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OCT 是一种 利用 红外光波反射 生物 内部微结构 并 成像 , 是继超声波 、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后的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它具有无损伤、非接触、高分辨、 易操作 和实时 测量 性等优点在医学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关于 OCT 在检测和诊断牙体 、 牙周组织及口腔黏膜的早期疾病方面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OCT) 早期龋病诊断 牙周 口腔癌
  • 简介:摘要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 )作为一种新型眼底血管检查技术,无需造影剂,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视网膜各层血管形态。具有无创、快捷、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等特点。本文综述了OCTA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的诊断及治疗现状。(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51-357)

  • 标签: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静脉阻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与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5─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7~14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193眼)。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A检查,量化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低、中、高度近视组各部位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视网膜厚度与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探讨等效球镜与中心凹、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段多项式函数分析等效球镜度与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旁中心凹、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在低、中、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51、14.499、14.232,均P<0.001)。年龄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有较弱正相关关系(r=0.187,P=0.011),与各部位微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等效球镜度与旁中心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r=-0.301,P<0.001),与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曲线相关(r=-0.319,P<0.001;r=-0.307,P<0.001)。但与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显著相关性。此外,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691,P<0.001),与其余部位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程度数与旁中心凹、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年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 标签: 青少年近视 表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 标签: 血管样条纹/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者48人96眼。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OCTA检查,获得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层(RPC)内各区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OCTA参数的差异,建立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POAG的能力;并对各血管参数与视野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OAG组黄斑区及视盘RPC层各区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OAG组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周围RPC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及黄斑区GCC层厚度与MD值均存在正相关(r=0.586、0.352、0.610、0.592、0.598、0.589、0.445、0.587、0.578、0.530、0.609,均P<0.01),视盘内RPC层毛细血管密度与MD值无相关性(r=0.174,P=0.111)。各血管参数诊断POAG的AUC值为0.623~0.927,其中诊断能力最高的是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AUC值为0.927。结论OCTA测得的各参数均对POAG有一定的诊断能力,且除视盘RPC层内毛细血管密度外,余各血管参数均与MD值呈正相关。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血管密度 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神经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连续就诊的2型糖尿病(DM)患者(DM组)28例47只眼和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20名40只眼纳入研究。两组受检者年龄(t=-1.397)、性别构成比(χ2=0.0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0.843)。均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选择视盘HD 4.5 mm ×4.5 mm血流成像扫描模式,设备自带软件测量视盘旁RNFL(pRNFL)厚度及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ppVD)。观察两组受检眼ppVD、pRNFL变化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象限ppVD与pRNFL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DM组患眼全周及上半侧、下半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各象限ppV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7、4.360、3.713、4.007、2.806、4.046、2.214,P<0.05);全周及各象限pRNFL厚度均降低,上方、下方象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7、2.349,P>0.05),而全周、上半侧、下半侧、鼻侧、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7、1.717、1.869、0.720、0.303,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M患者鼻侧pRNFL厚度与鼻侧ppVD呈高度正相关(r=0.734,P<0.001)。结论早期DR患眼ppVD下降,pRNFL变薄。