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华裔作家经常对秉持中华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亚裔青年同时采取化的书写策略,在对这两类形象的反思与批评中,华裔作家反省、认识自我,试图厘清自身的族裔文化特性。在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中,华裔作家雷祖威通过庞氏母子的形象塑造展示了其对华裔族裔群体的身份认知。

  • 标签: 华裔文学 形象 自我 他者 身份
  • 简介:《龙子》是赛珍珠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赛珍珠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善良、对他人充满人性关怀的乌托邦中国形象,这个形象和她早期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大相径庭。这种转变的原因有赛珍珠对美国现状的失望,也有她对中国的怀念,还包括了一些复杂的政治因素。

  • 标签: 赛珍珠 《龙子》 乌托邦 中国 他者形象
  • 简介:摘要韩国电影异军突起,成为各国称颂的“汉江奇迹”,其中有关南北间谍战题材的电影广泛受到关注。除了《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欢迎来到东莫村》等较为久远的电影,近几年的韩影中仍然在构筑对朝鲜的想象,本文从《隐秘而伟大》分析韩国视域下的朝鲜形象,以“”的形象表现韩国期盼朝鲜回归统一的愿景。

  • 标签: 间谍战 《隐秘而伟大》 朝鲜形象
  • 简介:杨蓉在《传媒》2015年2月(下)撰文指出,媒体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工具。存媒体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主体呈现二元结构,在同内媒体之外,又有作为“”的国外媒体。以“”的视域进行反观,在实证的基础上了解“”视域中的自我,进而解读其生成的原委,将有助于丰富“中国形象”的内部结构,强化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主观臆断或误读误判,为“中国形象”的塑造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 标签: 媒体传播 “他者” 中国形象 视域 国家形象传播 国际舆论环境
  • 简介:电影《喜福会》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以四对母女为主线,围绕着四对母女之间的关系展开。虽然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使得母亲与女儿之间有了一些冲突和不理解,但她们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被边缘化为“”的痛苦经历是一致的。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影片中的主要女性角色的“形象。旨在揭示中西方男权社会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为颠覆男性中心话语地位和男性中心主义走向自我的艰辛历程。

  • 标签: 《喜福会》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角色 “他者”
  • 简介:【摘要】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历经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人们对于“华盛顿”的无限景仰,到美国式政治“乌托邦”蓝本的构建;从林译《黑奴吁天录》透露出的种族摩擦,到旅美华工的惨痛遭遇所激发的对于美国的愤怒与厌弃,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一直未能获得清晰而明确的定位。也正由于此,才构成了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错位与误读。

  • 标签: 中国美国 塑造中国 美国形象
  • 简介:本文从张爱玲笔下的异族"形象出发,通过分析中国人与异族之间的相互对视和观察,相互映衬和比照,试图阐明作家笔下异族形象的深层内涵,即创作者在审视和想象""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的审视与反思。

  • 标签: 张爱玲 异族 “他者” 自我
  • 简介:中国在西方文学中一直作为被想象和描写的对象,它所承载的意义是随着西方社会发展、西方文化自身需要和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变化的。20世纪,英国文学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创作出了《面纱》这篇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是矛盾的,它既是神秘的、充满异域色彩的、曾经辉煌的古老文明,又是被压迫的、充满黑暗和肮脏的殖民地,还是理想化的、宁静平和的东方乌托邦。在本文中,笔者试分析《面纱》中作者塑造的中国形象,探讨这种形象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机制。

  • 标签: 中国形象 《面纱》 毛姆 工业文明 乌托邦
  • 简介:抗战时期的文学文本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整体表现出偏见和类型化的倾向,男权中心和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性掩盖了被战争边缘化的女性真实形象,掌握话语权的男性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多是男性意识的投射。我们需要对抗战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这一被忽视的领域进行深层解读,考察在战争环境和男权话语背景下的女性真实生存状态,以缩短男权话语下符号化生存的女性形象和真实女性形象之间的距离。

  • 标签: 抗战时期文学 男权 女性形象 他者形象
  • 简介:艾蒂安·皮维尔·德·瑟南古(EtiennePivertdeSenancour,1770-1846)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之一。在他的笔下,同属东方的迦勒底、埃及与印度却与中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形象”,前者往往与“神权”或“迷信”相联系,而后者则更像是崇尚“理性道德”的“乌托邦”。文章从“形象学”入手,结合历史背景、作者思想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等因素,分析瑟南古作品中“东方形象”的生成过程,揭示其在西方文化“自我反思”与“自我审视”中所起到的例证与反衬作用。

