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白细胞介素-29(interleukin-29,IL-29)是一种新发现的白细胞介素,是IL-10细胞因子超家族的一员,通过与其独特的异二聚体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IL-29利用与Ⅰ型干扰相似的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Janusproteintyrosinekinase,JAK)/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STAT)信号途径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IL-29通过诱导产生特定的趋化因子,促进皮肤T淋巴细胞浸润,引起并维持炎症,从而与银屑病的发病关系密切。该文对IL-29与银屑病发病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29 银屑病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17(Th17)特异性分泌,也可由多种固有免疫细胞等分泌。虽然IL-17的作用至今仍未完全明确,但已发现其具有强大的招募中性粒细胞、诱导多种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与人体多种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IL-17的来源、生物学活性及其与人体各系统临床常见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生物学活性 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水平检测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轻症病毒性脑炎组6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组60例,以及60例健康儿童组(保健科体检),对其进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的水平检测,并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再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重症病毒性脑炎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病毒性脑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病毒性脑炎组危重症评分越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水平越高,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对病情判断及评估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 标签: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7 病毒性脑炎
  • 简介:白细胞介素34(IL-34)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白细胞介素家族成员,其受体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ζ受体(RPTP-ζ).目前,已知IL-34与集落刺激因子1(CSF-1)的生物学活性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在各种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发现IL-34在急性白血病、骨巨细胞瘤、肝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研究IL-34与肿瘤的关系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白细胞介素-34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 肿瘤 急性白血病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旨在探索IL-17A与肝脏损伤、乙肝病毒(HBV)复制之间的关系。方法:(1)对101例CHB患者和33例健康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17A水平;(2)所有研究对象HBV抗原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3)所有研究对象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CHB患者HBV-DNA。结果:(1)对照组、CHB轻度组、CHB中度组及CHB重度组之间血清IL-17A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依次逐渐升高;(2)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血清IL-17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IL-17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6、0.762、0.181、0.509、0.345、0.403,P均〈0.05;IL-17A与白蛋白(A)呈负相关(r=-0.194,P〈0.05);(4)血清IL-17A水平与HBV-DNA水平正相关(r=0.204,P〈0.05)。结论:(1)CHB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升高,且随炎症程度加重、合成功能下降呈上升趋势,推测IL-17A可能参与了CHB患者肝脏受损和疾病进展;(2)IL-17A不能使e抗原发生血清学转换;(3)血清IL-17A的表达与HBV复制相关;(4)联合检测IL-17A和肝功能对CHB患者的病情、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IL-17A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清表达水平,分析RA患者与健康外周血清IL-35的表达差异,与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RA免疫学指标及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探讨IL-35在RA疾病过程中可能起的作用。方法收集初次发病未经药物干预的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同时记录与RA患者对应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胍氨酸肽抗体(anti-CCP)、类风湿因子(RF)、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及关节Ritchie指数等指标,并行DAS28评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方法检测血清IL-35及IL-17水平。结果RA组血清IL-35水平34.01±9.7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3.3±14.8(p<0.001);轻中度活动的RA血清IL-35水平高于重度活动患者,但无统计学有意义(p=0.141);RA组血清IL-17水平24.6±8.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6±6.4(p<0.001);RA组血清IL-35水平与IL-17水平(r=-0.319,p=0.035)、关节压痛数(r=-0.509,p=0.001)、关节肿胀数(r=-0.373,p=0.001)及关节Ritchie指数(r=-0.478,p=0.013)呈明显的负相关,与DAS28评分、RF、ESR、CRP、anti-CCP无相关性。结论RA患者血清IL-35表达下调,与血清IL-17水平、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及关节Ritchie指数呈现负相关,提示IL-35在RA发病及病情变化中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IL-35,IL-17
  • 简介:目的探讨骨关节炎(OA)患者血清、膝关节液中Toll样受体4(TLR-4)、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内江市第二民医院骨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12例膝关节OA患者作为OA组,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2007版OA诊疗指南中关于膝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排除长期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既往有膝关节外伤史,膝关节感染史,代谢性骨病,骨肿瘤史;并以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20例健康患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膝OA中TLR-4,IL-1β水平。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或Spearman秩相关进行分析。结果OA患者血清TLR-4和IL-1β分别为(13.0±4.0)ng/L、(7.5±3.5)n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8.8±2.1)ng/L与(4.5±3.4)ng/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69,6.657;P〈0.05);膝关节液中TLR-4和IL-1β分别为(15.0±3.1)ng/L、(9.0±3.2)ng/L,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2.0±3.1)ng/L,(7.1±3.8)ng/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55,4.032;P〈0.05)。OA患者血清TLR-4、IL-1β与关节液中浓度呈明显相关性,血清和关节液中IL-1β、TLR-4水平与OA的严重程度均存在明显正相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6.303,19.863,20.732,7.778,P均〈0.05)。结论TLR-4、IL-1β在OA患者关节液中含量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可用于OA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 标签: 骨关节炎 白细胞介素类 TOLL样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对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2016年1月-2017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大肠癌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结果与健康者相比,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含量较高(P<0.05);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随疾病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分期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术后1年时仍存在差异,7例复发。结论大肠癌诊断和预后受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的影响显著。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大肠癌
  • 简介: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IL-8、IL-17和IL-23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观察组则联合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IL-4、IL-8、IL-17和IL-23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4、IL-8、IL-17、IL-2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4、IL-8、IL-17、IL-2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复方甘草酸苷片 白细胞介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鉴别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价值并作分析。方法选取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50例(研究A组)、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50例(研究B组)、自愿者50例(对照组)纳入研究,均接受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检测。结果三组RBC、PLT无差异(P<0.05),对照组的WBC、N低于另外两组,L则高于另外两组(P<0.05);研究A组、研究B组的血细胞检测结果均无差异(P<0.05);对照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均低于另外两组(P<0.05);研究A组、研究B组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均无差异(P>0.05),而研究B组的白细胞介素-6低于研究A组(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无差异,而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低于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