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盘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明确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P)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方法2019年1~ 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检查确诊的2级或3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3例(高血压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1.6±5.6)岁,平均BCVA 0.74±0.16。高血压病程>7年;Keith-Wagener (K-W)分级0级或1级。选取同期无高血压病史的正常人1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8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59.7±4.4)岁,平均BCVA 0.79±0.17. K-W分级0级。两组患者年龄(t=1.739)、性别构成比(χ2=0.036)、BCVA (t=0.5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5、1.000、0.563 )。受检者均行BCVA、彩色眼底照相、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其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内环(中心凹区),1 ~3 mm的外环。测量黄斑区3 mm范围内总体及颞侧、上方、鼻侧、下方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结果高血压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之间黄斑区总体血流密度以及颞侧、鼻侧、下方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8、2.472、5.105、2.734,P=0.037、0.020、0.000、0.010 );上方、黄斑中心凹区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5、0.140,P=0.570、0.889)。两组受检眼FAZ面积、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7、0.753,P=0.714、0.457 )。高血压组患者黄斑拱环结构均完整。结论无明确HRP患者黄斑区总体及颞侧、鼻侧、下方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无扩大;黄斑拱环结构正常。

  • 标签: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 黄斑/损伤 微血管/损伤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黄斑无血管区(FAZ)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急性CSC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患眼、健眼各45眼分别设为患眼组、健眼组,选取体检健康人群30例30只眼为对照组。比较各组FAZ、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脉络膜厚度(SFCT),同时分析毛细血管血流增强形态。结果三组SCP中FAZ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组DCP中FAZ为(0.81±0.19)mm2,均显著高于健眼组的(0.43±0.12)mm2、对照组的(0.38±0.08)mm2(t=3.17、3.22,均P<0.05);患眼组、健眼组SCP/DCP中血流密度显著均低于对照组(t=2.69、3.01,均P<0.05)。患眼组CMT、SFCT分别为(427.43±35.66)μm、(359.43±32.95)μm,均显著高于健眼组的(276.35±17.02)μm、(260.38±25.66)μm和对照组的(285.69±11.47)μm、(235.76±20.50)μm(t=8.17、9.89,10.26、15.92,均P<0.05);健眼组与对照组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眼组SFCT显著高于对照组(t=4.39,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证实,患眼组可见毛细血管血流局部增强23眼和血流弥漫性增强22眼,同时均存在视网膜下积液;健眼组可见毛细血管均匀强弱信号改变;而对照组则均无以上改变。结论急性CSC患者患眼和健眼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明显降低,其中DCP中FAZ患侧眼较健侧眼明显扩大,扩张毛细血管丛血流可见多种形态增强改变。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毛细血管 黄斑 视网膜 脉络膜 血流速度 灌注成像 眼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方位OCT血管成像(OCTA)对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检出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9~ 10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临床确诊为Ⅳ期DR的46例患者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19只眼,女性28例31只眼;年龄31~ 78岁,平均年龄(56.64±10.64)岁。所有患眼均行医学验光、散瞳眼底、FFA及多方位OCTA检查。OCTA检查选择Angiography 6 mm×6 mm扫描模式。分别扫描黄斑区、视盘、视盘鼻上方、视盘上方、黄斑区上方、黄斑区颞上方、黄斑区颞侧、视盘鼻下方、视盘下方、黄斑区下方及黄斑区颞下方的视网膜区域。所有检查图像由同一名医师拍摄,由两名医师独立阅片;排除两名医师意见不一致者。以FF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OCTA对Ⅳ期DR患眼视盘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检出率。结果FFA检出视盘新生血管8只眼;OCTA检出视盘新生血管15只眼,检出率100%。FFA未检出视盘新生血管的42只眼中,OCTA检出7只眼,均位于视盘表面;其中4只眼位于视杯处,呈线状、分枝状,面积均小于1/4个视盘面积。FFA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50只眼;OCTA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43只眼,检出率86%。在OCTA检出的43只眼中,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芽3只眼,于FFA中未检出。OCTA未检出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均位于视网膜中周部,超出多方位OCTA所能检查范围。结论多方位OCTA对Ⅳ期DR患眼视盘新生血管的检出率为100.0%,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检出率为86.0%。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FA)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可以观察传统7视野之外的视网膜广泛区域的荧光征象,在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等血管性疾病周边视网膜时优势明显。传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正常荧光和异常荧光表现已较明确,但对正常眼周边荧光特征了解尚少。周边部荧光表现不同于后极部和赤道部,需考虑RPE分布不同、色素差异、血管发育及玻璃体后皮质等因素,还要关注年龄及全身代谢疾病的影响。对于部分荧光表现还需要动态全程分析,结合彩色眼底照相和前置镜检查。明确视网膜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正常荧光是判定异常荧光的前提。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诊断RVO、DR等血管性疾病时,需审慎解读UWFFA周边部荧光征象。不断积累周边部视网膜正常和异常的荧光征象判读经验,进一步提升UWFFA技术应用水平。

