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乙肝标志定量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标本定性用(ELISA法);定量用酶免分析仪检测。结果定量检测比定性检测更灵敏更稳定。

  • 标签: 乙肝标志物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乙肝标志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抽取110例临床标本分别用定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定量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结果定量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每项阳性例数均高于定性法,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定量检测比定性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动态监测疾病变化过程,给临床以指导治疗。

  • 标签: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 酶联免疫吸附法 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血清标志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对诊断及治疗乙肝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05月-2017年0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有16例,乙组有24例,丙组有12例。定量检测所有患者的HBV-DNA。结果在甲组中,阳性例数为16例,阳性率高达100%,在乙组中,阳性例数为18例,阳性率为75%,在丙组中,阳性例数为6例,阳性率为50%。甲乙丙三组检测结果对比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血清标志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对乙肝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HBV-DNA 乙肝血清标志物 定量检测 诊治乙肝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与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732例患者乙肝病毒的血清标志(HBV-M),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HBV-DNA的含量,观察分析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HBsAg(+)、HBeAg(+)、HBcAb(+)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67.4%,平均含量2.49E+07IU/ml;HBsAg(+)、HBeAb(+)、HBcAb(+)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52.1%,平均含量5.15E+06IU/ml;HBsAg(+)、HBcAb(+)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10.8%,平均含量1.32E+04IU/ml。结论HBV-DNA水平和HBVM的表现模式存在关联,大三阳患者的标本HBV-DNA值较小三阳组与HBsAg(+)、HBcAb(+)组的标本更高,说明HBeAg(+)与HBV-DNA含量密切相关,HBeAb(+)、HBcAb(+)乙肝病毒复制并非完全停止,只是其复制水平明显降低。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可表达HBV感染和病毒复制水平。

  • 标签: 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乙肝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2010年以后,对高校入学新生不作要求检测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高校学生集体生活接触比较密切,存在乙肝传播和流行的隐患,通过对两届新生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检测分析,了解高校新生乙肝感染和携带乙肝病毒状况,为今后高校开展乙肝的预防,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西农业大学2008级和2009级新生入学时抽取2~3毫升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级和2009级新生HBsAg阳性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男生高于女生。抗-HBs阳性率略低于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09级学生高于08级学生,女生高于男生,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没有差异。结论部分高校新生HBsAg阳性率依然偏高,特别是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携带乙肝病毒的形势不容乐观,高校的乙肝预防仍面临挑战。

  • 标签: 大学新生 乙肝标志物 挑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血清标志检测对诊断乙肝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316例乙肝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158例,观察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ECLIA)法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操作严格按照仪器操作手册与试剂盒说明进行。结果ECLIA检测抗原抗体同时阳性的为158例,ELISA检测抗原抗体同时阳性的为17例,两组HBsAg、抗-HBs、HBeAg、抗-HBe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抗-HBc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CLIA法定量检测乙肝血清标志,具有灵敏性、操作简单、自动化、快速,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乙肝 标志物 电化学发光 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核酸荧光定量乙肝免疫标志定量检测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含量,检测后用分辨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五种HBV免疫标志,之后再使用速率法来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从这些检测结果分析研究乙肝患者肝功能的损害程度。结果:HBV免疫标志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存在相关联系,与其中的HBsAg、HBeAg呈正相关。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与肝功能损害指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虽然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HBV免疫标志能够从HBsAg、HBeAg中反映出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但所反映的信息并不能有效的判断乙肝病毒量以及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

  • 标签: 乙肝病毒核酸荧光定量 乙肝免疫标志物 定量检测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HBV-M)定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和HBV-DNA的表达水平与乙肝标志的相互关系。方法用TRFIA法和ELISA法同时检测178例HBV感染者和11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比较分析者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对用TRFIA法检测的HBsAg和HBeAg浓度与FQ-PCR检测的HBV-DNA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rFIA法和ELISA法比较,前者五项HBV-M的阳性率均比后者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HBsAg和HBeAg的含量分别为随HBV-DNA含量的增加略有增加和显著增加。结论用TrFIA检测HBV-M,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在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检测水平及监测等方面有很大的实用价值。FQ-PCR是测定HBV-DNA含量较为特异、灵敏的方法,能反映出乙肝病毒复制水平和活跃的程度。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乙肝血清标志物 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酶技术 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标志与HBV-DNA定量和肝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乙肝患者187例,将其空腹血清送检,分析乙肝标志与HBV-DNA定量和肝酶的相关性。结果本组A组和C组阳性率最高,A组的AKP,B组的ALT、GGT、AKP均有相关性。结论乙肝血清标志、肝脏酶检测、HBV-DNA均可作用于了解乙肝患者情况,是具有临床价值的检测指标。

