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乳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治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整理2015年-2021年间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中心收治的26例青少年(≤18岁)乳腺肿瘤的相关数据,总结青少年乳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26例青少年女性乳腺肿瘤多为可触及的无痛性肿块,多为单发,肿瘤较大。手术共获得31例组织标本,术后病理证实大多数为乳腺纤维腺瘤61.3%,其次为良性叶状肿瘤22.6%,幼年性纤维腺瘤12.9%及乳腺分泌型癌3.2%。中位随访16月,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青少年乳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疗效。

  • 标签: 青少年 乳腺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痣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经临床及组织病理确诊的10例黏蛋白痣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0例黏蛋白痣均为儿童期发病,平均发病年龄6.5岁。7例皮损位于躯干,其中4例位于背部;2例位于四肢,1例躯干、四肢泛发。皮损在局部排列成线状、带状或簇集状,质地柔软至坚硬不等,颜色呈肤色、淡红色和黄色。组织病理检查:10例均表现为真皮内胶原纤维束排列紊乱,其间可见程度不等的黏蛋白沉积,沉积的位置和程度不一,6例在沉积区见胶原纤维增粗、红染,其余4例表现为胶原稀疏、减少;2例出现基底层灶状液化变性,3例出现真皮内不等量成熟脂肪组织等。结论黏蛋白痣的病理主要表现为真皮内程度不等的黏蛋白沉积于杂乱的胶原束间,可与一些其他疾病类似,容易误诊,临床病理紧密联系可确诊。

  • 标签: 肿瘤,结缔组织 病理过程 皮肤表现 诊断 黏蛋白痣 黏蛋白沉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Reed痣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26例Reed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男15例,女11例,平均发病年龄17.35岁,中位发病年龄13.85岁。发病部位:下肢12例,面部6例,上肢5例,躯干3例。皮疹颜色均呈黑色,7例为斑疹,19例为扁平丘疹,22例皮疹形态类圆形,4例皮疹形态不规则。皮疹直径2 ~ 10 mm,23例直径≤ 5 mm。组织病理:15例为交界痣,11例为混合痣,26例黑素细胞形态均呈梭形,细胞色素明显,4例痣细胞巢与周围表皮融合,22例与周围表皮形成明显的裂隙,均未见明显细胞异型性及有丝分裂象,6例可见Kamino小体。皮损均予手术切除,随访1 ~ 5年无复发。结论Reed痣皮疹形态可不规则,组织病理可出现呈Paget样分布的大小不一梭形细胞,需与黑素瘤鉴别。

  • 标签: 痣,色素 痣,梭形细胞 黑色素瘤 Reed痣 Spitz痣
  • 简介:【摘要】临床病理尸检和法医病理尸检属于目前在尸检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措施,二者之间的方式方法不同,但是临床病理尸检的尸检率比法医病理尸检率低,因此在新时期的环境下为增强临床病理尸检的效率,应全面分析问题的原因,按照实际情况合理采用科学的方式增强临床病理尸检率。

  • 标签: 临床病理尸检 法医病理尸检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87例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其病症浸润程度,分为观察组(301例,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患者)和对照组(86例,浸润性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理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密度相对均匀,异常血管征、空气支气管征检出人数更多,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纯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患者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根据其检查结果,可有效鉴别诊断受检者具体病情,则医师可根据其检查结果,为其制定更能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以提升其整体的诊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角的组织病理临床特征,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经临床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204例皮角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204例患者中,男88例,女116例,年龄(70.47±14.76)岁,病程[M(P25,P75)]为6(6,24)个月。皮角单发201例,多发3例,共207个皮角,位于头面颈部163个(78.74%),躯干18个(8.70%),四肢26个(12.56%)。按皮角基底损害组织病理性质分类,良性皮角154个(74.40%),基底病变包括病毒疣129个,脂溢性角化病15个,内翻性毛囊角化病3个,毛鞘瘤皮角5个,化脓性肉芽肿1个和钙化上皮瘤1个;癌前皮角40个(19.32%),基底病变是光线性角化病;恶性皮角13个(6.28%),基底病变包括鲍恩病5个和鳞状细胞癌8个。癌前及恶性皮角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良性皮角(H=4.05、3.16,均P < 0.01)。恶性皮角基底宽度大于癌前皮角及良性皮角(H=2.74、3.49,P < 0.05、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73,P > 0.05)。癌前及恶性皮角高基比明显低于良性皮角(H=4.06、3.72,均P < 0.01)。癌前皮角和恶性皮角基底红晕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皮角(χ2=29.57、6.23,P < 0.01或0.05)。恶性皮角出血结痂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皮角(χ2=4.89,P < 0.05)。结论大部分皮角基底是良性病变,以病毒疣为主,癌前和恶性皮角约占1/4。男性、高龄、宽基底、低高基比、基底红晕、出血结痂可以作为早期识别恶性皮角基底的线索。

