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免疫指标检测对于临床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接收的70例乳腺癌患者归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时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归为对照组,对两组均进行免疫指标的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究相关指标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CD3+、CD4+、CD8+、CD4+/CD8+等指标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细胞含量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患者免疫指标检测结果可以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从而准确的评价和介入治疗,对于临床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乳腺癌患者 免疫指标检测 结果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免疫疗法结合化学药物治疗恶性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的100例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行免疫疗法结合化学药物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行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疗效对比,观察组的免疫疗法结合化学药物治疗完全缓解占比58.00%(20/50),有效率为98.00(4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00%(17/50),82.00%(4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恶性消化道完成第2个疗程后2周免疫指标变化比较,完成第2个疗程治疗后2周,观察组免疫疗法结合化学药物治疗的免疫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免疫疗法结合化学药物治疗完成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体重减轻10.00%(5/50)、消化道出血12.00%(6/50)、恶心2.00%(1/50)、呕吐2.00%(1/50),均低于对照组传统药物治疗的28.00%(14/50)、32.00%(16/50)、18.00%(9/50)、20.00%(10/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疗法联合化学药物治疗恶性消化道肿瘤疗效好,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临床症状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具有安全性高、临床效果好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恶性消化道肿瘤 化学药物治疗 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结合化学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改变情况,并分析初复治、菌阴阳性患者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兰州市肺科医院收治的35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纳入试验组,并取同期收治的30例其他非肺结核呼吸系统疾病的志愿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所有患者外周血B细胞、NK细胞、IgG等免疫功能指标改变情况。结果肺结核组与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与IgG水平差异显著(P<0.05);初治组与复治组相比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差异显著(P<0.05);初治组与复治组相比各免疫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T细胞能够有效地判断肺结核患者的预后,CD8+T细胞和体液免疫则发挥了重要的细胞免疫作用,监测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能为其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免疫指标 肺结核 初治 复治
  • 简介: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对术后患者免疫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8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LC,n=46)与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术,n=42)。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CD4-+、CD8-+淋巴细胞及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CRP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LC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免疫炎症反应程度,提高总体疗效。

  • 标签: 胆囊结石病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免疫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在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外伤昏迷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动态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护理,实验组则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比2组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支持护理前后的营养情况以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实验组脑外伤昏迷患者的营养指标均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脑外伤患者免疫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脑外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利于患者免疫功能以及营养状况的提高,利于脑外伤昏迷的健康恢复。

  • 标签: 肠内营养 脑外伤 昏迷 营养指标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乌体林斯治疗支气管哮喘远期效果及对机体免疫、变态反应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乌体林斯治疗支气管哮喘近、远期疗效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支气管哮喘患儿104例,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乌体林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及亚群:CD3+、CD4+、CD8+、CD4+/CD8+;免疫蛋白:IgA、IgG、IgM、IgE)、变态反应相关指标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白细胞介素-4(IL-4)变化。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儿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免疫指标及变态反应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IgG、IgM、CD3+、CD8+、CD4+/CD8+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IgE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各项变态反应相关指标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8周总有效51例,总有效率98.1%,高于对照组的40例(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2例患儿复发,对照组15例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给予乌体林斯,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改善变态反应,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远期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哮喘 草分枝杆菌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蛋白质类 白细胞介素4
  • 简介:摘要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机体免疫系统具有控制肿瘤发生发展的功能,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可造成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造成恶性增殖。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等。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发展,生物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全新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肿瘤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极具前景。

  • 标签: 肿瘤 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 基因治疗
  • 简介:胃癌在所有癌症发病率中排第5位,死亡率排第3位,全球范围内东亚地区胃癌死亡率最高,其中男性14/10万,女性9.8/10万。大多数胃癌患者在初诊时即处于进展期或存在远处转移,此类患者需接受手术,辅助化疗或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化疗是进展期胃癌标准治疗方案,主要以5-Fu加铂类为基础.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包括FOLF0X(5-Fu+奥沙利铂+左旋叶酸)、S0X(S1+奥沙利铂)、DCF(多西他赛+顺铂+5-Fu)、ECF/E0X(表柔比星+顺铂/奥沙利铂+5-Fu/卡涪他滨)。

  • 标签: 胃癌死亡率 免疫治疗 进展期胃癌 标准治疗方案 奥沙利铂 一线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中常见的免疫纠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中产生的免疫纠纷情况进行统计,对其纠纷原因进行划分,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探究。结果研究中时间范围内产生的基层免疫工作纠纷现象共59例,其中31例是由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4例是由于接种事故;13例是由于患者发生了偶合症;9例是由于患者出现心因性反应;2例为矛盾激化。结论引起免疫纠纷的原因中,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最为常见,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针对各类纠纷原因进行消除,以提高基层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 标签: 基层免疫规划 免疫纠纷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与免疫学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和免疫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腹胀等,体征包括肝肿大、蜘蛛痣、肝掌、面色晦暗、脾大、皮疹、腹水等,多数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患者常合并发生2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过敏性鼻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重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显示患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酶、总胆红素(TBil)异常,丙种球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G均明显高于正常值;25例患者(65.8%)抗结核抗体(ANA)阳性,此外还出现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特异性胞质抗原性1抗体(LC-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肝细胞膜抗体(抗L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AK)、抗核糖体抗体(抗RNP)、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在我国并不少见,其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生化和免疫指标等检查结果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确诊的重要依据是肝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

  • 标签: 自身免疫性 肝炎 免疫学
  • 简介:IgA肾病(immunoglobulinAnephropathy,IgAN)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好发于青壮年,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较公认的是糖基化缺陷的IgA1分子产生是IgAN发病始动环节[2-4]。糖基化缺陷,

  • 标签: IGA肾病 黏膜免疫 黏膜-骨髓轴 糖基化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