  • 标签: 瑟南古 “东方” “中国” “文化他者” 形象学
  • 简介:后殖民印度英语小说中有一批女性作家在创作中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审视男性社会,审视殖民文化,细腻地勾勒出印度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境。与后殖民男性作家相比,后殖民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虽然同样是在殖民与后殖民的大文化语境下创作出来的,但女性作家更注重性别问题,往往以两性关系作为读解殖民关系的一种隐喻方式。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女性作家 两性关系 形象
  • 简介:从1998年提议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开设“海外民族志讲座”课程起,①到2007年3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国际学术研讨会,②再到2007年8月《西方作为》完稿,乃至2008年在《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人类学随笔中《在他处思考》一文的发表,③王铭铭对于人类学世界中的“”的关注,

  • 标签: “他者” 西方 观念史 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 中国
  • 简介:战争不仅改变着个体的命运,也改写着城市的命运。重庆这座城市就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从西南边陲变为战时首都。重庆不仅呈现在国人眼前,也被来渝的西方记者所记录。文章主要以外国记者拍摄影像资料和游记为主,梳理他视域中抗战重庆的多个面相:它是一个偏远的城市,但险要的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军事屏障;创作者传达出重庆虽然经受战争重创却进行着坚强的抵抗;彰显了战争中的人们虽然存在种种心酸,但仍充满了乐观精神。

  • 标签: 抗战 景观 重庆形象
  • 简介: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美国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来评述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处女作中'鬼'的叙事功能,说明'鬼'既是美国东方主义''化华裔美国人的手段,又是华裔美国人反抗美国东方话语的策略.此外,'鬼'还是作者与美国白人中心主义争夺话语权的颠覆性策略.

  • 标签: 比较文学 形象学 《女勇士》 美国 华裔女作家 汤亭亭
  • 简介:泰国写实题材的电影,从外部形态看,泰国新浪潮电影的洗礼和技术上的进步让泰国电影的视觉风格强烈,叙事形式多元;但在现代的视听和变异的叙事策略背后,透露出来的是偏向传统和本土的审美观。

  • 标签: 影像 叙事策略
  • 简介: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故事主角阿米尔30多年的心灵成长经历。阿米尔的成长是在“”的关照下进行的,是“我”与“他人”关系的生动案例。文章从巴赫金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形象分析以揭示《追风筝的人》的丰厚内涵。

  • 标签: 阿米尔 巴赫金 自我 他者
  • 简介:翻译方向、文化主体身份、译本生存环境等因素影响着译本的最终形态。其中,译者的文化视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翻译作为''与'我'的较量区,反映了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相遇、相交的情状。《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著作,在其三百多年的译介史上产生了六十多部译本。这些形态各异的译本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并带着文化环境的烙印。据此,它的译史可被划分为儒耶对话期、构建新秩序期、异质回归期。在这些时期中,译本经历了向我、归化向异化的逐步变迁的过程。

  • 标签: 《论语》翻译 文化视野 他者 我者
  • 简介:这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话题,而且被学者们描述了无数次。我这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却并非学术意义上的,而是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通俗使用上的反置。或许有必要先讲一下“邯郸学步”,这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成语了,故事不必细讲,大意只是一个人到邯郸学新步法,新的没学到而自己原来的却被丢掉,最后只好爬着回来。这个成语其实隐含着身份认同与“”想象的话题。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新左派、女权主义常用,指的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 标签: 身份认同 “他者” 想象 西方文化研究 学术意义 女权主义
  • 简介:萨伊德在《东方学》中从殖民历史的角度反思西方现代知识和文化体制的构成,认为现代西方的主体身份是在把殖民地东方作为“”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对于萨伊德及其后继而言、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知识重构的批评方法、并以此将西方文化优越性的形成进行历史化还原.后殖民研究的种种成果不仅重写了传统西方学科的构造历史,同时也启发了许多批评家通过否定西方的文化霸权来探索东方文化的主体性.本文认为,在对东方的主体性(包括不同于西方意义的现代性经验)进行任何有意义的重估之前,必须首先超越后殖民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系统的知识框架、摆脱“影响-接受”的单向东西文化交流模式.本文最后引用陈思和、刘禾及几位日本思想家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成果,以表明重塑中西文化关系的几种可能性.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批评 他者 文化关系 萨伊德 东方文化
  • 简介:幻听中的认同,其实是自我与异己人格的认同讨论,在寻求支点,我们被无意识遮蔽着,在蛇蜕皮的认同讨论中被吞噬,祛除了无明明,就放下了执着,找到了支点,自信从内心流出,可以重建自己。

  • 标签: 幻听 他者认同 心理状态 意识障碍 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