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诊室噪声对诊室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能提供近30 d内家庭自测血压数据、且符合入组标准的869例,按照就诊时诊室噪声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昼间≤55 dB)分为2组,比较诊室内血压值与家庭自测血压值的差异(|△SBP|),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诊室噪声超标组(>55 dB)诊室收缩压及|△SBP|均明显高于诊室内噪声达标组(≤55 dB)[(144.04±21.58)mmHg比(140.06±18.11)mmHg,P=0.003;(13.44±14.67)mmHg比(9.52±12.19)mmHg,P<0.00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后,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诊室噪声达标与|△SBP|相关(OR=0.648,95%CI:0.494~0.850)。结论诊室内噪声是否达标影响诊室内收缩压测量值与家庭自测收缩压值间的差异。

  • 标签: 噪声 诊室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
  • 简介:【 摘要】目的 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 纳入我院于 2018.1 月 -2018.12 月间收治的 51 例急性胸痛患者,纳入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纳入 2017.1 月 -2017.12 月间收治的 51 例急性胸痛患者,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与满意度。 结果 入院时两组疼痛评分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护理后 3d 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 96.08% ,高于对照组 72.55% , P <0.05 。 结论 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疼痛,提高满意度。

  • 标签: 急诊 急性胸痛 护理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要点疗效。方法:我院急诊室 2018年 8 月 -2019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的病史对病理诊断非常重要,病理医师在临床病理诊断过程中,常常有病例需要进一步了解病史,甚至反复挖掘病史,才能作出满意的诊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自2013年8月尝试设置病理科问诊室,初衷是希望能够有一个专门的场所可以使病理医师与患者或家属面对面地沟通,通过对病史的全面了解,作出准确的诊断。经过数年的运转,发现病理科问诊室的功能远超预期,值得推荐。现将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以期与同道交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端医疗门诊患者候诊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寻找对策,以合理缩短患者候诊时间。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采集中日友好医院国际部门诊2019年1—7月共30 421例就诊患者的候诊时间。结果30 421例门诊患者候诊时间为(26.05±24.30)min,其中非预约窗口挂号患者候诊时间(23.45±23.71)min,预约患者候诊时间(30.17±24.6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9,P<0.05)。结论在目前的门诊流程模式下,高比例的非预约窗口挂号患者会增加预约患者候诊时长。通过门诊流程改革及加强宣教等方式来提高患者预约比例,可以实现精准预约,缩短预约患者的候诊时间。

  • 标签: 满意度 候诊时间 预约挂号 窗口挂号 流程改革
  • 简介:【摘要】 目的 应用 PDCA循环管理工具持续缩短门诊患者候诊时间,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按照 PDCA循环应用程序通过分析门诊患者候诊时间长的原因,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并进行效果追踪与评价。结果 应用 PDCA循环使门诊患者候诊时间由 58.37±4.46min缩短至 29. 39 ± 1.81min,平均缩短时间为 28.98 ± 2. 65 min;,患者的满意度由 2018年的 92.33% 上升到 2019年的 96.22%,提高了 3.89%。 结论 应用 PDCA循环有效缩短了门诊患者候诊时间,降低患者就医时间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 标签: [ ] PDCA循环 门诊患者 候诊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急诊室护理对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 的应用 价值 。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收治的 86 例 多发性骨折患者 ,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其应用的护理方式对患者的应用价值 。 结果 对比常规护理组,实施急诊室护理后,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下降 , 急诊室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为 13.95 % , 常规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37.21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观察组实施急诊室护理后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急诊室护理组优良率为 93.02% , 明显高于 对照组 ( 67.44 % ), 两组 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01 )。 结论 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的情况比较危急,实施急诊室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均较高,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 标签: 多发性骨折 休克 急诊室护理
  • 作者: 安娜 岳林 赵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综合二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北京 100084
  • 简介:摘要口腔操作因喷溅可产生大量飞沫,进而转化为飞沫核以气溶胶的形式悬浮留存于诊室空气中。飞沫和气溶胶均可能携微生物造成院内的污染,对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本文通过对生物气溶胶研究领域涉及的一些概念和口腔诊室飞沫和气溶胶的干预措施进行文献回顾和梳理,以明晰现有文献资料中是否有气溶胶携菌的试验证据,为传染病疫情期间口腔临床工作的防控策略制定提供指导,也为日常口腔诊疗工作的院感管理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

