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1981年世界上发现首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以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逐年增多.其中神经系统受累者仅次于呼吸系统而高居第2位,10%~20%的AIDS患者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首发表现,30%~40%的患者有神经功能障碍,而尸检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高达70%~90%,故目前HIV性神经病变已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神经病变 临床表现 磺胺嘧啶 乙嘧啶 类固醇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病毒性皮肤病免疫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免疫治疗,即生物治疗或生物反应调节药(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s,BRMs)治疗,是病毒性疾病治疗的一部分。这些制剂可通过下述一种或几种机制起作用①通过增加效应细胞的数目或产生一种或几种可溶性介质(如细胞因子)来刺激机体(宿主)抗病毒的效应;②降低机体(宿主)抑制性机制;③改变被病毒感染细胞使其增强免疫原性或通过免疫学处理使其易受损伤。已知的BRM可能具有免疫学和非免疫学效应,免疫学效应可分为特异性免疫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 标签: 病毒性皮肤病 免疫治疗
  • 简介:摘 要:为了观察牛病毒性腹泻疫苗免疫效果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保护作用,本实用在xx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选取10头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育成牛奶,分为两组,每组5头,一组为实验组注射2ml牛病毒性腹泻灭活疫苗,一组为对照组注射2ml的无菌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后的7、14、28、60、90、180天采集奶牛的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体效价。结果显示经过注射牛病毒性腹泻疫苗,实验组的抗体效价十分理想,可以起到防控牛病毒性腹泻的作用。

  • 标签: 牛病毒性腹泻 疫苗 免疫效果观察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牛病毒性腹泻疫苗对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免疫效果;方法:选取BVDV检测显示阴性的健康牛8头,用制备好的成品实验疫苗为8头健康牛注射,不同时间段采集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并观察其临床变化与抗体水平增减情况;结果:该疫苗具有安全可行性,免疫后不同阶段抗体水平都维持在有效保护范围内,保护率非常高,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安全防控,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方法对成人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临床乙肝工作的顺利进展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随机抽样法,将入选的研究对象划分为三组,在接受免疫之前,对患者血液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患者体内的HbsAg、抗-HBc、-HBs都为阴性,将入选对象分别按照“0,1,3”、“0,1,6”、“0,1,12”三种乙肝免疫方法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结果三组免疫组的性别、年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中划分小组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0,1,3”、“0,1,6”、“0,1,12”三组免疫患者的成功率为76.73%、86.20%和89.12%。“0,1,12”组的免疫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利用“0,1,12”免疫程序进行成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的时候,可以提高免疫成功率。

  • 标签: 成人 乙肝疫苗 接种 方法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阻断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最佳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药物的毒副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不同其它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可以累加,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更好的控制相关不良事件,本文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毒性的管理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毒性管理
  • 简介:随着养兔业的发展和实验动物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兔病毒性出血症已成为养兔业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本文选择30日龄新西兰白兔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强化免疫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幼兔40日龄首免、5月龄进行强化免疫,可获得较高的抗体水平。

  • 标签: 病毒性出血症 强化免疫 分析
  • 简介:摘要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为肿瘤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挑战,例如免疫介导的肝毒性的发生。深入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过程中导致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可能机制、危险因素等,有助于更好地临床管理。