  • 标签: 正常眼/诊断 诊断技术/眼科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述评
  • 简介: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世界首位儿童致盲性眼病,目前的防治工作主要借助间接检眼镜和广角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进行眼底检查完成。针对婴幼儿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可以更好地观察ROP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视网膜、脉络膜循环的动态变化,对于疾病认知、鉴别诊断、指导治疗、疗效评价和随访观察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动FFA在ROP诊治工作中的应用十分必要。(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40-345)

  • 标签: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方向OCT (D-OCT)观察并分析正常人视网膜外核层(ONL)厚度分布及随年龄、性别及解剖部位改变的变化规律。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且经常规检查受检眼无异常者及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应用Cirrus HD-OCT仪5线高清单线扫描模式对黄斑区进行水平、垂直扫描,所有受检眼瞳孔直径>6 mm。操作方法参考威斯康辛医学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提供的D-OCT操作标准。探测光于距瞳孔中央约1.5~2.0 mm的颞侧、鼻侧、上方、下方入射,得到倾斜且清晰显示Henle纤维层(HFL)的图像。人工标记HFL上界、下界及外界膜。以黄斑中心凹为中点向外,水平和垂直径线上以150 μm为间隔测量并记录多个位点ONL与HFL+ONL厚度。比较不同解剖部位、不同年龄及性别者ONL厚度。年龄对ONL的影响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对ONL的影响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入组67名67只眼。其中,男性27名27只眼,女性40名40只眼。平均年龄为(39.97±16.98)岁;男性、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38.48±15.33)、 (40.98±17.7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2,P=0.562 )。年龄<20、20~39、40~59、≥60岁者分别为11、22、22、12名,并据此分为A组、B组、C组、D组。按解剖部位,中心凹ONL厚度最厚,其后随离心率增大,厚度逐渐降低。水平扫描,鼻侧0.90 mm、颞侧0.75 mm处ONL/ONL+HFL值最低,分别为36.1%、38.3%。垂直扫描,下方0.75 mm、上方0.90 mm处ONL/ONL+HFL值最低,分别为36.2%、35.6%。A组、B组、C组、D组受试眼中心凹ONL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旁中心凹、中心凹周围区ONL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男性受试眼ONL厚度较女性厚,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围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正常人中心凹ONL厚度最厚,距中心凹越远,ONL越薄;随年龄增长,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围区ONL厚度逐渐变薄;男性ONL厚度较女性厚。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正常人 外核层 Henle纤维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纯性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与血流密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描述性研究。收集2019年3─9月在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志愿者共80例(80眼),其中单纯性高度近视47例(47眼)作为高度近视组,低度近视及正视33例(33眼)作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区3 mm×3 mm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SVD)及深层血流密度(DVD),黄斑功能评估仪(MAIA)微视野计测量黄斑区10°视网膜敏感度(RS)。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干预研究将RS图划分为与血流图相对应的6个区域(颞、上、鼻、下、中、旁中区)。2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RS与眼轴、等效球镜度、SVD和DV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RS除鼻侧外,其余各区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高度近视组DVD总、旁中、上、下均明显降低(均P<0.05)。无论总体受检者还是高度近视组,RS与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r=0.382,P<0.001;r=0.435,P=0.002)、与眼轴呈负相关(r=-0.429,P<0.001;r=-0.382,P=0.008)、与DVD呈正相关(r=0.286,P=0.010;r=0.344,P=0.018)、与SVD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组RS与SVD在中、旁中、颞及鼻区呈正相关(r=0.386,P=0.015;r=0.292,P=0.046;r=0.435,P=0.006;r=0.319,P=0.048),RS与DVD在中、旁中、上及下区呈正相关(r=0.330,P=0.040;r=0.358,P=0.025;r=0.294,P=0.045;r=0.437,P=0.005)。结论:单纯性高度近视眼RS和DVD下降,且呈现出区域性差异。RS的下降可能与DVD降低有关。

  • 标签: 高度近视 黄斑区 视网膜敏感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计 血流密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的表达,筛选与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有关的miRNA。方法80只健康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OIR组,每组40只。OIR组小鼠构建OIR模型,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7日龄时,做视网膜荧光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鼠RNV发生情况;做视网膜病理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取视网膜组织行miRNA芯片分析,检测对照组与OIR组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并行PCR验证。所得差异miRNA靶基因和表达谱分别进行基于基因注释(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富集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荧光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未见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OIR组小鼠视网膜可见大量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两组小鼠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25,P<0.05)。