  • 标签: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皮肤肿瘤 皮角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320例Spitz样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20例患者中,男141例,女179例,年龄0 ~ 65(12.5 ± 11.7)岁,病程1个月至30年;其中,Spitz痣307例,不典型Spitz肿瘤(AST)8例,Spitz痣样黑素瘤(SM)5例。皮损多为单发,可见于头面部、躯干和四肢,边界均清楚。307例Spitz痣皮损以黑色(132例,43.0%)和红色(108例,35.1%)为主,多数色素均匀(262例,85.3%)且表面平滑(272例,88.6%)。Spitz痣存在特殊临床亚型,11例(3.6%)发生在斑痣上,11例(3.6%)呈簇发性,6例(2.0%)播散性,7例(2.3%)结节性,1例(0.3%)为瘢痕疙瘩样。Spitz痣特征性病理表现包括表皮内痣细胞呈Paget样扩散(123例,40.1%),真表皮交界处出现Kamino小体(74例,24.1%),痣细胞呈水平带状(177例,57.8%)及楔形分布(118例,38.4%),痣细胞巢周围出现裂隙(177例,57.8%),可见生理性核分裂象(117例,38.1%),核染色质均细腻。根据特殊组织病理表现,Spitz痣又分为色素性上皮样Spitz痣(9例,2.9%)、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13例,4.2%)、血管瘤样Spitz痣(8例,2.6%)、疣状Spitz痣(12例,3.9%)、黏液样Spitz痣(10例,3.3%)、晕痣样Spitz痣(4例,1.3%)等。4例AST皮损为黑色,7例色素均匀,3例皮损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细胞均有轻度至中度的异型性,均可见核分裂象(7例为2 ~ 6个/mm2),5例核染色质粗糙。3例SM皮损呈红色,4例色素不均匀,3例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黑素细胞呈Paget样扩散(3例),瘤细胞呈无极性浸润性生长且均未见成熟现象,均有明显异型性,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3例,> 6个/mm2),核染色质均粗糙且核膜明显着色。结论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Spitz痣的临床病理亚型繁多,AST同时具有Spitz痣和黑素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

  • 标签: 痣,上皮样和梭形细胞 Spitz样肿瘤 Spitz痣 不典型Spitz肿瘤 Spitz痣样黑素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87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诊断分为良性组(368例)、癌前病变及恶变组(1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影像特点,并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及恶变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不同良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影像特点。结果(1)癌前病变及恶变组有19例(4.9%,19/387),其中子宫内膜息肉恶变4例(1.0%,4/387);良性组有368例(95.1%,368/387),其中萎缩性子宫内膜息肉229例(59.2%,229/387)、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91例(23.5%,91/387)、腺肌瘤样息肉48例(12.4%,48/38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OR=3.080,95%CI为1.147~8.273,P=0.026)和绝经前月经不规律(OR=7.574,95%CI为2.510~22.852,P<0.01)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及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3)良性组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中绝经后出血患者所占比例(68.1%,62/91)和出血次数≥2次者所占比例(31.9%,29/91)均高于另外两类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超声检查条状血流信号所占比例(27.5%,25/91)及点状血流信号所占比例(15.4%,14/91)均高于另外两类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多数为良性病变,恶变率低。肥胖、绝经前月经不规律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及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增生性子宫内膜息肉多表现为绝经后出血且超声检查多见条状或点状血流信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病理。方法:选择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48例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研究患者病理情况。结果:在48例患者中,其中腹痛、腹部不适患者20例、所占比为41.67%;贫血患者41例、所占比为85.42%;腹部肿块患者18例、所占比为37.50%;黄疸8例、所占比为16.67%。通过分析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布情况,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一般以腺癌最为常见,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腺癌一般分布在人体十二指肠区域、恶性淋巴瘤则分布在回肠区域。结论:腺癌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中十分常见,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等等。

