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心血疾病迷走神经异常反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3年于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09例心血疾病患者,男性64例,女性45例,年龄37-68(48.57±8.32)岁.根据是否出现迷走神经异常反射分为2组对照组67例,异常反射组42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迷走神经异常反射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例、体质指数、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酯血症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异常反射组精神状态紧张、术前禁食时间〉4h、经股动脉穿刺及术后立即拔管比例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介入治疗心血疾病迷走神经异常反射的危险因素有患者的精神状态紧张、术前禁食时间〉4h、经股动脉穿刺及术后立即拔管(P均〈0.05).结论介入治疗心血疾病迷走神经异常反射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紧张、术前禁食时间〉4h、经股动脉穿刺及术后立即拔管,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 标签: 介入手术 心血管疾病 迷走神经 因素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疾病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患者45例,回顾分析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病因素;给予阿托品、多巴胺注射治疗并补充血容量,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导致患者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因素包括神经紧张(51.1%)、疼痛刺激(24.4%)、手术操作(13.3%)、血容量低(6.7%)、空腔脏器刺激(4.4%),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心血疾病患者在实施介入治疗过程中,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多.加强防治措施、及时识别并进行对症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关键词心血;介入;迷走神经反射;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14.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80-02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在心血介入治疗以后造成的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469例心血病患者在采用介入治疗以后引发的7例因迷走神经反射造成的低血压等症状进行相关临床护理治疗。结果患者在发生迷走神经反射以后5例患者经过治疗在20分钟内恢复正常,2例心率恢复以后不稳定,在30个小时后恢复症状,5例血压在两小时恢复正常,2例在三十个小时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后,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采取有效的预防及相关护理措施,在我院经心血介入治疗以后出现迷走神经反射出现的7例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及护理,其效果非常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治疗 迷走神经反射 观察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我院经心血介入术后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给予观察组心血迷走神经反射干预措施,对照组不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心血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并分析整合引发迷走神经反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血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18.75%(P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术 迷走神经反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心血介入术后发生心血迷走神经反射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心血介入术后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45例,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30例患者在拔出动脉鞘管后20min内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8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刚转回病房中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7例患者在术后2h内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通过及时有效的抢救,9例患者在10min内意识逐渐恢复清醒,36例患者心脏功能均在30min内逐渐恢复至正常。结论在实施心血介入术的围术期间,应合理并准确的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判断,做到及早预防,及时抢救,尽量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以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术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心血介入术后发生心血迷走神经反射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心血介入术后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 45例, 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有 30例患者在拔出动脉鞘管后 20 min内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8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刚转回病房中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7例患者在术后 2 h内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通过及时有效的抢救, 9例患者在 10 min内意识逐渐恢复清醒, 36例患者心脏功能均在 30 min内逐渐恢复至正常。结论 在实施心血介入术的围术期间, 应合理并准确的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判断, 做到及早预防, 及时抢救, 尽量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以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术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周围血管介入中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急救与护理,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方法回顾总结了近7年来1800余例周围血管介入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0例的原因及急救与护理过程。结果10例均抢救成功,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结论在周围血管介入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密切医护配合,可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标签: 周围血管介入手术 迷走神经反射 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脏介入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102例,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组,围绕常规性护理方法(n=51,参照组)与针对心脏介入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护理方法(n=51,研究组)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结论在心脏介入治疗中实施针对性的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护理,降低了发生几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心脏介入术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脏介入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接受心脏介入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展开分析,采取回顾式分析11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各55例。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期间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心脏介入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根据其结果进行护理支持,在手术过程中仔细观察,提高护理及时性,能够明显降低治疗风险,增加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心脏介入手术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治疗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介入后针对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因采用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按照患者意愿、病情、病情发展时间、性别、年龄等因素随机抽取2021年1月到2022年7于我院接受心脏介入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人数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症状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明显更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发生风险主要为疼痛应激障碍、低血压;而观察组患者发生该情况较之对照组明显更少,P<0.05。结论:在预防上应当注重从患者心理、术后包扎、麻醉药物摄入几个环节对患者进行重点护理,有利于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而同时应当准备静脉补液、多巴胺、阿托品三种药品,用以在围术期及时处理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 标签: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心脏介入手术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心血介入术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心血内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8例心血介入术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49例,一组为参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模式,另一组为干预组,采取干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满意度的95.92%高于参照组的73.74%,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6.12%低于参照组的22.44%。结论:对心血介入术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患者护理时,采取干预护理模式,能够得到更高的满意度,减少患者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术 迷走神经反射 干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介入术后心血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通过对8例心血迷走神经反射患者进行观察,了解本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和预防及处理方法。结果全部患者经过及时补液、输血、升压及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结论及时观察、发现、及早处理是心血介入术致心血迷走神经反射护理的正确原则。

  • 标签: 心血管病介入术 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