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先天巨细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先天感染,是导致听力减退、神经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该病研究取得显著成果,但国内该病被严重忽视。现围绕该病的流行病学、筛查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对近期取得进展进行综述,并就我国(4~6周)和欧美国家抗病毒疗程(6个月)显著差距,提出探索性解决方案,以期既改善巨细病毒引起的听力减退和脑发育落后,又降低耐药性和治疗成本。

  • 标签:
  • 简介:摘要宫内感染巨细病毒是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该文报道1例产前诊断中心送检死胎,尸体解剖发现左、右侧脑室明显扩张,多个脏器组织切片内见巨细包涵体,脑实质呈明显病毒性脑炎改变,病理解剖诊断:播散性先天巨细病毒感染合并脑室扩张畸形。尸检提示:(1)临床上对于巨细病毒抗体IgM阳性孕母,应更积极地进行产前辅助检查,明显发育异常胎儿可选择终止妊娠。(2)先天巨细病毒感染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畸形,巨细病毒晚期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诊断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山市博爱医院先天及围生期患儿人巨细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及听力受损情况、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诊断的243例先天及围生期HCM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听性脑干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对听力异常的患儿进行随访。结果2016年至2018年,该院先天及围生期婴儿HCMV感染率分别为4.56%(121/2654)、2.76%(74/2686)和3.15%(85/2701)。243例患儿中,BAEP正常者107例(44.03%),可疑异常者33例(13.58%),听力受损者103例(42.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入院时年龄小于1个月(P=0.034)和CMV-DNA阳性(P=0.003)是听力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听力损害表现形式多样。20例可疑异常者未接受更昔洛韦治疗,19例BAEP恢复正常;67例听力受损者接受了随访,其中47例接受了规范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30例BAEP转归正常,12例情况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2例加重。20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患儿中5例BAEP转归正常,8例情况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4例加重。结论先天及围生期婴儿的HCMV感染率以及感染患儿的听力受损率均较高,入院时年龄小于1个月和CMV-DNA阳性患儿更易出现听力受损。仅单纯听阈值轻微升高的患儿可临床观察,规范的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对于听力改善效果明显。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婴幼儿 听力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病毒(CMV)感染对新生儿肝脏的影响而引发的一系列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先天巨细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以2002年1月—2011年12月在高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50例血CMV-IgM阳性及肝功能确诊的CMV感染性肝炎综合征患儿为对象。在使用更昔洛韦的同时使用熊去氧胆酸等综合治疗后,对患儿进行胆红素,肝功能,肝胆管B超等动态监测。结果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治疗对CMV感染致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疗效显著。

  • 标签: 更昔洛韦 熊去氧胆酸 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先天巨细病毒感染(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cCMV)胎儿的生后结局差别较大,可为无症状感染,但也可能发生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目前,预测这一人群远期结局的产前生物标志物尚未确定。本文旨在探究产前头颅超声和MRI对cCMV胎儿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1]。方法: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中关于cCMV胎儿产前超声和/或MRI及其生后结局的研究。系统提取研究中有关影像学与生后临床结局关系的数据,或将两者关系的数据用贝叶斯随机效应meta分析进行定量合成。结果:共检索到1 336项研究,其中26项观察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研究共涉及4 181例胎儿,其中cCMV 1 518例。所有纳入研究都对胎儿进行了超声检查,但仅14项研究(54%)同时进行了MRI检查。各研究间胎儿影像学检查的时间、胎儿异常情况的报告、不良结局定义和统计分析差异较大。进行超声的研究中,6项报告了统计学结果,均认为影像学表现与结局相关;而报告了统计学结果的4项MRI相关研究中,有3项认为影像学表现与结局相关。meta分析显示,有孤立异常影像学报告的胎儿中,只有小头畸形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可能性大于95%(OR=26.7,95%CI:1.44~1 464.5,I2=19%)。超声的预测价值高于MRI。结论:尽管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和分析决策存在显著异质性,但结果均显示,当产前胎儿头颅超声和MRI都正常时,其对不良结局的阴性预测值很高。这对临床医生的产前咨询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必要对临床实践和相关定义进行统一。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更昔洛韦对新生儿先天巨细病毒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6例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采用5.0mg/kg和7.5mg/kg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低剂量组患儿中有2例未完全消退,消退率96.77%,高剂量组有3例未完全消退,消退率95.23%,其余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临床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转阴率79.03%,高剂量组转阴率8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47,P=0.074);低剂量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94%。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P=0.000)。结论:5.0mg/kg和7.5mg/kg更昔洛韦对新生儿先天巨细病毒感染疗效无明显差异,应优先选用低剂量,以保证患儿安全。

