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也许是灵感不喜欢与懒汉交朋友有一位青年很喜欢写诗,但他总写不出好诗来。他埋怨灵感不登自己的大门。一天,他走在路上时,偶然遇到了苏联诗人马雅夫斯基。这时,诗人正在一边走路,一边构思一首诗。青年赶上前去,同马雅夫斯基搭话:“诗人先生,听说您非常富于灵感,而我为什么总得不到呢?”诗人幽默地回答:“是吗?也许是灵感不喜欢与懒汉交朋友。”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在路上 吴倩
  • 简介:人家都知道,在1912年发表的未来派宣言中,马雅夫斯基曾主张“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秦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出去”,但到1924年他己改变了对传统文学的态度,认识到每个大作家在自己的时代里都曾是创新派。于是他写了一系列诗作与过去的诗人谈心,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纪念普希金的《125周年纪念》(《马雅夫斯基诗选》中卷第3页)。在其中,马雅夫斯基把普希金从铜像台座上请下来,引为知己,并且说:“我爱您,但我爱的是活的您,不是木乃伊,不是涂得油光光的笺注本。我估计您在世时,和我一样,也曾火山爆喷,你这个非洲人!”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周年纪念 普希金 现代生活 传统文学
  • 简介:别具一格的“警枕法”深夜,马雅夫斯基歪躺在床上香甜地打着呼噜,他头底下枕着一块有棱有角的劈柴。忽然,他在睡梦中翻了个身,脑袋压在劈柴上的疼痛使他立即惊醒。他一骨碌爬起来,走到了工作台前。奇怪,干吗要用劈柴作枕头呢?当时,马雅夫斯基在罗斯塔除了写作外还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几乎没有一点儿休息的时间。忙碌了一整天,常常回家后还要挑灯夜战。深夜,瞌睡虫老纠缠着他,头沉得抬不起来,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轶事
  • 简介:马雅夫斯基何以被偶像化蓝英年我知道马雅夫斯基的同时便知道斯大林对他的评语:“马雅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按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我也读过一些,有的喜欢,如《开会迷》、《好》、《苏联护照》等,有的长诗,象《穿裤子的云》、《一...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斯大林 阿格拉 帕斯捷尔纳克 普里马科夫 布哈林
  • 简介:《镜子》是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夫斯基拍摄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同时也是他的一次电影拍摄“尝试”。在电影《镜子》中,安德烈试图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去创作电影,让观众对电影产生自己的思考,而不会受到默认情节的影响。观众需要在碎片的段落中思考那些言外之意,这就使其电影带有很强的隐喻意味.一件不起眼的事可能会有着很深的含义。本文主要对其电影《镜子》中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以期走进安德烈的“镜子”的迷宫。

  • 标签: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镜子》 隐喻意义 诗意
  • 简介:<正>马雅夫斯基是苏联社会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深受我国读者喜爱的诗人。从他1912年首次发表诗作到现在已经七十多年了。在这七十多年中,苏联评论界对他创作的评论和研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里程,百家迭起,竞相争鸣,论点不一,各有千秋。其中的经验教训,是非得失,很有必要加以认真的总结。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未来主义 评论者 苏联文学 十月革命 五十年代
  • 简介:在苏联众多诗电影导演中,安德烈·塔夫斯基可谓别具一格,并在国际电影界赢得广泛的声誉。他的影像风格出神入化,创造出一个被伯格曼称之为梦幻的世界,从而使伯格曼进一步坚信电影不是一种记录。然而,塔夫斯基本人却声称:电影诞生于对生活的直接观察。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观点,颇值得人们为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在塔夫斯基的电影理论著述中,对前辈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电影隐喻手法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同侪所拍摄的诗电影,均持否定的观点,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电影诗意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他对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俳句以及渗透其中的禅宗思想有着独特的研究和体悟,某种程度上说,禅宗思想对于他的独特电影风格的形成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爱森斯坦 诗电影 电影史 伯格曼 兼论 影像风格
  • 简介:20世纪初期,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影像,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在俄国发展起来,其作为作品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对后世的新批评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文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中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是影响最广泛地理论观点之一。本文将通过对陌生化理论的再次探析,以及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陌生化理论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观点进行比较以求对陌生化理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最后进一步分析陌生化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全面理解该理论

