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Bsllrfaceantigen,HbsAg)阳性有1.2亿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000万~3000万人,其中每年约30万人进展到肝硬化、肝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然而HBsAg(+)并不代表着疾病的活动和需要治疗,作为基层的医生,掌握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尤为重要。本次研究乙肝三系、HBV—DNA检测,结合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检测 乙肝三系 临床意义 乙肝患者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简介:摘要就在十余年前,人们还普遍认为胸腔内注入纤维蛋白溶解剂(纤溶剂)治疗胸腔感染是无效的。随着临床研究证据的逐渐积累,现在国际上已经达成了共识,推荐以胸腔内同时注入纤溶剂和脱氧核糖核酸酶作为胸腔感染的初治用药,或作为外科手术后的后续治疗方案。推荐使用剂量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10 mg/次,2次/d;脱氧核糖核酸酶5 mg/次,2次/d。建议今后的研究重点将在于摸索出更优化的用药方案,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

  • 标签: 积脓,胸腔 纤溶剂 脱氧核糖核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实时荧光PCR定量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临床血清标本用荧光PCR定量检测的操作方法及临床意义。结果乙型肝炎大三阳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100%,HBVDNA的对数值为7.2±1.8;小三阳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64.5%,HBVDNA的对数值为4.9±1.3。结论HBVDNA是HBV感染后病毒血症最直接的标志,是判断病毒复制最灵敏的指标,同时也是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是否具有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 乙型肝炎 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循环脱氧核酸(cfDNA)与C反应蛋白水平(CR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手足口病的患儿35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3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血清循环脱氧核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患儿的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临床医生可以将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判断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和预后指标。

  • 标签: 手足口病 血清循环脱氧核酸 C反应蛋白水平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联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脱氧核糖核酸(DNA)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疑似宫颈病变患者159例,分别进行TCT和HPV-DNA检查,比较TCT、HPV-DNA检查结果,TCT、HPV-DNA分别及联合检查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分析TCT、HPV-DNA检测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将患者TCT、HPV-DNA检查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TCT联合HPV-DNA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CIN Ⅲ组织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两者单独检查(χ2=6.38、7.19、7.49,均P < 0.05)。TCT联合HPV-DNA检查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3.53%(130/139)、68.97%(20/29)、94.34%(150/159),均高于两者单独检查(χ2=7.74、3.90、7.61,13.15、6.16、12.89,均P < 0.05)。结论TCT检查结果为ASCUS、LSIL、HSIL、SCC及组织病理学分型为CINⅠ、CINⅡ、CIN Ⅲ的患者,其HPV-DNA阳性率更高,同时TCT联合HPV-DNA检查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效能高于两者单独检查。

  • 标签: 宫颈疾病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肿瘤 癌前状态 细胞诊断学 色谱法,薄层 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灌洗液结核分枝杆菌(TB)及利福平耐药快速检测(XpertMTB/RIF)、TB培养及TB脱氧核糖核酸(TB-DNA)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温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且经临床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XpertMTB/RIF检测、TB培养及TB-DNA检测肺结核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评估TB对利福平耐药性及患者痰中带血、发热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XpertMTB/RIF检测诊断肺结核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5.24%、72.71%、85.33%;TB培养检测诊断肺结核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95%、66.67%、74.67%;TB-DNA检测诊断肺结核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8.57%、69.70%、74.67%。XpertMTB/RIF检测肺结核的敏感性与TB培养检测、TB-DNA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5.126,P=0.043、0.024)。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在获取的阳性标本中,XpertMTB/RIF对耐药性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73%、93.55%;TB培养对耐药性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4.55%、74.19%;TB-DNA对耐药性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3.64%、70.97%。XpertMTB/RIF对耐药性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TB培养与TB-DNA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5.415,P=0.038、0.020)。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及刷检过程中,75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术后可见2例痰中带血、1例发热,以上患者在1~3 d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XpertMTB /RIF检测、TB培养及TB-DNA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在快速检测肺结核及利福平耐药方面,XpertMTB/RIF检测的准确性更好。

