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骆晓会先生的《近代中苏关系述论》(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述论》),是一部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有近20年资料积累和研究基础的心血之作,它的出版必将深化和拓展中苏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

  • 标签: 骆晓会 《近代中苏关系史述论》 外交关系 忧患意识
  • 简介:1958年中国进行的金门炮战是一次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但中方并未向其盟友苏联方面提前正式通报此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不信任感不断增强所致.金门炮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双方所存在的分歧,加剧了互不信任的态势,对中苏关系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金门炮战 中苏关系 不信任感
  • 简介:国际环境是制约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基本特征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妥善处理意识形态在国家利益中的位置是国家对外关系发展的关键,建立平等互利的原则和机制是维持国家关系正常发展的保障,领导人的意志和判断直接影响国家外交关系的进展程度。

  • 标签: 中国 苏联 关系 经验教训
  • 简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国际和平环境不行。因此,必须调整同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有些事情,如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两国恢复邦交等,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就已经做了,中英香港问题也已经开始同英国进行接触。当时,真正剩下的重大国际问题就是中苏关系问题。

  • 标签: 邓小平 中苏关系 戈尔巴乔夫 柬埔寨问题 两国关系 苏联
  • 简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政府奉行亲帝反苏政策,中苏关系处于严重对立状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双方关系得到改善。本文就“九·一八”事变后三个具体时期:1931年9.18至1935年、1935年华北事变至1936年西安事变前、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探讨中苏关系得以改善的原因。

  • 标签: '九·一八'事变 中国 苏联 原因分析 外交关系 国家利益
  • 简介:肯定领导者个人因素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历史进程(包括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的历史进程)中,可起关键作用或决定作用,这并不违背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特别是当时中苏两国的政治体制均处在高度集权的背景下,个人意志和决策也很容易强加到党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之上.导致和决定中苏关系恶化的领袖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在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国际国内利益上的冲突和背离以及两人政治品质和性格上的相同与相异.

  • 标签: 中苏关系 恶化原因 毛泽东 赫鲁晓夫
  • 简介:由E·M·安德鲁斯撰写的《澳中关系》一书,于1985年由墨尔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计八章,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系统地研究澳中关系的专著,此书的中译本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量利用了英国、澳大利亚的档案材料及其他文献,从而使得该书具有资料翔实、论证有力的特点.作者系专

  • 标签: 安德鲁斯 墨尔本大学 研究成果 民间交往 外交史 经济技术合作
  • 简介:中苏关系通过去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而实现了正常化,这是中苏之间一个不愉快历史时期的终结。苏联领导人说:'我们有权把苏中最高级会晤看成是一个重要的界限。一个很长的相互疏远的时期已经过去。我们将共同缔造我们的未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则用八个字概括:'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今年四月,李鹏总理访问苏联,这意味着中苏关系在正常化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中苏关系发展不仅使两国人民感到高兴,而且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标签: 中苏关系 和平与发展 两国关系 苏联领导人 国际关系 勃列日涅夫
  • 简介:毛泽东认为美国控制中间地带不仅是为了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到同苏联和中国打仗不可能取胜,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总路线的看法同苏联的根本分歧之一

  • 标签: 危机中苏关系 台湾海峡危机
  • 简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都为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元代以后,数十个民族一直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里.少数民族间,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民族间的关系可以说渊源流长、影响深远,蒙古族和藏族两个民族的关系就是这样.

  • 标签: 《蒙藏关系史大系·政治卷》 书评 民族关系 学术性 蒙古族 藏族
  • 简介:苏联虽然在危机期间表面上支持中国,赫鲁晓夫在危机期间几次表示对中国提供军事上的支持,苏联还要表示对中国的支持

  • 标签: 危机中苏关系 台湾海峡危机
  • 简介:<正>由十院校倡议召开,广西民族学院历史系、民族研究所筹办的这次“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学术讨论会”,确定以南方民族关系为讨论重点,是有道理的。确定这样一个讨论重点,不仅是为了使这次民族关系学术讨论会,与1981年和1984年分别在北京香山和广州华南师大召开的两次民族关系学术讨论会在内容上有所区别,更重要的是想

  • 标签: 民族关系史研究 各民族 少数民族 中国民族关系 学术讨论会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 简介:<正>清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迅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时期。阐明这一阶段的民族关系,对促进中国民族和清史的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最近读到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杨学琛教授所著《清代民族关系》,获益匪浅,现对这第一部论述清代民族关系的学术专著,从三个方面予以评介。首先,全局明朗,主流突出。自顺治元年(1644)入关到宣统三年(1911)幼帝退位需清朝历经十帝共268年,若再加上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至清崇德八年(1643),又,往前延伸六十一年,即明朝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之时。在这前后三百来年里,各族之间,边疆少数民族与清朝中央政府以及他们与满族、汉族之间,真是恩恩怨怨,时战时和,喜怒

  • 标签: 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史 清代 中国民族史 努尔哈赤 重大变化
  • 简介:中苏关系上,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是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国家利益为主的过渡,内容非常复杂,但反映在史书上也最为薄弱。本文重点评述的是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中一系列事件的起因、互动关系以及影响。

  • 标签: 20世纪60年代 中苏关系 中国 苏联 军事冲突 外交政策
  • 简介: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人手,开始着手与苏共进行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结束。1962年新疆中国边民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中苏在加勒比海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的外交较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共中央对中苏关系性质的认识,影响了两党继续务实地寻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毛泽东把中共党内反省三年来政策失误时显露的否:毫“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倾向,当作是对赫鲁晓夫关于中共国内政策批评的呼应,进而:重新检讨与苏关系问题,警惕国内外修正主义分子勾结起来进行颠覆活动。与此同时,国际左派队伍的形成使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共作为共运领导中心的条件已具备、时机也已成熟。中共做出了中苏两党矛盾已成为敌我性质、赫鲁晓夫已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判断。毛泽东最终调整对苏方针的基调,改以妥协、让步、缓和关系为主为以主动进攻、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主。中共开始与苏共进行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大论战。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成为定局。

  • 标签: 苏共二十二大 对苏方针调整 左派队伍形成 中苏大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