  • 标签: 陌生化 形式主义 什克洛夫斯基 对比分析
  • 简介:20世纪初期,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影像,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在俄国发展起来,其作为作品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对后世的新批评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文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中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是影响最广泛地理论观点之一。本文将通过对陌生化理论的再次探析,以及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陌生化理论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观点进行比较以求对陌生化理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最后进一步分析陌生化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全面理解该理论

  • 标签: 陌生化 形式主义 什克洛夫斯基 对比分析
  • 简介:一提马雅夫斯基,人们总是想到他的长诗《列宁》、《好》,短诗《开会迷》、《黑与白》等等。这些革命诗篇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文章和教材中讨论的也比较多。马雅夫斯基自认是一位未来派诗人,早期他用未来主义方法写了许多诗。对这一部分诗歌,论家看法不—。有的以为是发展中的习作,并不成熟;有的重视他后期的革命诗歌,而并不关心他的早期诗;有的贬低未来主义,自然也殃及马雅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未来主义 革命诗歌 论家 阿克梅主义 开会迷
  • 简介:摘 要: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塔夫斯基,在他电影中对“根的主题”进行了反复的表达。段义孚将“恋地情结”定义为“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而塔夫斯基对地的刻画和情感正是他的恋地情结的体现。因而本文旨用段义孚的恋地情结理论,对塔夫斯基的电影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他的恋地情结在电影中的三种表现方式做出阐释,感受他电影中对土地情感的执着书写。

  • 标签: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恋地情结 段义孚 电影
  • 简介:在俄罗斯白银时代流派纷呈的诗坛上,茨维塔耶娃不属于任何流派,她由衷推崇两个诗人:一个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另一个是弗拉基米尔·马雅夫斯基。1918年冬天,茨维塔耶娃在莫斯科听了马雅夫斯基朗诵长诗《人》,深受其创造力和宏伟气势的吸引,对诗人高大魁梧的身材颇为赏识。在她看来,马雅夫斯基是个巨人。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茨维塔耶娃 帕斯捷尔纳克 白银时代 俄罗斯 《人》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在莫斯科保卫战前夕,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南方苏军遭到德军的“合围”。本来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是,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痛骂朱可夫“胡说八道”,一怒之下,他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

  • 标签: 华西列夫斯基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家领导人 朱可夫 总参谋长 斯大林
  • 简介:凡热爱音乐的人,没有不知道俄罗斯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的。即使像我这样的音乐门外汉,对于芭蕾舞曲《胡桃夹子》《天鹅湖》《睡美人》也略知一二。所以,当在旧书店看到柴可夫斯基的《论音乐与音乐家》一书时,

  • 标签: 柴可夫斯基 诚实 《胡桃夹子》 《睡美人》 《天鹅湖》 音乐家
  • 简介: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在俄国文化中产生了奇特的作用,对他的时代的影响是巨大的。与他同时代的评论家对他多无好感。他的风格极具吸引力,但谁又能指出其魅力所在?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哲学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但未必具有深刻的,系统的思想。他的文学...

  • 标签: 梅列日科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国象征主义 主观批评 托尔斯泰 长篇小说
  • 简介:除了贝多芬,最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外国音乐家,大概就要数老柴了。人们熟悉贝多芬,多半是因为介绍得多,知名度高,人格力量伟大;熟悉老柴,则纯粹是因为他的音乐与中国人的文化潜质相吻合。这样说有何根据呢?记得列宁是非常喜爱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的,他说:“真难以想象人类竟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从这话我们可以咂出另一种滋味,即是说贝多芬的作品浸透着一种“神”

  • 标签: 柴科夫斯基 贝多芬 乐章 外国音乐家 交响曲 “诗意”
  • 简介: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9月底,德军取得基辅会战的胜利并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之后,准备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计划,企图于入冬前攻下莫斯科。

  • 标签: 罗科索夫斯基 作战计划 纳粹德国 装甲部队 “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