  • 标签: 感染控制 口腔诊室 飞沫 生物气溶胶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 : 目的:采用 FOCUS-PDCA 方法来贯彻实行医院的“一医一患一诊室”,使就诊时的隐私得到保障,从而使患者对医院的工作和服务更加认可。方法:设立专门的 QCC 小组来确保“一医一患一诊室”的施行,对目前的情况展开考察调研,分析”一医一患一诊室“没有贯彻施行的具体原由,确定目标,并提出具体措施,对比患者在实验前后对门诊服务的评价情况,以及评估是否有效的保护了自身隐私。结果:在进行 QCC 实践之后,一医一患一诊室的比例有了明显提高。对比前后患者对门诊工作和隐私保护工作的评价,可知皆有明显提高。结论:在进行 QCC 实践后,医院对患者就诊隐私的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有利于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 标签: FOCUS-PDCA 一医一患一诊室 落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诊室就诊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年随访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对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中国急诊房颤注册研究中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1年随访全因死亡、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大出血及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脑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2 015例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脑卒中及MACE发生率分别为14.6%、7.4%及21.9%。心力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HR=1.419,95%CI 1.003~2.008,P=0.048)、年龄≥75岁(HR=2.576,95%CI 1.111~4.268,P<0.001)、既往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史(HR=2.039,95%CI 1.415~2.939,P<0.001)、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HR=1.700,95%CI 1.015~2.848,P=0.044)及既往大出血病史(HR=2.481,95%CI 1.141~5.397,P=0.022)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5岁(HR=3.042,95%CI 2.274~4.071,P<0.001)、心力衰竭病史(HR=1.371,95%CI 1.088~1.728,P=0.008)、既往脑卒中/TIA史(HR=1.560,95%CI 1.244~1.957,P<0.001)、LVSD(HR=1.424,95%CI 1.089~1.862,P=0.010)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史(HR=1.393,95%CI 1.080~1.798,P=0.011)为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室就诊的房颤患者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分诊模式对急诊患者候诊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 350例普通候诊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就诊预检分诊模式。选取该院急诊科2018年1~2月收治的1 140例普通候诊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二次分诊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候诊质量(候诊不良事件、漏诊率等),调查两组患者的候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候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漏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候诊环境、人文关怀、候诊服务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分诊模式能够提高急诊患者的候诊管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标准二次分诊 急诊 候诊管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心肺超声在急诊室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无创正压通气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室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床旁快速心肺超声特征。根据临床结局,分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成功组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组,比较两组之间心肺超声参数,如肺部超声评分、肺实变的比例、下腔静脉最大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长轴运动(MAPSE)、右心室长轴运动(TAPSE)、二尖瓣舒张早期的最大流速(E),组织多普勒测定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最大运动速率(Sm)和二尖瓣舒张早期运动速率(e’),左心室E/e’和肺动脉收缩压(SPAP),以及发生房颤的比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运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价心肺超声参数预测NPPV治疗失败的效能。结果共纳入66例患者,其中NPPV治疗成功组44例(66.7%),NPPV治疗失败组22例(33.3%)。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成功组比较,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组的肺部超声评分、肺实变的比例、左心室的E/e’、SPAP、发生房颤的比例和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右心室Sm和PaO2/FiO2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超声参数如EF、MAPSE、左心室的Sm和TAPSE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超评分、左心室的E/e’和肺动脉收缩压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2、0.783和0.852。结论床旁心肺超声获取的肺部超声评分、左心室的E/e’和肺动脉收缩压对急诊室心源性肺水肿无创正压通气的疗效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 标签: 心源性肺水肿 无创正压通气 床旁心肺超声 急诊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实施流程分散策略二次分诊模式的影响与效果。方法以抽样方式为目的抽样法,选取2018年1~3月于该院急诊科候诊前预检为普通的诊疗患者5 488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4~6月于该院诊疗实施二次分诊为普通的诊疗患者5 852例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对诊疗前候诊的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患者就诊时,实施二次分诊模式可有效提高其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急诊室,医院 二次分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下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对危重症急诊室患儿接诊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行传统分诊、接诊的危重症急诊室患儿265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该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行基于JCI标准下分诊、接诊的危重症急诊室患儿265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转运情况、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就诊时间、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JCI标准下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应用于危重症急诊室患儿可有效提高接诊质量,优化治疗结局,提高家属满意度。