  • 标签: 原发性小肠肿瘤 临床应用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网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3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1例)4例睾丸网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睾丸网腺癌患者,年龄26~64岁,2例最大径分别为3.0 cm和4.5 cm,大体检查肿瘤位于睾丸门部,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镜下观察4例睾丸网腺癌具有多样的组织结构,包括梁索状(4/4),腺管状、巢状、肉瘤样(3/4),实性(2/4)以及乳头状、筛状、裂隙样(1/4)。腺癌细胞主要表现为3种形态:立方-柱状(4/4)、多边形(4/4)及梭形(2/4)。胞质透明及嗜酸性,胞核具有中-重度异型性及多形性,核分裂象多少不等。4例均可见到睾丸网上皮由良性-异型增生-癌转变过程。1例可见嗜酸性玻璃样小球。免疫组织化学示广谱细胞角蛋白(4/4)、上皮细胞膜抗原(4/4)、Ber-EP4(3/3)、碳酸酐酶Ⅸ(2/2)弥漫强阳性,细胞角蛋白7(4/4)、波形蛋白(4/4)、CD10(4/4)、PAX8(3/3)、PAX2(3/3)局灶阳性,Ki-67阳性指数>50%(4/4)。该病预后差,3例随访患者中2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睾丸网腺癌少见,组织学结构多样,镜下观察到睾丸网上皮由良性-异型增生-癌转变过程是重要的诊断线索,而详细的临床病史、肿瘤的生长部位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睾丸网 睾丸肿瘤 诊断,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胸腔积液(胸水)的病理类型、组织来源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启东市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经液基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型细胞后制成细胞块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恶性胸水的细胞块105例,分析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临床特点。结果胸水恶性细胞经免疫组化证实为肺腺癌来源的共94例,占89.52%,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癌胚抗原(CEA)阳性;肺小细胞癌来源1例,占0.95%,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CD56)、突触素(Syn)阳性;肺鳞状细胞癌来源2例,占1.90%,细胞角蛋白5/6(CK5/6)、P40阳性;卵巢来源腺癌1例,占0.95%,癌抗原125(CA125)阳性;乳腺来源腺癌4例,占3.81%,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囊泡病液蛋白15(GCDFP-15)阳性;胃肠道来源腺癌2例,占1.90%,肠特异性转录因子2(CDX-2)阳性;胰腺来源腺癌1例,占0.95%,癌抗原19-9(CA199)阳性。结论肺腺癌是引起恶性胸水的最常见原因,TTF-1、NapsinA、CEA对于肺腺癌来源的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3种标志物联合应用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应与其他类型肺癌及其他部位来源的肿瘤鉴别。

  • 标签: 胸腔积液,恶性 肺肿瘤 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组织细胞学制备技术 肿瘤标记,生物学 诊断,鉴别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疗纠纷死亡法医尸检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至2020年我市医学鉴定中心受理的医疗纠纷死亡案件210例,将案件中的死亡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的210例死亡患者中,曾被县市级医院收治、内科、男性、年龄在18-44岁的人数占比,均高于其他患者。而经尸检可以发现,查明死因者、死因不明者和未发现明确死因者分别为201例、6例和3例,病理死亡者和非病理死亡者分别为180例和30例。从尸检结果可以发现,误诊、漏诊、错诊和延误治疗等医疗差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大原因,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根源。结论:通过法医尸检能够为医疗纠纷的责任鉴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而院方应加强对尸检的认识与重视,同时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使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概率逐渐降低。

  • 标签: 医疗纠纷 法医尸检 临床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2例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2例乳腺淋巴瘤患者,综合对比分析他们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2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11例为继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11例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两组患者在发生部位、病理类型、预后

  • 标签: []乳腺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检查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选择甲状腺结节的患者100例, 均对患者实行细针穿刺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结果:患者的良性结节最多,占47.00%,其次为恶性结节,占14.00%。有53.00%为实性结节,有33.00%为囊实性结节,有14.00%为囊性结节。多发结节达到67.00%,单发结节达到33.33%。有22.00%的小于1厘米的结节直径,有27.00%的1厘米到2厘米的结节直径,有26.00%的为2厘米到3厘米的结节直径,有23.00%的为3厘米到4厘米的结节直径。结论:在甲状腺结节患者中使用细针穿刺检查,可以检查出结节大小,类型,数量等情况。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细针穿刺检查 临床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科肺活检病理诊断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a,HP)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提高对HP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20年6月近20年外科肺活检病理诊断HP病例4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CD3、CD4、CD8、CD20等表达情况。结果47例HP病例,年龄15~68岁,男女比例22∶25,症状主要为气短和咳嗽,32例有过敏原接触史。大部分患者出现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85.3%(29/34)患者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31.3%(10/32)患者CD4+/CD8+ T淋巴细胞≤0.8。镜下表现上,59.6%(28/47)的病例出现小灶性肉芽肿/间质内多核巨细胞,40.4%(19/47)仅见间质内多核巨细胞。93.6%(44/47)的病例可见细支气管上皮化生,70.2%(33/47)的病例可见局部富细胞性炎性病变。44例(93.6%)伴纤维化,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样纤维化(47.7%,21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样纤维化(29.5%,13例)、单纯细支气管中心性纤维化(6.8%,3例)和混合性纤维化(15.9%,7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55.8%(24/43)的病例组织中CD4+ T淋巴细胞占比<CD8+ T淋巴细胞占比,14.0%(6/43)的病例两者占比大致相等。32例患者有随访资料,均存活,7例病情好转,12例病情平稳,13例加重。结论外科肺活检病理诊断HP的病例主要为慢性HP病例,临床特点以病程较长、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伴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为主,近1/3患者无明确过敏原接触史。镜下纤维化程度较重,纤维化类型多样,以UIP样和/或NSIP样纤维化为主,免疫组织化学半数以上病例肺组织中CD4+/CD8+ T淋巴细胞<1。部分慢性HP患者治疗后纤维化仍持续加重。

