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亚洲价值的争论不是纯学术之争。亚洲价值不是所有亚洲人和亚洲国家一致认同的价值,而是起源于亚洲的并且可能对亚洲的未来发展有益的价值。亚洲人的需要就是亚洲价值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以国家为本的亚洲价值是否已经完成了由传统身份制国家向现代契约论国家的转变;亚洲价值中,与威权主义的肯定的国家相反相成的,无政府主义的否定的价值的强大作用力,是否被我们认识;在儒家传统伦理所维护的"三纲"秩序被打破以后,我们能否建立不同于"丛林法则"的"园林法则"伦理新秩序。认清和解决这些问题,亚洲价值才能成为亚洲发展的未来价值目标,反之则可能成为亚洲发展的障碍。

  • 标签: 亚洲价值观 国家观 伦理秩序 园林法则
  • 简介:【摘要】医学伦理学是在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理解和解决人、医学和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树立正确的临床医学伦理价值是我国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医学人文学科,应将高尚道德融入医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增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意识。

  • 标签: 医德 价值观 培训
  • 简介:当代中国水伦理价值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从价值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的分歧与对立。双方相互驳诘、各执一端,彼此之间的交锋和对立多于交融与认同,这一方面使人们对水伦理学的身份感到困惑,并对水伦理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又无法在实践层面回应中国水问题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整合水伦理价值就成为水伦理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然而,在整合价值研究中,中国学者提出并论证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整合价值论,即"像河流那样思考"的进化价值论、人河互为尺度的水伦理价值以及"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这三种价值论都试图融合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水伦理价值,但由于它们既没有在理论上真正厘清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各执一端的认识论根源,又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于是,在整合中又形成了新的价值论分歧。这种新的价值分歧使水伦理学的合法性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我们以为,消解水伦理学的合法性质疑,并使水伦理学摆脱价值论困境的路径是:重构并培育"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价值。这种价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包含三个理论基点:唯物辩证的本体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价值论以及"像水一样思考"的方法论。它通过提出并坚持本体论与价值论、整体论与层创进化论、永续发展与有限发展、以人为本与人水和谐的辩证统一,追求人为本即以自然为本、自然为本即是人为本的合规律合目的的境界,进而消解了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价值对立,并成为当代水伦理学的合法性基础。

  • 标签: 水伦理 价值观 层创进化 二重性 以人为本
  • 简介:以知识即德性—知识即力量—知识即功利为线索,根据西方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及伦理观念来分析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客观分析了今天奥林匹克运动的某些异化现象,既为从伦理学的角度解决异化问题提供新思路,也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标签: 德性 奥林匹克 功利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下简称"核心价值")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要使其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内化为精神追求和外化为自觉行动的前提是核心价值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而这个问题就其根本性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需要从伦理的角度给予重点关注。

  • 标签: 核心价值观 道德化 伦理研究 社会认同 道德标准
  • 简介:在1760年代中的几年里,一个名叫雅各布·古杰尔的瑞士农民(通常称呼他的绰号克莱因乔戈,就是英语的"小杰克")一时间成为举世闻名的农夫。医生兼社会改革家J.K.希尔茨尔发现了这位口齿伶俐、雄心勃勃的农夫,宣称他是"乡村苏格拉底"。卢梭曾为他高唱赞歌,歌德也曾不远千里,去苏黎世乡下拜访过他,克莱因乔戈动用他淳朴的乡人智慧,足以温暖任何启蒙贵族的心灵。

  • 标签: 希尔 克莱因 雅各布 口齿伶俐 唱赞歌 赫西俄德
  • 简介:目的:了解护士伦理气氛认知和职业价值的现状,探讨伦理气氛认知对职业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护士伦理气氛认知量表与职业价值量表对衡阳市2所综合性医院的598名注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伦理气氛认知总均分为(3.34±0.24)分,护士职业价值总均分为(3.36±0.45)分。护士伦理气氛认知各个维度对其职业价值各个维度有预测作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营造良好的医院伦理氛围,有助于提高护士对医院伦理气氛的认知水平,从而促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

