy组(5例),按分次照射剂量分为4 Gy/次组(17例)和5 Gy/次组(31例),总结比较各组患者放疗后的口腔黏膜、咽部、涎腺、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及肺的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照射总剂量8 Gy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0级11例(91.7%),1级1例(8.3%);10 Gy组0级10例(32.3%),1级13例(41.9%),2级4例(12.9%),3级3例(9.7%),4级1例(3.2%);12 Gy组0级2例(40.0%),1级、2级、3级各1例(20.0%);照射总剂量8 Gy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较10 Gy组和12 Gy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8,P=0.003);其他部位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次照射剂量4 Gy/次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0级13例(76.5%),1级2例(11.8%),2级、3级各1例(5.9%);5 Gy/次组0级10例(32.3%),1级13例(41.9%),2级4例(12.9%),3级3例(9.7%),4级1例(3.2%);分次照射剂量4 Gy/次组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较5 Gy/次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6,P=0.009);其他部位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照射总剂量8 Gy及分次剂量4 Gy/次能减轻咽部急性放射性反应。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预处理 全身照射 辐射剂量 急性放射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时对比红光照射联合传统药物外敷和单纯药物外敷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红光照射联合传统药物外敷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传统药物外敷治疗,分别对慢性皮肤溃疡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光照射联合传统药物外敷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红光照射 皮肤溃疡
  • 简介:摘要剥脱性皮炎是药物性皮炎最严重的皮炎之一,主要致病因素大致可归纳为四类药物过敏、继发于其他皮肤病、继发于恶性肿瘤及原因不明,药物过敏引起的剥脱性皮炎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种,该病急性期发病急骤,严重损伤皮肤及粘膜,创面似Ⅱ度烧伤。其临床表现有水泡、渗液、糜烂,病程中常伴有大面积表皮剥脱、感染、高热,还常见肺炎、败血症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危及生命。

  • 标签: 剥脱性 皮肤疾病 护理体会
  • 简介:[病例资料]患者李先生,男性,17岁。以"发热、头面部、躯干丘疱疹、溃疡、结痂反复发作8年,加重伴右耳流脓1年余"之主诉入院。患者8年前被"昆虫叮咬"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反复出现疱疹、溃疡、渗出,溃疡结痂后自愈,但留有瘢痕。之后疱疹、溃疡在全身的不同部位反复出现,均能自愈,虽经多方求医,未能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 标签: 高IGE综合征 Job综合征 冷脓肿 WEGENER肉芽肿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颞骨肿物
  • 简介:摘要观察红光治疗仪治疗成人皮肤淹红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方法从某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皮肤淹红患者中随机抽选2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皮肤淹红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3例。治疗组给予红光照射,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每组观察5天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从最终的疗效来看,治疗组治愈率为100﹪,而对照组治的愈率仅仅达到了30.7﹪。结论红光照射皮肤淹红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而且这种治疗模式操作简单,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 标签: 红光照射皮肤淹红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红光照射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4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84例感染性皮肤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药物外敷法进行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红光照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2.9%>73.8%)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28.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光照射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疗效显著,其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 标签: 红光照射治疗 感染性皮肤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皮肤护理在蓝红光照射治疗痤疮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正确的皮肤护理措施可以帮助减轻炎症、促进皮肤修复和预防治疗后的恶化。基于此,本文将详细介绍蓝红光照射治疗痤疮中皮肤护理的应用价值,并提供一些建议。

  • 标签: 皮肤护理 蓝红光照射 治疗痤疮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皮肤护理在蓝红光照射治疗痤疮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正确的皮肤护理措施可以帮助减轻炎症、促进皮肤修复和预防治疗后的恶化。基于此,本文将详细介绍蓝红光照射治疗痤疮中皮肤护理的应用价值,并提供一些建议。