mi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IR组有54个miRNA发生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表达。其中,上调者47个,下调者7个。miRNA差异表达倍数大于1.25倍者23个,小于0.75倍者5个。PCR验证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倍数最高的5个miRNA表达趋势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O分析共得到111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P<0.05);KEGG分析共得到6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P<0.05 )。结论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较正常小鼠视网膜组织有54个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表达差异的miRNA可能不同程度参与了RNV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病因学 微RNAs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路显微手术对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0例(5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外路显微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和分析术后效果。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47例(94.00%)。未复位的3例中,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手动~0.04者8例,0.05~0.25者27例,≥0.3者15例。≥0.3者的比例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462,P=0.001)。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结论外路显微手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 标签: 手术,显微,外路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渗出性,家族性 脱离,视网膜,孔源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探究早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黄斑区局部血流密度及其结构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NDR)患者27例40眼、轻度非增生性DR(NPDR)患者24例40眼以及中度NPDR患者28例40眼,同期纳入正常体检者40名4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RTVue-XR OCTA扫描受检者黄斑区中心6 mm×6 mm范围量化浅层毛细血管丛(SVC)及深层毛细血管丛(DVC)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非圆度指数(AI)及FAZ旁300 μm环形区域(FD300)的血流密度等参数。分析各组黄斑区SVC、DVC血流密度及结构的特征,及其与疾病进程的关系。结果随着DR的程度加重,黄斑区SVC及DVC血流密度呈下降趋势。正常对照组、NDR组、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SVC血流密度分别为(51.25±3.27)%、(48.81±3.99)%、(47.00±3.49)%和(45.73±3.35)%,DVC血流密度分别为(53.89±6.30)%、(49.94±6.05)%、(46.69±4.87)%和(44.78±4.3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33、21.53,均P<0.01)。NDR组、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黄斑区SVC及DVC血流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FD300血流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NDR组、轻度及中度NPDR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31±0.11)、(0.32±0.09)、(0.34±0.13)和(0.37±0.10)mm2;各组FAZ面积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8,P=0.09)。中度NPDR组FAZ周长及AI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OCTA即可发现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明显下降。早期DR已出现黄斑区SVC及DVS血流密度下降,DVC血流密度可能是提示DR的敏感指标。轻度NPDR出现FD300血流密度下降,而中度NPDR出现FAZ面积及周长的明显增大,FAZ变得更不规则。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 黄斑 血流密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生期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相关性,为更好防治ROP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出生即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且住院时间≥2周、出生胎龄≤35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出生后即时心率、血压、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出生第1、7、14天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等围生期资料,根据视网膜筛查报告结果将其分为ROP组及非ROP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ROP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纳入1 119例研究对象,检出ROP患儿105例,ROP患病率为9.4%,其中需要治疗的阈值前病变1型及阈值病变者共12例,占总筛查早产儿的1.07%。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总氧疗时间、宫内生长受限均为ROP的影响因素外,两项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包括生后第14天血浆NT-proBNP水平、胎盘前置或早剥也与ROP有关(OR=0.604、0.647、1.276、2.361、1.688、2.506,均P<0.05)。结论围生期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参与ROP形成,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明确其相关机制。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围生期 血流动力学 N末端脑钠肽前体
  • 简介:摘要对1例左眼上方半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女,19岁)在发病34 h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静脉插管术(附手术视频),术中向视盘周围颞上分支静脉推注平衡盐溶液,至液体经视网膜静脉逆流进入邻近视网膜中央动脉。术后尽管形态学仍有损伤,但术眼视力从术前0.05提高至术后1.0。采用该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值得尝试和进一步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36-538)

  • 标签: 视网膜动脉闭塞 视网膜静脉 导管插入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