  • 标签: 更昔洛韦 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液巨细病毒DNA和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对患儿进行检测,比较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与治疗前后患儿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巨细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58.89%(53/90)、特异性62.22%(56/90)与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检测阳性率51.11%(46/90)、特异性61.11%(5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78.89%(71/90)、特异性91.11%(82/90)与两种单一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尿液巨细病毒DNA和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诊断婴儿巨细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尿液巨细胞病毒DNA 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生后因重症血小板减少诊断为先天巨细病毒感染的病例,抗病毒治疗中断后出现发热、腹泻、便血等结肠炎表现,同时出现噬血表现,除外先天免疫缺陷、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及炎症性肠病,考虑巨细病毒感染病毒疗程不足和免疫紊乱导致结肠炎及噬血表现。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结肠炎 噬血细胞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婴儿巨细病毒(CMV)感染的眼部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CMV感染患儿438例87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4例,女性184例;年龄3 d~11个月;出生孕周28~42周;出生体重1 120~8 900 g。足月、早产儿分别为384、54例。内科会诊后行眼底检查385例770只眼;早产儿常规眼底筛查53例106只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分为颗粒型、暴发型。合并有中-重度症状的CMV相关疾病者给予静脉滴注和(或)口服更昔洛韦治疗;眼底血管炎严重者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随访时间4~28个月,观察患儿眼部病变特征、全身合并疾病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眼底正常258例516只眼(58.9%,258/438);CMVR 180例291只眼(41.1%,180/438),其中双眼、单眼分别为111 (61.7%,111/180)、69 (38.3%,69/180)例。CMVR 291只眼中,颗粒型281只眼(96.6%,281/291),眼底表现为黄白色点片状混浊病灶和(或)视网膜片状出血;暴发型10只眼(3.4%,10/291),眼底呈典型"奶酪番茄酱样"及血管白鞘样改变。180例CMVR患儿中,给予全身静脉滴注和(或)口服更昔洛韦治疗72例118只眼;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5例10只眼,均为暴发型CMVR。末次随访时,眼底病变显著消退61例100只眼;存在陈旧性病灶或视网膜色素不均11例18只眼。未治疗108例。结论婴儿CMV感染眼底表现最常见为颗粒型CMVR;暴发型CMVR病情较重,及时抗病毒治疗后病变可显著消退。

  • 标签: 婴儿 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更昔洛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巨细病毒感染发生率与危害性。方法血清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受检新生儿CMVIgM阳性率CMVIgG阳性率16%IgM抗体阳性率3.5%。患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肝脾肿大、黄疸、出血点、紫癜、脉络膜视网膜炎、胎儿生长迟缓、小头畸形等。其中以出血点、肝脾肿大和黄疸为最常见。结论新生儿巨细病毒感染发生率高。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是造成先天缺陷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儿期通过监测准确的预测远期后果,及时的随访,早期干预治疗,减轻后遗症,改善预后继而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 先天性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妊娠合并巨细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应认真隔离病人,对其排毒物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乳汁中检测出巨细病毒的产妇应停止哺乳,改用人工喂养为宜。由于新生儿尿液中可能有CMV,故应使用一次性尿布或用过的尿布做消毒处理。妊娠合并巨细病毒感染应权衡药物对孕妇的好处大于对胎儿的危险之后,方可应用。

  • 标签: 妊娠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婴儿巨细病毒感染的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巨细病毒感染共3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方法,0至6月患儿人院后常规检测CMV-IgG.IgM,结果均为阳性作尿液病毒学检查,同时检测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脑干听力诱发电位,脑MRI,视网膜检查,诊断明确后予以(更昔洛韦)抗病毒,抗感染,营养心肌(肌酸磷酸钠),护肝(还原谷胱甘肽)治疗。结果36例患儿经积极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脏器损伤恢复,视力,听力恢复正常。结论CMV感染在我国广泛流行,且多在婴儿时期发病。免疫抑制个体可出现明显症状,患儿可同时出现肺炎,肝炎,心肌损伤等,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以及积极治疗,可有效避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后遗症的发生。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诊疗效果 更昔洛韦 婴儿 后遗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儿巨细病毒(CMV)感染所致多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和诊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住的240例6个月以下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婴儿常规进行CMV抗体IgM检测。结果(1)CMV-IgM检测阳性者35例(2)35例CMV-IgM检测阳性者中,合并肝功能损害的24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1例,合并先天心脏病7例,鞘膜积液1例,唇腭裂1例。(3)有神经系统损坏和/或转氨酶升高大于2倍和/或咳嗽时间超过1周的予更昔洛韦治疗。结论(1)婴儿巨细病毒感染主要引起肝脏、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病变,与部分先天畸形可能并存。(2)予更昔洛韦治疗预后良好、安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多系统损害 婴儿 更昔洛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病毒抗体(CMV-IgG)亲和力指数(AI)在诊断孕妇巨细病毒感染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在我院同时进262例孕妇血清标本,化学放光法检测CMV-IgG、IgM和AI。结果262例标本中,检出8例低亲和力。中低亲和力总检出率4.96%(13/262)。112例IgG+/IgM+孕妇低亲和力检出率高于150例IgG+/IgM-孕妇低亲和力检出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亲和力是判断原发感染重要指标。亲和力指数联合CMV-IgG、IgM检测诊断孕妇巨细病毒感染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亲和力 巨细胞病毒 原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