  • 标签: 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细菌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对于严重腹腔感染术后真菌二重感染的影响效果。方法从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严重腹腔感染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即A组与B组,每组30例。A组采取常规的生理盐水注射治疗,B组采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IL-2)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真菌二重感染的几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B组治疗效果、死亡率以及二重感染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能够降低严重腹腔感染术后发生真菌二重感染的几率。

  • 标签: 腹腔感染 白细胞介素-2 真菌 二重感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观察组化疗结束24~48h后开始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两组患者出现出血症状或外周血小板计数<10×109/L时,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血小板计数变化,统计恢复至≥50×109/L和≥100×109/L的时间,并评估观察组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输注血小板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血小板恢复至≥50×109/L时间和≥100×109/L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6/41)。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快速升血小板,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 标签: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急性白血病 化疗 血小板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益生菌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BA)对患儿血清生长因子(NGF)和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的影响,并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BA患儿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生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NGF和IL-33水平的变化,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NGF、IL-33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NGF、IL-33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GF、IL-33水平下降较为明显(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X2=0.919,P=0.338)。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能有效的改善BA患儿的NGF和IL-33水平,其不会增加患儿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益生菌 支气管哮喘 神经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33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与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水平与再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9例成功接受了PCI治疗术的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与术后48h、6个月随访采集标本检测血浆MPO与IL-17A的表达水平,同时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证实出现再狭窄患者42例(再狭窄组),未出现再狭窄患者67例(非再狭窄组),统计分析MPO、IL-17A的表达水平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在PCI术前MPO、IL-17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8hMPO水平、IL-17A都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与PCI术前相比,6个月后MPO水平、IL-17A在非再狭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再狭窄组仍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MPO、IL-17A与PCI术后再狭窄呈正相关,它们可能都参与了再狭窄的发生。

  • 标签: 髓过氧化物酶 白细胞介素17A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和异常的血小板直方图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常白细胞直方图提示符通常情况下有WL、T1、T2、F1、F2、F3、WU七种,其中较为常见的为WL、T1、F1;异常血小板直方图提示符通常情况下有PL、PD、MP、DW四种,噪音干扰为PL、PD出现的主要原因,PL、PD出现频率很低。结论临床检验人员在进行血常规检查的过程中应该对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提示符进行良好的分析和理解,将有效的依据提供给临床医师,从而将漏诊、误诊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 标签: 异常白细胞直方图 异常血小板直方图 临床检验 应用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行以白细胞单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42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所选患者均接受白细胞单采术治疗,对比分析术前与术后所选患者外周血计数变化,并探究其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相比于治疗前,术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与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P<0.05);所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良好;不良反应相对轻微,且经对应治疗后得到缓解。结论对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行以白细胞单采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可以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 标签: 白细胞单采术 高白细胞白血病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