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不需的眼在进我们人们都是在全心全力地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生活故事,可见的、不可见的。作品以消解了具体的物像为基础,主要元素是以个体.在玻璃纸后面以片段的方式呈现,让人们可以只通过简单觉感受,忽略了具象信息,得到一组最直观的情绪传达。在消解像的同时,消解的还有我们对于一些固定见解的痕迹。也许我们要去理解事物的真实形象,只需通过身体而使我们的心灵感受到当我们沉迷于这些在事物与我们之间游移的影像时,光线在我们中以及由此也在我们的头脑中勾勒出与实际不同的世界。而我们入这一空间时,意识到我们正在自己的心房里,让我们“看见”一般情况下如何看也看不到的情绪。

  • 标签: 摄影作品 心灵感受 生活故事 消解 情绪 事物
  • 简介:在现代社会里,科层化与技术化作为社会整体合理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在制度上和结构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层体系必然带来技术化,技术化是科层体系的组织和行为特征。技术化本身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层体系,而科层体系内部的自我约束也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但是,所有的政治目标和要求都只能在这个体系之外形成,并且通过自主的外在力量来监督科层体系予以实现和落实。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之一就是政治日益技术化,而这个趋势同时又与高度的科层化结合在一起。

  • 标签: 政治目标 技术化 合理性 意义 现代社会 行为特征
  • 简介:技术批判理论关注的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和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和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的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的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的设计在政治上是偶然的,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现如今从属于技术律令和需求的人类,或许在将来能够控制技术并决定技术的演化。批判理论将建立这样一种社会的过程称为“民主的合理化”(democraticrationalization)⑨,它所需要的技术进步以公众广泛参与技术决策为前提条件。这种“成本”与“收益”的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的。

  • 标签: 民主的合理化 技术 建构主义
  • 简介:9月22—26日在上海大学召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大学、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大学共同主办。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布朗(HarveyBrown)教授、德国莱布尼茨汉诺大学科学哲学与伦理中心主任胡恩(PaulHoyningen—Huene)教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公司治理和经济伦理中心主任绍尔茨(MarkusScholz)、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哲学系凯瑞尔(MartinCarrier)教授和门克(CornelisMenke)教授、德国马格德堡哲学系莱尔(HolgerLyre)教授,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与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部分师生约7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议题包括量子力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史、生态哲学、认知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以及技术哲学等。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哲学 科学研究所 上海大学 论坛
  • 简介:7月21—2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主题为“知识发挥作用”,具体探讨内容包括从古代到现代的科学、技术、医学史以及科技与社会、哲学与逻辑等,是迄今为止科学史学界最为盛大的一次学术会议:参会的国家有100多个,国际团体20多个;正式注册发表论文的代表近1800名;会议专题分会场多达220多个,学术报告近500场。中国多名学者与学生参会,清华大学刘钝教授作为国际科技史协会主席,在会上作主题发言。

  • 标签: 医学史 科学 国际 技术 科技与社会 曼彻斯特
  • 简介:2013年9月22-26日,由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德(欧)科学技术哲学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此前,第一届论坛于2011年12月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召开,第二届论坛于2012年10月9日至12日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中德(欧)科技哲学论坛的举办,旨在推动中国与德国乃至欧洲的科学技术哲学界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并以此为契机,寻求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合作研究之可能。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论坛 中德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大学 综述
  • 简介:7月4—6日在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召开,由国际哲学与技术学会(SPT)主办,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中国、日本等地的15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信息时代的技术”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中国学者陈凡、李伯聪、王国豫、王大洲、王佩琼、王楠等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国际会议 技术 学会 哲学 中国学者 科技大学
  • 简介: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不同,合成生物学旨在将工程学的思想用于生物学研究中,以设计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体或对现有生物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制造材料、生产能源和食物、处理污染等,从而增进人类健康,改善生存环境,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合成生物学应用研究预示着创造人工生命的可能性,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变化。对于这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国际社会在憧憬其应用研究可能在医学、农业、能源和环保等领域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其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伦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 标签: 技术应用 伦理问题 生物学 合成 规制 人类社会发展
  • 简介:7月18—20日在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举行,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军事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筹)与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来自近30家军队与地方高校和社会团体的7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主题为“军事技术的理论、历史与文化”。专题报告有:东北大学陈凡教授的“技术哲学研究的国际化与中国化”,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的“技术哲学作为哲学”,山西大学乔瑞金教授的“为什么说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具有永恒性意义”,国防科技大学刘戟锋教授的“技术与战争及其未来发展”,装备学院郭世贞教授的“军事技术创新实践中要大力倡导实验哲学精神”,国防大学胡思远教授的“海洋强国五大对策”。

  • 标签: 技术哲学思想 军事技术 学术研讨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军械工程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
  • 简介:12月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主办,会议主题为“科学技术中的价值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研究方向一直有着较大的优势,本次研讨会旨在纪念该校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中心主任刘孝廷回顾了中心1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晓力教授作为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首任主任,也发表了感想。

  • 标签: 科学技术 哲学问题 学术研讨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北京师范大学 人文研究
  • 简介:12月12—20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与欧洲研究生院著名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CarlMitcham)教授,以“探索和思考技术:西方技术传统中的哲学、伦理和政治”为题作系列讲座,内容分别为:(1)西方哲学与技术研究的四代划分;(2)第二代:从自由的技术到威胁文化发展的技术;(3)第三代:在批判中寻求与进步技术的共处;(4)约翰·杜威:一个被忽视的第二代贡献者;(5)从伦理学到政策1:科技的应用伦理学;(6)从伦理学到政策2:科技的政治与政策;(7)理性或者启示:技术哲学的未来。

  • 标签: 技术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 讲座 卡尔 应用伦理学
  • 简介:(1)2013年1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举行,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王晓阳副教授作题为“物理世界中的心灵”的主题报告,对金在权教授的《物理世界中的心灵》中的有关观点作出回应。(2)3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籍教师李牧(DanielLim)作题为“一个二元论者能够采取伯奈特的策略吗?”的讲座。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学术论坛 学科学 中国科学院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