  • 标签: 护士 伦理气氛 认知 职业价值观
  • 简介: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主导价值”与“主流价值”等同使用,而事实上,这两个概念有着质的区别。主导价值是从价值的影响力来判定的,一种价值只有对其他价值具有引领和规范的作用,才可以称为主导价值;主流价值是从价值受众的多少来判定的,一种价值只有被普通大众所信奉、认可,才可以称为主流价值。主导价值不一定是主流价值,但主导价值转变为主流价值是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 标签: 主导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 转化 核心价值
  • 简介:经济上的效益盈亏,政治上的成败功过,道德上的善恶荣辱,审美中的美丑雅俗,法制中的罪与非罪,正当与不正当,科学上的真假优劣,日常生活中的祸福得失等等,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价值表现。“价值”这个哲学范畴正是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概括,是对它们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特征的理论概括。从词源上说,“价值”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掩盖、保护、加固”,后来演化成“起掩护和保护作用的”,“可珍贵的、可尊重的、可重视的”等等。可见,这个词是人表述事物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意义的概念。价值是在人的生存发展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说“某物有价值”,就是认为该物对人自己来说是可取的、可宝贵的、可重视的、是“好的”。

  • 标签: 价值观 “价值” 保护作用 日常生活 价值表现 价值形态
  • 简介:在挪威的学前师资教育中,宗教、价值伦理课程旨在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应付在幼儿园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宗教、伦理方面的挑战。包容和尊重应成为师范生的核心价值

  • 标签: 挪威 学前师资教育 宗教 价值观 伦理
  • 简介:由于社会具体环境的变化和教育过于功利化的趋向,当前学校价值教育已经逐渐脱离生活实际而流于空洞的道德说教。通过对这种现状的具体分析,提出学校价值教育应根据已经变化的社会具体环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适应于当代社会的积极部分加以阐发,结合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开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价值教育,以体现学校价值教育对于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形成与发展的有效性。

  • 标签: 传统价值观 现代价值观 教育 联系
  • 简介:当代社会多元价值通过教材、教师、学生投射干课堂,课堂参与主体基于价值差异在教学中互动,彼此表达自我的价值点,试图质疑、反对对方的价值点,这就构成了课堂价值冲突。本文试图结合案例对课堂价值冲突进行类型分析,并进而探讨课堂价值的理论价值

  • 标签: 价值观冲突 多元价值观 课堂 价值观点 价值观差异 参与主体
  • 简介:卫生经济问题无一不具有道德成分,无一能离开伦理政策得以解决。我国卫生改革一开始就缺乏伦理基准,医疗服务过度市场化倾向、政府责任不到位和伦理缺席已将卫生改革引向功利主义的死胡同,使得卫生改革背离了公正目标。我们要正确认识市场的目标、价值和规律,正确理解和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卫生改革的健康发展。在对我国卫生改革的伦理学展望中,我们提倡一种“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

  • 标签: 卫生改革与发展 伦理原则 公平 效率
  • 简介:21世纪的师范教育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被认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而师范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出训练有素的达到专业化标准的教师,以教师的专业化来实现教学的专业化,教育的专业化。

  • 标签: 教师专业化 自主性 价值
  • 简介:本文介绍了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孔汉斯提出的全球伦理思想及其共同道德价值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这个理论在我国的传播。指出:全球伦理思想是促进人类和平的积极和可贵的探索和努力,寻求人类共同承认的道德价值是可能的,对于我们提高道德教育水平是有意义的并有可能成为改善道德教育质量的突破点。

  • 标签: 道德价值观 伦理思想 教育发展 述评 人类和平 价值观教育
  • 简介:亲爱的读者:你们好!2013年第1期的《性教育与生殖健康》又面世了,本期的主要议题是“性、性医学与性伦理”、“性伦理与性观念”和“性与性健康”。在阅读开始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早期在《生育制度》一文中曾经指出的:“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

  • 标签: 伦理 价值观 科学 生殖健康 社会结构 社会学家
  • 简介: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大学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所涉及的价值与道德问题。首先,在价值方面,文章关注了信息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平衡,以及商业化对新闻报道的潜在影响。其次,在道德问题方面,讨论了隐私权与报道的权衡,以及舆论引导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伦理考量。文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包括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建立更加严格的自律机制,以及加强与社会的互动与反馈。通过这些探讨,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大学新闻媒体所面临的挑战,并为维护其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提供有效的思路。

  • 标签: 新闻媒体 价值观 道德问题
  • 简介:十月革命前,高尔基不赞成暴力革命和任何武装斗争形式。1917年7月,他写道:“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东西能够拯救我们的祖国免于毁灭……如果一场革命不能在国内发展迫在眉睫的文化建设,那么,在我看来,这场革命便是无结果、无意义的。”在十月革命爆发的前一周,高尔基在他主持的《新生活报上》发表《不能沉默!》,

  • 标签: 高尔基 价值观 十月革命 武装斗争 暴力革命 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