  • 标签: 皮肤护理 蓝红光照射 治疗痤疮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红光照射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价值。方法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皮肤病患者中抽选88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接受药物外敷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共43例,接受药物外敷治疗联合红光照射治疗的列为实验组,共45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67.44%),复发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0.9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感染性皮肤病患者中采取红光照射治疗能够更好的促进疾病康复,减少复发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红光照射 感染性皮肤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皮肤护理在蓝红光照射治疗痤疮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我院收治的8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蓝红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增加皮肤护理,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痤疮患者在接受蓝红光照射治疗的同时配合实施皮肤护理既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又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 标签: 皮肤护理 蓝红光照射疗法 痤疮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皮肤护理在蓝红光照射治疗痤疮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60名接受蓝红光的痤疮病人进行研究,将病人以随机的方式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3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皮肤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不适反应出现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的不适反应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皮肤护理 蓝红光照射治疗 痤疮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初次使用容积调强弧形治疗技术(VMAT)行全身照射(TBI)患者的计划设计及剂量学验证方法。方法在头、脚位两套定位图像上共同确定全身计划靶体积,处方剂量12 Gy分6次,设计含5个中心15个全弧的TBI计划。优化时先在脚位图像中进行,并以此为剂量基础进行头位计划优化,最后两段综合剂量累加并评估。多种剂量学验证方式:Delta 4模体验证单等中心VMAT计划剂量;EBT 3胶片验证两相邻中心射野衔接处剂量分布;PinPoint电离室测量两段图像衔接区点剂量;MOSFET剂量仪实时监测患者体表剂量。另对计划结果参数、治疗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两段靶区的平均剂量分别为12.45 Gy和12.37 Gy,肺平均剂量为10.8 Gy。每次治疗总机器跳数2 883 MU,出束时间平均约24.3 min,床旁平均总时间约121 min。与计划计算相比:单中心VMAT计划绝对剂量3%/3 mmγ通过率平均为(99.74±0.42)%;射野衔接区域绝对剂量5%/5 mmγ通过率平均为(90.11±2.72)%;头、脚位图像衔接区域点剂量平均偏差(3.6±0.4)%;实时监测患者体表8个点,各部位每次剂量在1.57~2.04 Gy范围内。结论基于多中心VMAT技术的TBI计划及剂量学验证结果显示能可靠实施于临床,但还需不断改进、改善剂量分布和测量结果,提高治疗效率。

  • 标签: 容积调强弧形治疗 全身照射 多中心点 剂量学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大鼠受到全身照射后血浆脂质代谢特征,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非靶向脂质组学研究中,将50只SD大鼠分为6组,用0、1、2、3、5、8 Gy钴60 γ射线进行全身照射;靶向脂质组学研究中,将25只大鼠分为5组,用0、0.5、2.5、4、6 Gy射线进行照射照射后4 h,采集静脉血并分离血浆,筛选辐射敏感脂质并测定其浓度,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剂量-效应关系分析。结果非靶向脂质组学研究中,共筛选出15个辐射差异脂质;经靶向脂质组学验证,其中7个可作为辐射敏感脂质。辐射敏感脂质ROC区分0 Gy组与> 0 Gy组、< 2 Gy组与≥ 2 Gy组样本曲线下面积(AUC)均> 0.75;将其组合后进行ROC分析,AUC值提高为0.96和0.94。在0~6 Gy范围内,LysoPC(18:2)、LysoPC(22:0)、PC(18:0/18:2)、PE(18:2/16:0)和PE(18:2/18:0)浓度随照射剂量的上升而下降。结论大鼠受照后4 h,共筛选出7个血浆辐射敏感脂质,其组合可用于特定照射剂量分类,其中5个脂质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 标签: 脂质组学 电离辐射 生物标志物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剂量-效应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因腹痛于2007年9月12日来院就诊,诊断为尿道炎、盆腔炎,开口服药热淋清颗粒(贵州威门药业,批号061101)、盐酸洛美沙星分散片(赤峰维康生化药业,批号070505)。9月12日晚服2袋热淋清颗粒,9月13日服热淋清颗粒(每次2袋,每天3次),中午服2片洛美沙星(每次2片,每天1次),9月14日全身、四肢、腋窝出现水肿性红斑,怀疑洛美沙星引起过敏,停用两种药物2d,水肿性红斑消失,

  • 标签: 热淋清颗粒 水肿性红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