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侯金林 魏来 王贵强 贾继东 段钟平 庄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暨肝病中心,广州 510515,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 102218,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 10003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 肝硬化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 100069,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系 100083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临床治愈是乙肝治疗的理想终点,即患者完成治疗后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伴或不伴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出现,HBV DNA检测不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肝脏组织病变得到改善。然而,基于现有的治疗药物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治愈效果,为此,科学工作者们进行了诸多探索,不论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和聚乙二醇干扰素的治疗策略,还是适时终止抗病毒药物治疗,抑或是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目前都充满着机遇与争议。乙肝临床治愈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我们始终相信,经过不懈努力,帮助慢性乙肝患者获得临床治愈甚至完全治愈的梦想终会实现。

  • 标签: 肝炎,乙型 治疗 临床治愈 功能性治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发现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基础。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普种极大地降低了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基于干扰素和/或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肝脏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从而减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然而,现有治疗手段很难实现到HBsAg转阴的临床治愈目标。近年来,针对HBV生命周期的直接抗病毒药物及针对机体抗病毒应答的免疫调节药物进入研发活跃期。设计良好、执行规范、分析正确、解读恰当的临床试验,是决定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新药能否研发成功的关键。希望肝脏病学、临床药理学及方法学专家通力合作,采用新型临床试验设计、新型终点指标、新型数据管理和质控技术,共同促进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新药研发进程。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抗病毒药 治疗 免疫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2013年发表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相应推荐意见,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3)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4)HBsAg阳性母亲的早产儿或出生时健康状况不佳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合理的免疫预防;(5)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而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阴性,无需服用抗病毒药物;(6)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7)HBsAg阳性母亲,即使母亲HBeAg阳性、乳头损伤或出血、新生儿/婴儿口腔黏膜损伤,均推荐母乳喂养;(8)如母亲产后需要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建议母乳喂养,同时随访新生儿是否产生不良后果;(9)对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7~12月龄时随访乙肝血清学指标,若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都阴性,尽快再次按"0、1、6月"方案接种3针乙肝疫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传染病控制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乙类传染性疾病,慢性乙型肝炎对于患者及周边人群具有较大危害,该疾病由乙肝病毒引起,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了全身性病变。基于疾病不可治愈性特点,在临床诊疗中,应做好疾病的护理管理。这样能缓解肝脏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展开综述分析。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护理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75、40.49,均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37、39.84,均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 标签: 肝炎,乙型 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门诊随访的19例诊断为CHB合并AIH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35~63(47.10±8.76)岁。CHB先于AIH诊断有12例,AIH先于CHB诊断有5例,AIH和CHB同时诊断有2例。明确诊断CHB合并AIH后,予以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根据肝内炎症(炎症分级在G3及以上)及白细胞情况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治疗2周至16周不等(治疗中位时间6周),除1例刚诊断治疗随访中外,其余18例患者治疗前后生物化学指标、免疫球蛋白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HBV DNA均< 20拷贝/ml。结论CHB合并AIH容易漏诊,需要结合临床特点、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水平,尤其重视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综合诊断。对抗-HBc阳性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加强对HBV DNA的监测,必要时需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

  • 标签: 肝炎,自身免疫性 肝炎,乙型,慢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药物的研发领域近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早期临床试验(包括首次人体试验)关注于受试者的选择、研究设计、给药剂量和方式的选择、剂量爬坡、不良事件/反应(耐受性评价)的监测、观察和报告程序,以及受试者继续给药和停止给药的标准。需要引入定量药理学知识来分析药物的体内暴露量与药效、不良反应的关系,以及纳入探索性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RNA、HBV核心相关抗原(HBcrAg)等,来分析新药作用机制和靶点及其抗肝细胞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的药效。而II~III期临床试验则更关注最佳剂量、疗效、安全性指标,验证新药在更大受试者人群范围内所选择剂量的疗效和安全性。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并结合作者早期临床研究的实践经验,简要介绍CHB创新性药物临床试验设计中应关注的临床问题。