  • 标签: JCI标准 分诊 接诊 急诊室 接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诊室血压标准化测量模式(简称"标准化测压")用于社区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测压)的效果。方法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8年6月1日实施标准化测压,获取该中心2017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和2018年6月1日至12月31日的首诊测压数据分别作为常规和标准化测压资料。以常规测压对象的性别和年龄分布为标准,对标准化测压对象血压升高检出率进行标准化。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测压模式血压末位数值分布的均衡性,以及不同特征和不同季节对象血压升高检出率的差异,采用U检验比较两种测压模式血压升高标化检出率的差异。结果1 548名对象标准化测压,其中男性639名(41.28%);2 952名对象常规测压,其中男性1 196名(40.51%)。标准化测压血压末位数值频率范围为9.04%~10.72%,收缩压和舒张压末位数值均显示分布均衡(P值分别为0.996和0.981),常规测压血压末位数值频率范围为0.37%~67.92%,收缩压和舒张压末位数值均显示分布不均衡(P值均<0.001)。标准化测压血压升高检出率和标化检出率分别为23.19%(359/1 548)和23.05%,均高于常规测压[7.22%(213/2 952),P值均<0.001]。夏、秋、冬季标准化测压血压升高检出率分别为18.85%(141/748)、26.72%(152/591)和31.58%(66/209),均高于常规测压[分别为6.28%(91/1 450)、7.20%(82/1 139)和11.02%(40/363)],P值均<0.001。结论标准化测压用于社区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数据质量和高血压筛查效率均优于常规测压。

  • 标签: 血压测定 质量控制 高血压 筛查
  • 作者: 李建生 春柳 冯贞贞 赵虎雷 谢洋 孙博倩 刘文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年第09期
  • 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呼吸病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郑州 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呼吸病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郑州 450000
  • 简介:摘要目的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湿热蕴肺证为例,探讨证候的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为建立证候诊断依据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基于654份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调查数据,以湿热蕴肺证为例,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结合关联规则与贝叶斯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症状间关系并明确症状(群)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结果654份新冠肺炎临床资料中涉及湿热蕴肺证患者121例,其中出现频率>40%的症状有发热(53.72%)、咳嗽(47.93%)、舌质红(45.45%)、脉数(43.80%)、苔腻(42.15%)、苔黄(41.32%)、乏力(40.50%)和纳呆(40.50%)。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二项关联关系较强的症状群包括发热、口渴,胸闷、气促,咳嗽、痰黄等;三项关联关系较强的症状群包括咳嗽、痰黄、痰黏稠,纳呆、呕恶、头身困重,发热、口渴、乏力等。以湿热蕴肺证(是=1,否=0)为目标变量,以出现频率>15%的症状为输入变量,建立贝叶斯网络模型,得出湿热蕴肺证症状(群)概率分布表,其中发热的父节点(每个输入变量的上级节点)只有1个(湿热蕴肺证),条件概率是0.54;咳嗽的父节点有痰黄、湿热蕴肺证,表示在湿热蕴肺证中咳嗽与痰黄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且在有痰黄的条件下,咳嗽的条件概率为0.99。常见症状(群)及其对湿热蕴肺证诊断的贡献度为:发热、口渴(0.47),咳嗽、痰黄(0.49),胸闷、气促(0.46),纳呆、头身困重(0.61),苔黄腻、脉滑数(0.95)。结论关联规则结合贝叶斯网络在阐释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客观性,为建立证候诊断依据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 标签: 证候 湿热蕴肺证 症状 关联规则 贝叶斯网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