  • 标签: 肺泡炎,外源性变应性 肺外科手术 诊断, 鉴别 抗原, CD4 抗原, CD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疾病诊断依据,并结合全部的疾病信息,对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曾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选取时间为2015年8月-2019年8月,共31例,对所有患者的疾病诊疗资料进行整理,包括蛋白表达指标、病理特点分析等内容。另外,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情况展开追踪,统计患者复发、死亡人数。结果:在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结果的分析中,CD117阳性表达和CD34阳性表对应人数分别为27例、22例,对应比值分别为87.10%、70.97%,在患者随访调查中,共19位患者取得联系,病情复发或死亡患者共7例,对这些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结果进行整理,5例存在NSE阳性表达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此外,在蛋白表达的比较中,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与良性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蛋白表达情况上来看,CDll7与CD34标记物的特异性较强,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内容。另外,当患者确诊为恶性,需采取根治性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明确的肺转移性肿瘤22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病理形态学特点,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鉴别诊断。结果患者中男性84例,女性142例,年龄范围13~77岁,肺多发性结节者122例,单发性结节者104例。常见肺转移性肿瘤按照来源部位依次为结直肠59例,滋养细胞肿瘤44例,肾31例,乳腺20例,宫颈14例,尿路上皮8例。原发肿瘤距离转移时间、是否行手术治疗等因疾病而异。肺转移性肿瘤与原发肿瘤病理形态学有一定的重叠,阅片时应仔细寻找相对特异性的形态学特点及肿瘤周边有无原位癌区域等以资鉴别;肺转移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阴性,与原发性肿瘤鉴别均需依据相对特异抗体:结直肠癌细胞角蛋白(CK)20、CDX2阳性,CK7阴性;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肾透明细胞癌CD10、波形蛋白阳性,CK7阴性;乳腺癌GATA3、雌激素受体阳性;宫颈癌p16阳性;尿路上皮癌CK20、p63、GATA3阳性。结论肺转移性肿瘤与原发性肿瘤在临床病理特征上有重叠,确诊需要紧密结合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综合分析判断。

  • 标签: 肺肿瘤 肿瘤转移 诊断,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ubin-Johnson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8—201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Dubin-Johnson综合征病例18例,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8例Dubin-Johnson综合征中男性15例,女性3例,男女比为5∶1,发病年龄17~73岁,中位发病年龄24岁,临床常见表现为黄疸、纳差、肝功能异常。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内深棕色颗粒沉积,以中央静脉周围为重。结论Dubin-Johnson综合征主要好发于年轻人,肝脏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内深棕色颗粒沉积是其特征性病理改变。Dubin-Johnson综合征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基因检测。

  • 标签: 黄疸,慢性特发性 病理学 高胆红素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要点以及预后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诊断的10例MCC患者的临床病理检查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对10例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20、S-100蛋白、Ki-67、CD56、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等多种标志物染色。结果镜下见经典型癌细胞主要位于真皮,呈梁状、巢团状、缎带样或彩带样结构。细胞多角形,大小一致,缺乏胞质。核大、圆形、类圆形,细胞核膜清晰,染色质细而散布,核仁缺如,核分裂象约10个/50 HPF。其中1例合并肉瘤及原位鳞状细胞癌,1例合并原位鳞状细胞癌,1例具有独特的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癌细胞均表达CKpan、突触素和CD56,有7例CK20呈核周逗点状阳性,6例不同程度表达CgA,2例p63弱阳性,Ki-67热点区核阳性指数为60%。结论MCC的组织形态比较复杂,正确诊断需要充分取材、紧密结合临床病史及合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治疗需要规范手术、术后放疗和化疗形式的多模式,未来免疫治疗将可能替代传统治疗。

  • 标签: 癌,Merkel细胞 病理学,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