  • 标签: 乙型肝炎 药物 临床试验设计
  • 作者: 黄爱龙 袁正宏 南月敏 杨东亮 郭巨涛 李文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00016,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20003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石家庄 05005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武汉 430030,美国费城德雷克赛尔大学医学院生物技术和病毒学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 102206
  • 简介:摘要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DAAs能直接干扰病毒的感染复制过程,减少子代病毒产率,继而影响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两种动态平衡,即肝细胞中病毒复制-循环中病毒衰减之间的平衡,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池补充-cccDNA衰减之间的平衡。现有核苷(酸)类似物足以影响第一种平衡,却难以撼动第二种平衡。因此,靶向HBV感染复制的不同环节,开发新型DAAs十分必要。现从cccDNA池补充-cccDNA衰减这一平衡的两个方面,探讨近期DAAs研发的主要进展。

  • 标签: 肝炎,乙型 共价闭合环状DNA 直接抗病毒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12-2019.12月诊断为乙型肝炎的5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到我院体检的56名身体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IgG、IgA以及IgM水平,同时对比56例患者中好转患者与未好转患者的IgG、IgA以及IgM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IgG、IgA以及IgM水平要高于对照组,同时好转组患者的IgG、IgA以及IgM水平要低于未好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能够作为判断是否患有乙型肝炎的一种依据,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病情状况。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合并酒精肝病的具体研究,探讨其临床疗效。 方法:自 2018 年 8 月至 2019 年 8 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醛固酮 100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醛固酮 98例,醛固酮 95例。通过常规治疗后,观察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出现 ALD、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肝癌、肝脑疾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醛固酮组。治疗后 CHB联合 ALD组肝功能指标明显高于 CHB和 ALD组。结论:与 CHB和 ALD患者相比, CHB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差。

  • 标签: 乙型肝炎 酒精性肝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检验,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在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共 146例,按照患病情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重度患者、轻度患者,并与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 156人进行对比,检查所有参加检验者体内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分析免疫球蛋白含量对乙型肝炎患者的影响。治疗后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统计两组患者体内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 1)重度患者 IgA含量为 2.63±0.27g/L, IgG含量为 16.28g/L, IgM含量为 2.73g/L;轻度患者 IgA含量为 2.08±0.42g/L, IgG含量为 14.03g/L, IgM含量为 2.14g/L;健康人群 IgA含量为 1.64±0.25g/L, IgG含量为 11.2g/L, IgM含量为 1.48g/L,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有效患者体内 IgA含量为 1.86±0.32g/L, IgG含量为 12.48g/L, IgM含量为 1.74g/L;治疗无效患者体内 IgA含量为 2.18±0.54g/L, IgG含量为 14.26g/L, IgG含量为 2.08g/L,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是判定乙型肝炎的重要标准,患病越严重乙型肝炎病情越严重,因此检验患者体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治疗。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免疫球蛋白 临床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 72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时间范围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 36例,观察组实施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 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 降至检测下限率、 e抗原转阴率、转换率以及血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显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 乙型重型肝炎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乙酰半胱氨酸(NAC)注射液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的患者接受静脉注射剂量为8 g / d的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持续45天。在治疗的第0、15、30和45天,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性(PTA)的变化和副作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PTA均显着改善。实验45 天后,实验组血清TBil的降低和PTA的升高均优于对照组,实验45 天后实验组TBil的降低率和PTA的升高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有显着性差异(P

  • 标签: 乙酰半胱氨酸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研究 。 方法:随机选取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 76 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 38 例,观察组 3 8 例, 对所有参研人员实施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测定对比免疫球蛋白 IgM 、 IgA 、 IgG 水平 。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 IgM 、 IgA 、 IgG 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 P< 0.05);治疗后,观察组 IgM 、 IgA 、 IgG 水平低于治疗前( P< 0.05)。 结论:通过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够明确对乙型肝炎进行疾病分型,值得推广。

  • 标签: 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 临床 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