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简要乙肝病毒前S1抗原的编码基因及其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乙肝病毒前S1抗体的临床应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前S1抗原 前S1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兴县中、小学生麻疹病毒IgG抗体(抗-MV•Ig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Ss)水平,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及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为学校预防麻疹爆发、乙肝防治提供措施和意见。方法采集手指末梢血,采用ELISA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抗-MV•IgG、抗-HBs进行检测。结果24444名在校学生抗--MV•IgG平均阳性率为95.09%,抗-HBs平均阳性率为56.42%。结论兴县中、小学生麻疹抗体水平处于较好状态,只需针对个体进行麻疹疫苗的补种,学校爆发麻疹几率较低乙肝表面抗体水平略偏低,应加强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同时学校要加大宣传教育、普及乙肝防治知识。

  • 标签: 学生 抗-MV&bull IgG 抗-HBs 调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乳汁中乙肝病毒的检测结果,探究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收集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实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组,比较血清与乳汁中HBV-DNA表达情况及乙型肝炎相关检测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和乳汁中乙肝病毒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要根据静脉血中HBV-DNA载量的表达量来选择是否采用母乳哺育婴儿。

  • 标签: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携带者 乳汁
  • 简介: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非A与非B型肝炎的替代实验,一些乙肝低流行率发达国家开始对献血者血液进行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的检测。随着献血者血液HBV核酸检测在许多国家相继开展,血液anti-HBc筛查仍需根据各国家和地区具体情况及受血者的免疫状况进行评估。

  • 标签: 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的检测 免疫 血液安全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从2022年我院门诊和住院若干例肝病患者中随机抽取310例,分别做化学发光法乙肝五项的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法HBV-DNA的检测并记录结果,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不同组合模式均有检出HBV-DNA的现象,但HBV-DNA的检出率不同。共310例标本,55例大三阳中HBV-DNA阳性率为87.3%。14例HBsAg、HBeAg阳性中HBV-DNA阳性率为85.7%。169例小三阳中HBV-DNA阳性率为53.3%。12例HBsAg、HBcAb阳性中HBV-DNA阳性率为16.7%。11例HBeAb、HBcAb阳性中HBV-DNA阳性率为9.1%。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各有意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现处阶段、用药情况和预后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PCR 化学发光  病毒含量
  • 简介:2006年6月23日,MolecularCell学术期刊刊登了一篇关于研究乙肝病毒的重要进展的文章。文章云,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院MarkYeager教授和FrancisV.Chisari教授领导的两个实验室,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方法,检测了转基因小鼠的乙肝病毒蛋白外壳和从人类患者血样中分离出的病毒颗粒的天然结构,并将两个存在于被感染细胞中的乙肝病毒的两种中间体形式显现出来。同时,通过冷冻样本,研究人员能够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成像这种病毒颗粒,

  • 标签: 乙肝病毒 结构 天然 电子显微镜技术 MOLECULAR 计算机图象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定量与定性方法在检测外周血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结果一致性。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进行乙肝病毒检测的患者外周血合格样本128例,对样本分别进行定量检测与定性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以CMIA法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时,定量与定性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0.52;在去除特定吸光度后两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0.85。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定量检测表现出高灵敏度及高准确度,并且与定性检测的一致性较差;但在特定情况下,例如控制吸光度,两种检测方法则表现出高度一致性。

  • 标签: 定量检测 定性检测 外周血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乙肝病毒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为乙肝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5月1日-31日,研究对象为100例乙型肝炎患者,患者均实施荧光定量PCR检验以及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分析检验结果。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中大三阳阳性率最高,同时对应乙型肝炎病毒含量水平最高,较其它模式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验乙肝病毒可作为乙肝诊断的重要依据,为乙肝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乙肝 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对220例门诊传染科患者空腹血清选用统一的试剂,相同的酶标仪,操作人员及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出现25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后有采用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进行复检,在25例阳性中有5例为阴性,最后再将25例表面抗原阳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DNA滴度测试,出现5例阴性,并且和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测试的5例相同。结论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影响因素较多,严格控制操作环节是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的关键。

  • 标签: ELISA法 乙肝表面抗原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发现健康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对疑似病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为能够更好更快地检测HBsAg作出诊断。方法金标法检测后ELISA法初、复检检测确认的阳性血液标本,并确定金标法漏检病例。结果对76例初、复检HBsAg都为阳性。金标试纸条检测出阳性48份,漏检率为0.56%。而ELISA法检测出阳性76份,阳性率为100%。结论从HBsAg金标法试纸的灵敏度看,HBsAg试纸只能作为初筛试剂,初检和复检试剂采用ELISA法,以防止HBsAg漏检的发生,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避免输血与HBsAg携带者传播疾病的发生。

  • 标签: 金标法检测HbsAg 漏检
  • 简介:目的探讨某高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该校919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定性检测HBsAg。采用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应用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所调查的919名新生HBsAg阳性率为10.12%(93/919)。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其0R值分别为2.838、1.669、2.824、8.555、2.965。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乙肝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exeessriskofinteraction,RERI)分别为17.828和55.675。结论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是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基因突变。方法收集100例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3年后的患者血清,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对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100例患者中拉米夫定耐药67例,占67.00%;阿德福韦酯耐药22例,占22.00%;替比夫定耐药10例,占10.00%;恩替卡韦耐药2例,占2.00%,替诺福韦0例,占0.00%。结论慢性乙肝患者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后,替诺福韦、恩替韦卡有较强抗病毒活性。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HBV) 耐药 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