  • 标签: 乙肝标志物 HBV-DNA定量 肝脏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肿瘤标志及肝癌的发病关系。方法我们研究了60例大三阳乙肝者。30例用红花清肝丸治疗,30例不用药治疗,观察2组肿瘤标志的变化,采用并进行5年后的长期随访。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结果1.红花清肝丸对AFP、AFU、r-QT,CEA四种肿瘤标志浓度的降低明显优于非用药组。2.长期随访(五年后)对乙肝病毒标志(HBVDNA)的降低明显优于非用药组。3.长期随访(五年后)红花清肝丸的癌变率明显低于非用药组。结论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必须治疗,经治疗可降低血清中肿瘤标志的浓度,使血清HBVDNA浓度明显下降,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血清肿瘤标志的浓度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的浓度呈正相关,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呈负相关。

  • 标签: 乙肝病毒携带者 肿瘤标志物 肝癌
  • 简介:{摘要 }: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 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结合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指南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实际情况;为慢性乙肝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 } 乙肝两对半 HBV-DNA HBVcccDNA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了解佛山市乙肝病毒感染分布情况,为乙肝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定量检测乙肝标志进行统计。结果不同性别HBsAg感染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主要集中在10到19岁之间,“小三阳”集中在30岁到49岁的人群,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HBsAg(+)中以“小三阳”模式为主。抗-HBs(+)中以(2、5)(2、4、5)模式为主。

  • 标签: 乙肝标志物 模式分析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标志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200例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并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在乙肝标志检测符合率均明显高于荧光定量PCR法(P<0.05)。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的200份检测样本中,有184份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患者实际病情符合,符合率为92.0%,有16份样本检测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验,有12份样本检验结果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结果相符,所占比重为75%;有4份样本检验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相符,所占比重为25%,两种检查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在乙肝标志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要高于荧光定量PCR法,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乙肝标志物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标志模式和HBV-DNA检测乙肝诊治中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50例乙肝患者,运用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患者的乙肝血清标志和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DNA。并对其检测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50例乙肝患者血清经SPRI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得到六种阳性模式。不同的HBV阳性血清学模式的患者,其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模式(即“大三阳”组)的患者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最高,分别为95%和(6.63±1.67),其阳性率和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它组;HBeAg(+)模式的患者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均高于HBeAg(—)模式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血清标志与HBV-DNA的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SPRIA法只能反映乙肝患者感染的不同时期的情况,而FQ-PCR法检测HBV-DNA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乙肝病毒感染复制的程度,对乙肝诊治具有互补作用。故临床上应该联合应用放射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和HBV-DNA。这样对乙肝的诊断及药效观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HBV-DNA 荧光定量PCR 放射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乙肝五项标志检测结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门诊检测乙肝五项指标的人员和就诊人员650例,年龄14~75岁,才用ELISA检测乙肝五项标志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结果共显示为11种不同乙肝血清标志模式,其中全阴性、单独HBsAb阳性、小三阳、小双阳、大三阳为本地区人群HBV感染的主要模式;3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感染率最低的为60岁以上年龄段;被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率不高,有34.92%人群接种了乙肝疫苗,有60.79%产生了保护性抗体。结论本地区乙肝感染模式呈多样性,在不同年龄中分布不均,乙肝疫苗免疫率较低。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血清标志物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乙肝病毒检验的150例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定义为对照组)和化学发光免疫法(定义为研究组),对HBsAg、HBsAb、HBeAb、HBcAb、HBeAg等五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HBsAg、HBsAb、HBeAb、HBcAb、HBeAg等五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检测的灵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五项指标指标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检测方面化学发光免疫法比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更具优势。

  • 标签: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检验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存放时间对乙肝血清标志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94例乙肝血清标志检测标本,将标本分为强阳性组和弱阳性组。用ELISA法检测不同储存时间的标本,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弱阳性组血清标本在第7天开始变化,HBsAg变化最为显著,阳性率为93.1%。至第14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阳性率分别为93.3%、75.0%、86.8%、94.5%和87.0%。强阳性组存放7日内检测结果无变化。结论标本存放时间可影响乙肝血清标志检测结果,乙肝血清标志标本尽量及时检测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标志物 标本 存放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乙肝标志检测在婚前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效果。方法本次将我中心2023年1-12月进行婚前检查的12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乙肝标志检测,进一步分析探讨检查结果。结果 (1)120例受检者,经乙肝标志检测,大三阳占比为2.50%、小三阳占比为3.33%、其他阳性总占比为3.33%。(2)120例受检者,乙肝标志检测阳性一共11例,男性7例(5.83%)、女性4例(3.33%)。结论乙肝标志检测在婚前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显著,有助于及时发现乙肝感染者,为优生优育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基础保障,因此值得推广及使用。

  • 标签: 乙肝标志物检测 婚前检查 检查结果 优生优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