  • 标签: 结核,肺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分枝杆菌,结核 培养技术 脱氧核糖核酸酶类
  • 简介:目的:探索最适用以提取抗乙肝iRNA的器官。方法:用白细胞粘附抑制法对不同器官所提取抗乙肝iRNA活性进行比较。结果:我们发现,淋巴结所提取抗乙肝iRNA活性最高,脾脏次之,肝脏最低。结论:经过试验证明,为了获得高活性的抗乙肝iRNA,应选择免疫反应性强的器官,即淋巴结或脾脏。

  • 标签: 免疫绵羊 提取 乙肝免疫核糖核酸 器官 白细胞粘附抑制法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miRNA-mRNA调控网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骨关节炎病变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人血清样本miRNA表达数据集,通过R语言limma包获取差异表达miRNA,采用miRwalk 2.0版数据库预测其对应靶基因(mRNA),并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对靶基因进行功能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构建靶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从中筛选出骨关节炎病变的核心基因。结果共筛选出7个差异表达的miRNA(表达均为下调)和900个mRNA,这些基因主要涉及蛋白结合、DNA结合、转录等生理过程,参与Cell cycle、p53、Neurotrophin、PI3K-Akt等信号通路。蛋白相互作用分析表明MAPK1、TP53、MAPK14、CCND1、EP300、POLR2E、POLR2F、ABL1、RAC1、SKIV2L2为该调控网络的核心靶基因。结论OA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个的miRNA、靶基因和作用途径,而通过构建骨关节炎相关miRNA-mRNA调控网络,可为找出骨关节炎病的分子机制和今后临床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骨关节炎 微小核糖核酸 信使核糖核酸 调控网络
  • 简介:核糖核酸(RNA)是一种遗传物质,参与细胞蛋白质合成和免疫调节等生理活动。RNA及其降解物在药物开发、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富含RNA的酵母发酵提取RNA是生产RNA的有效途径。概述了酵母发酵法制备RNA的进展及其应用。

  • 标签: 核糖核酸 核苷酸 酵母 培养优化 连续发酵
  • 简介: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ongnoncoding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碱基的非编码RNA,为竞争内源性RNA(competingendogenousRNA,ceRNA)的关键组成分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近期研究表明,lncRNA及其介导的ceRNA与卒中的发病、炎症反应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为卒中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对lncRNA及其介导的ceRNA与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 竞争内源性核糖核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注射用核糖核酸联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采取注射用核糖核酸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在注射用核糖核酸的基础上实施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8例无效,3例有效,12例显效,7例治愈,总有效率为73.33%;实验组2例无效,5例有效,14例显效,9例治愈,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ALT、TBIL、ALB及P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ALT、TBIL、ALB以及PT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核糖核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乏力、纳差、上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

  • 标签: 注射用核糖核酸 恩替卡韦 乙肝肝硬化
  • 简介:摘要微RNA(microRNA, miRNA)是一类进化保守非编码单链RNA,能够与mRNA结合抑制目标mRNA翻译或促进其降解来调控基因表达。近年来发现miRNA几乎在所有生理过程和大多数病理改变过程中发挥作用。文章综述miRNA参与调控的过程,重点阐述miRNA在反映切口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和内脏疼痛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基于miRNA对疼痛治疗的前景。

