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腹腔镜个体化手术联合GnRH-a(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激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并进行疗后观察,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8月~2018年7月进行治疗的患者共计7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腹腔镜个体化手术治疗,研究组在手术治疗基础上使用醋酸亮丙瑞林进行治疗,疗程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个体化手术联合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激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具有较好效果,能够降低病症的复发率,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的子宫腺肌病的病灶切除术和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激动的联合使用对子宫腺肌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给予对照组中的子宫腺肌疾病患者行腹腔镜下的子宫腺肌病的病灶切除术,研究组中的子宫腺肌疾病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激动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子宫腺肌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VAS评分及患者复发的发生情况。结果①研究组中患者的VAS评分较对照组的低出约2分,经数据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中患者的总体有效率较对照组的高出20%,经数据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中的复发率较对照组的低出约18%,经数据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的子宫腺肌病的病灶切除术和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激动的联合使用对子宫腺肌疾病患者有较好的缓解效果,显著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腺肌病 切除术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联合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泵治疗下丘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下丘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泵治疗,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卵泡刺激素、睾酮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血清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卵泡刺激素、睾酮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生精数量及精子活力明显好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泵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结论采用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泵治疗下丘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其激素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泵 下丘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灵活剂量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拮抗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效果及患者临床妊娠率。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62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治疗组患者接受灵活剂量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拮抗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半量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拮抗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接受灵活剂量促性腺激释放激素拮抗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妊娠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 多囊卵巢综合征 妊娠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促性腺激性闭经致不孕不育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本院就诊的87例低促性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4例,实行常规治疗,实验组43例,实行尿促性腺激加以人绒膜促性激素和人工周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成功妊娠率、卵泡成熟率和激素水平。结果实验组成功妊娠率和卵泡成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激素水平均低于实验组,组间数据比较明显(p<0.05)。结论对低促性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给予人绒膜促性激素与尿促性腺激联合再加以人工周期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激素水平,提高妊娠率及卵泡成熟率。

  • 标签: 不孕不育 尿促性腺激素 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治疗先兆流产使用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先兆流产患者共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同期选择35例健康人员为正常组,对照组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剂量为2000U;观察组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剂量为10000U,将两组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保胎成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正常相比,保胎成功患者的β-hCG以及E2有显著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先兆流产中使用大剂量的绒毛膜促性腺激有显著效果,提高保胎成功率,不良反应出现率低,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先兆流产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促性腺激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58例低促性腺激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组均为29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不孕不育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绝经期促性腺激激素注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激素水平、子宫、卵巢等生殖系统情况和妊娠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卵泡成熟发育率、妊娠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卵泡成熟但未成功妊娠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SH、LH、P、PRL、E2及等激素水平进行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卵巢体积、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优势卵泡个数均明显少于治疗组,组间出现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期促性腺激激素注射治疗低促性腺激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效果良好,可有效促进妊娠,具有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不孕不育 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 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胚胎停育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配合黄体酮防治效果。方法此次10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有胚胎停育征兆的孕妇,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单应用黄体酮防治,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防治,将两组不同方式治疗后的胚胎发育情况以及孕酮、绒毛膜促性腺激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在保胎成功率上,研究组为96.00%,对照组为84.00%,两组患者在孕酮、绒毛膜促性腺激水平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胚胎停育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配合黄体酮防治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少和防预孕妇出现胎停育现象。

  • 标签: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黄体酮 胚胎停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绒毛膜促性腺激配合黄体酮防治胚胎停育的效果。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存在胚胎停育史且血孕酮偏低的孕妇3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5.5.20-2017.5.20),其中对常规组单纯采用黄体酮治疗,对实验组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黄体酮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和80.00%,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比较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配合黄体酮可有效降低与预防胚胎停育情况,改善母婴结局,值得采纳。

  • 标签: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黄体酮 胚胎停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克罗米芬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联合治疗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到2017年4月接治的不孕不育患者9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克罗米芬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克罗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的厚度变化情况,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克罗米芬和绒毛膜促性腺激联合治疗不孕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克罗米芬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不孕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孕酮以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β-HCG)在早期预测异位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2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产前检查的早期宫内妊娠孕妇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血清孕酮(P)和β-HCG的水平,并对观察组孕妇进行血清孕酮、β-HCG及孕酮+β-HCG联合检测,比较三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血清孕酮及β-HCG分别为(8.2±1.8)ng/ml和(1568.3±187.4)u/ml,显著低于对照组(37.4±7.4)ng/ml和(12023.2±534.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酮+β-HCG诊断准确率92.31%,显著高于孕酮55.77%及β-HCG6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严重威胁着孕妇的生命安全,异位妊娠患者的血清孕酮及β-HCG水平显著低于宫内妊娠孕妇,通过血清孕酮及β-HCG水平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异位妊娠 孕酮 &beta -HCG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药物干预联合人工月经周期治疗低促性腺激性闭经致不孕不育的效果。方法选出80例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医治的低促性腺激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对照组采用人工月经周期联合尿促性腺激肌肉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前提下采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妊娠成功率为75.0%,对照组为47.5%,观察组的效果明显更好,P<0.05,差异显著。结论患者进行药物干预联合人工月经周期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并提高患者的妊娠成功率,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药物干预联合人工月经周期 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 不孕不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探讨对于习惯性流产的早期患者采取不同剂量的黄体酮药物治疗,同时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习惯性流产的早期患者100例,随后采取等量随机分组,分为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各50例。其中高剂量组患者采取较高剂量的黄体酮药物治疗,同时联合使用绒毛促性腺激治疗,而低剂量组患者采取较低剂量的黄体酮药物治疗,同时联合使用绒毛促性腺激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恢复,高剂量组患者的保胎的成功率、孕酮以及雌二醇情况显著优于低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习惯性流产的早期患者采取不同剂量的黄体酮药物治疗,同时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不同剂量 黄体酮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习惯性早期流产应用不同剂量黄体酮与绒毛膜促性腺激(HCG)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60例习惯性早期流产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使用小剂量黄体酮和HCG治疗,研究组使用大剂量黄体酮和HCG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P、E2和血清HCG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习惯性早期流产给予大剂量黄体酮联合HCG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保胎成功率。

  • 标签: 黄体酮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习惯性早期流产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地屈孕酮片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hCG)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激素水平及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RSA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黄体酮联合hcG治疗,联合组采用地屈孕酮片联合hCG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孕8周、12周的血清激素水平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孕12周血清E2、P以及hCG水平均明显高于孕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孕12周血清E2、P以及hCG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孕8周比较,两组患者孕12周血清INF-γ水平均明显降低,IL-4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孕12周比较,联合组患者孕12周血清INF-γ水平降低更加显著,IL-4水平升高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屈孕酮片联合hCG可以显著提高RSA患者机体性激素水平,调节细胞因子平衡。

  • 标签: 地屈孕酮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复发性流产 性激素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剂量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治疗习惯性早期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习惯性早期流产的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大剂量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剂量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保胎的成功率为97.5%,对照组患者保胎的成功率为77.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习惯性早期流产患者应用大剂量黄体酮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黄体酮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习惯性早期流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与联合β2受体激动治疗哮喘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哮喘患者30例,依据奇偶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β2受体激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两组各项指标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也较高,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哮喘患者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β2受体激动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吸入糖皮质激素 茶碱 &beta 2受体激动剂 哮喘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探究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与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在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到2017年12月间收治入院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对照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用药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各项肺功能指标较用药前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用药前后肺功能的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治疗支气管哮喘,能够比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更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继续推广应用。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糖皮质激素 茶碱 长效&beta 2受体激动剂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