  • 标签: 肿瘤 自身免疫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肝毒性
  • 简介:摘要随着恶性肿瘤治疗的不断发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与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相同,免疫抑制剂也会引起心血管事件,从而影响肿瘤患者的死亡率。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会日益成为影响这类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文章重点论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引起的心脏毒性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肿瘤 免疫检查点 心脏毒性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分子1
  • 作者: 万娇娇 易岂建(审校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依然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巨大的挑战。目前多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展包括两个阶段:病毒感染介导的直接损伤和由免疫反应引起的间接损伤。部分病毒性心肌炎病情迁延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诸多学者认为免疫反应是导致心肌严重损伤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该文将对病毒性心肌炎中免疫发病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 标签: 儿童 病毒性心肌炎 免疫机制
  • 简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因其高效、对哺乳动物低毒和易降解等特性已被广泛使用,目前对其生态毒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及内分泌干扰、发育和生殖毒性方面,而关于其免疫毒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了关注。文章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免疫毒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主要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综述了此类杀虫剂对不同生物的免疫毒性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同时总结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暴露与免疫相关疾病发生的关联,以期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免疫毒性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拟除虫菊酯 杀虫剂 免疫毒性 分子机制 免疫相关疾病
  • 简介:大多数单克隆抗体可诱导免疫反应,免疫毒性免疫调节类单克隆抗体主要担心的毒性反应。本文总结了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毒性特征、免疫毒性的相关因素,非临床免疫毒性研究与评价的考虑要点。建议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应根据单克隆抗体的作用特征,对药物的免疫毒性进行逐步分层研究,当需要追加试验时,应追加研究;还应体内外研究相结合,动物种属和人体离体细胞相结合,多途径进行研究。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免疫毒性 免疫原性 非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在中国被纳入医保,已有大量肿瘤患者从中获益,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的出现导致了肿瘤患者非预期死亡率增加,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本建议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内外药品说明书、已发布的指南及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重点围绕“防”和“管”两大主线,贯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的“预防-评估-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围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临床医生和医院管理者提供可切实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用药安全的实践建议,以进一步促使各地区防治和管理达到同质化水平。本建议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的概述、风险评估、监测、随访建议,还描述了免疫相关性不良事件的早期识别和管理建议,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管理者提供临床实践参考。

  • 标签: 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毒性 防治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鱼腥草注射剂对小鼠的免疫毒性效果研究。方法取80只小鼠,根据体重分别划分为三组,甲组24例静脉注射鱼腥草注射剂,乙组29例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丙组27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静脉注射30天,对比统计三组小鼠的脏器指数以及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与牛血清蛋白组以及生理盐水组相比,鱼腥草注射剂组小鼠的脏器指数明显高于甲组,CD4+/CD8+比率下降,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鱼腥草注射剂可有效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其免疫毒性作用机制仍需临床深入研究。

  • 标签: 鱼腥草注射剂 小鼠 免疫毒性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显著延长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了生活质量,但同时出现了多种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irAEs)。ICIs所致免疫介导性肝损伤(IMH)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严重程度不一,为更早的确诊IMH并进行个体化诊疗,合理应用药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肝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病毒性脑炎后自身免疫性脑炎(PVEA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收治的10例PVEAE患者资料,分析症状学、脑脊液学、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等特点及治疗方案。结果男5例,女5例,年龄44(18,66)岁。9例两次脑炎发作间隔37(24,60)d,1例无明显间隔。病毒性脑炎峰期改良Rankin评分(mRS)4.5(4.0,5.0)分,恢复期mRS 2.0(1.0,3.0)分。自身免疫性脑炎(AE)峰期mRS 4.0(3.0,5.0)分。AE期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10例(10/10),记忆力下降10例(10/10),运动障碍5例(5/10),自主神经功能障碍5例(5/10),言语障碍4例(4/10),癫痫发作2例(2/10),意识水平下降2例(2/10),症状数4(2,6)个/例。AE期,脑脊液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阳性率为8/10,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10。神经影像学显示AE期8例病灶范围增大,1例病灶缩小,1例无明显变化。AE期10例均给予一线治疗,2例加用长程免疫治疗,9例患者病情明显缓解,mRS为2.0(1.0,4.0)分,随诊mRS为1.0(0,2.0)分。结论PVEAE可呈典型双峰脑炎表型、假单峰表型或单峰表型,在AE阶段脑脊液抗体由阴转阳。需重视该病的识别与诊断,确诊后积极免疫治疗。

  • 标签: 脑炎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 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时光分辨荧光免疫对乙型肝炎检测效果临床观察。方法回顾性从我院选取自2014年10月~2015年4月共收治的1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别使用时光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进行测试,时光分辨荧光免疫法为研究组,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则为对比组。检测后对比两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检测率达到98%(17人),对比组检测率达到64%(10人)。采用TRFIA检测法的研究组乙肝病毒阳性率要显著高于对比组。结论由此可见TRFIA检测法可以更加有效检测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乙型肝炎 FRFIA ELISA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