  • 标签: 微RNA 疼痛 围手术期 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微小核糖核酸-101-3p(miR-101-3p)及微小核糖核酸-141-3p(miR-141-3p)在脓毒症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3例脓毒症患儿,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非休克组(94例)和脓毒症休克组(59例);根据脓毒症患儿28 d的生存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107例)和死亡组(46例),另选取6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miR-101-3p及miR-141-3p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miR-101-3p、miR-141-3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对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脓毒症患儿血浆miR-101-3p及miR-141-3p表达水平与PCT、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休克组和脓毒症非休克组血浆miR-101-3p、miR-141-3p及PC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脓毒症休克组血浆miR-101-3p(4.25±1.46比1.86±0.75)、miR-141-3p(3.17±1.08比1.20±0.52)及PCT[(20.75±9.36) μg/L比(5.80±2.40) 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脓毒症非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死亡组和存活组血浆miR-101-3p、miR-141-3p及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死亡组血浆miR-101-3p(4.83±1.62比1.40±0.58)、miR-141-3p(3.50±1.13比0.96±0.47)及PCT[(26.30±11.72) μg/L比(3.25±2.16) 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01-3p、miR-141-3p及PCT联合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明显高于miR-101-3p、miR-141-3p或PCT单独指标[0.908(0.850~0.970)比0.810(0.748~0.873)、0.784(0.723~0.844)、0.825(0.764~0.883),Z1=4.682、Z2=5.380、Z3=4.417,均P<0.05],其敏感度为92.5%,特异度为84.0%。miR-101-3p、miR-141-3p及PCT联合预测脓毒症患儿死亡的AUC和95%CI明显高于miR-101-3p、miR-141-3p或PCT单独指标[0.930(0.872~0.986)比0.848(0.786~0.907)、0.792(0.730~0.853)、0.820(0.762~0.878),Z1=4.537、Z2=5.728、Z3=5.106,均P<0.05],其敏感度为94.6%,特异度为87.0%。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儿血浆miR-101-3p及miR-141-3p表达水平与PCT(r=0.804、0.773,均P<0.001)、APACHE Ⅱ评分(r=0.738、0.695,均P<0.001)及SOFA评分(r=0.752、0.764,均P<0.001)均呈正相关。结论脓毒症患儿血浆miR-101-3p及miR-141-3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脓毒症患儿的严重程度相关,miR-101-3p及miR-141-3p联合PCT对儿童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儿童 微小核糖核酸-101-3p 微小核糖核酸-141-3p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注射用核糖核酸联合恩替卡韦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采取注射用核糖核酸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在注射用核糖核酸的基础上实施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8例无效,3例有效,12例显效,7例治愈,总有效率为73.33%;实验组2例无效,5例有效,14例显效,9例治愈,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ALT、TBIL、ALB及P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ALT、TBIL、ALB以及PT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核糖核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乏力、纳差、上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

  • 标签: 注射用核糖核酸 恩替卡韦 乙肝肝硬化
  • 简介:摘要癫痫是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为耐药性癫痫,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其具体的病因和耐药机制仍不清楚,找到微创、可靠且经济的生物标志物对改善耐药性癫痫的诊断和预后有巨大帮助。近年来微小核糖核酸逐渐成为耐药性癫痫的研究热点并有望成为生物标志物,本文对耐药性癫痫相关的微小核糖核酸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耐药性癫痫 癫痫,颞叶 微RNAs
  • 简介: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作为一类内源性、进化上高保守、由20~22个核苷酸构成的单链非编码RNA[1],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中,人类身体上已有超过2500个microRNA被确认[2].人类基因组中有20%~30%的基因受microRNA调控,一个microRNA可调控多个靶标,一个基因可被多个microRNA共同调控[3,4].

  • 标签: 微小核糖核酸 脂质代谢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癫痫是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为耐药性癫痫,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其具体的病因和耐药机制仍不清楚,找到微创、可靠且经济的生物标志物对改善耐药性癫痫的诊断和预后有巨大帮助。近年来微小核糖核酸逐渐成为耐药性癫痫的研究热点并有望成为生物标志物,本文对耐药性癫痫相关的微小核糖核酸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耐药性癫痫 癫痫,颞叶 微RNAs
  • 简介:目的:建立注射用核糖核酸Ⅱ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进行实验和结果判断。结果:注射用核糖核酸Ⅱ稀释至1.0mg·mL^-1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细菌内毒素限值为0.5EU·mg^-1。对3批注射用核糖核酸Ⅱ进行常规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结论:所建立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用于注射用核糖核酸Ⅱ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 标签: 注射用核糖核酸Ⅱ 细菌内毒素 凝胶法 干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