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强调宗法伦理,属于宗法文化。因此在宗法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只能是宗法秩序。这与西方的宪政文化与宪法秩序具有质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西方宪法在近代传入我国后被重构,从而致使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走向失败。由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秩序仍然是宗法秩序,而非宪法秩序,因此近代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必将缺乏自由精神,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既然传统的宗法文化阻滞了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并导致其走向失败,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宪政建设中,必须摒弃宗法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并培育宪法得以生成的文化基础,即宪政文化。

  • 标签: 宪法文化 宗法秩序 近代中国 宪法 宪政
  • 简介:19世纪末,中国知识人在探求中国富强之道的过程中,注意到宪法和立宪政治对国家实现富强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宪法-富强”观延绵一个多世纪.中国史上的“宪法-富强”观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富强为体,宪政为用”,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在晚清,部分清廷官员和知识人相信“宪法-富强”观,但很多人是借此论证实行立宪政治的必要性,说服清廷实行立宪政治;宪法-富强”观在民国沉寂的原因是宪政已有孙中山设定的发展路径,再无须论证宪政之性质、作用与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宪法-富强”观重现,是为了凝聚全国人民,给革命政权提供合法性.

  • 标签: “宪法-富强”观 宪法 富强 中国立宪
  • 简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文明国家,中国宪法非凡强调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

  • 标签:
  • 简介:立宪技术的完善是我国现行宪法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立宪技术的完善又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我国宪法的频繁修改固然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立宪技术的不完善。这种不完善集中表现在立宪目标、立宪导向、立宪语言,以及立宪附带技术等方面。从我国实际情况而言.立宪技术的完善应当着眼于明确立宪目标和任务,协调政治任务与宪政目标之间的关系;对于涉及宪法根本性的问题应作具体规定,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完善立宪附带技术,建立司法审查机制以及正确处理好政策与立宪的关系,实现政策指导与制度完善的有机结合等方面,并通过立宪技术的完善,使我国宪法不断完善。

  • 标签: 立宪 完善 现行宪法 司法审查机制 中国 宪政
  • 简介:国立会议是布尔什维克政权在不能得到立宪会议支持的条件下解散的。布尔什维克的做法源于它的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在战争条件下群众利益需要超越了宪政需要的结果。布尔什维克重视立宪形式,但更重视人民的实际创造。与其说布尔什维克出于政党的利益拒绝了宪政,不如说升华了传统俄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融合了传统集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成分。

  • 标签: 立宪会议 布尔什维克 解散 动机 集体主义 自由主义
  • 简介: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公布后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批评。作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唯一成果的“期成宪草”,则是对“五五宪草”所作的一次大手术,是国民参政会宪政期成会同人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借鉴西方分权政体的某些制衡因素的杰作,标志着在那个特定时代中国主义思潮的艰难演进。

  • 标签: 中国 立宪主义思潮 "五五宪草" "期成宪草" 分权制衡 宪法
  • 简介:立法者应当淡化“数量”意识,强化“质量”意识,树立质量和效益至上的观念;强化以民为本的立法理念,广泛吸纳民意;强化立法的“程序正义”理念和“人权保障”意识,以制定体现正义、公平和善的“良法”为神圣使命。

  • 标签: 中国 立法观念 以民为本 程序正义 人权思想
  • 简介:立宪主义从西方到中国经历了从“人权、民主宪法”到“富强宪法”的转变,在这场立宪的跨语际之旅中,近代场域是“富强立宪”的历史具象。“救亡压倒启蒙”的中国式民族主义是“富强立宪”的历史动因,而追求“群体自由”的进化论则是“富强立宪”的逻辑基础,历史性与逻辑性的自洽是富强立宪的生成原因,富强理念主导了近代中国立宪逻辑。

  • 标签: 富强 富强宪法 富强立宪 近代中国 跨语际实践
  • 简介:在世界法制史上,法律移植和法律融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各国法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宪法》输入中国,并对中国发生影响的过程,就是中国移植《美国宪法》及其制度,并以之为蓝本改造本土法,使两者并存融合的过程。探究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我国近代法制,以及在转型时期如何吸收外国法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值得借鉴之处。

  • 标签: 美国宪法 清末民初 中国立宪 影响 法律移植
  • 简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只能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政治工具。美国的政治制度亦是如此。一七八八年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集中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美国立背景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美国政治制度的实质。纵观十八世纪的世界,君主专制政体是主要的政治模式。在亚洲有中国的清王朝,在横跨欧亚大陆的俄国则是维护农奴制的沙皇。美国制宪时,欧洲大陆

  • 标签: 美国政治制度 政治模式 横跨欧亚 政治工具 八年 七八
  • 简介: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坚决反对立宪政治的封建顽固势力,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继续封建专制统治,以慈禧太后和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先后扯起立宪的大旗,中国政治似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人们渴望立宪能把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中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然而,立宪不过是封建顽固势力欺骗人民维护皇权复辟帝制的工具。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国政治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制定几布宪法,而是人民政治自由的实现。

  • 标签: 封建 立宪 政治自由 政治 现代化
  • 简介: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立法难免对性道德问题进行回应。在理解道德立法方面,我们可以从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有关论述中得到启发。在论证道德立法的正当性问题上,结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性道德领域内的判例,我们将道德纳入立法的表现形式归纳为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和社会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道德回归和社会价值观重建的时期,立法无法避免要对性道德问题进行回应。我们一方面应当谨慎对待立法的道德化,防止立法对私人道德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需要发扬民族传统道德,发挥公共道德对社会价值整合的力量。

  • 标签: 道德立法 同性恋 伤害原则 崩溃论 自由主义
  • 简介:自上世纪70年代末重建法制以来。中国任何一个时期的立法事件、故事,都没有像过去五年那样丰姿多彩。立法参与广泛性。立法博弈的复合性。立法难关艰巨性……昭示着中国法民主化的长足进步。

  • 标签: 立法观 中国 立法民主化 70年代 立法参与 复合性
  • 简介:吴邦国作2010年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表示,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今年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一年。为此,今年要在提高立法质量的前提下,一手抓法律制定,一手抓法律清理,努力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迈出决定性步伐。

  • 标签: 法律清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立法 法典化 人大常委会工作 2010年
  • 简介:本文针对菲律宾将中菲南海争端提上国际仲裁以及中国不接受仲裁一案的争议焦点,分析了中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驳斥菲方诉求的理由。认为,菲律宾就南海争端对中国提起的国际仲裁,不符合根据《公约》附件七提起强制性仲裁的必要条件。中国有权依据《公约》第281条、第298条之规定驳斥菲国起诉。

  • 标签: 南海争端 强制性仲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中国立场
  • 简介:  1979年制定、1997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十六、十七和二十条分别规定了我国涉外刑事诉讼所具有的法律原则,规定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制定法律和行政法规时,行政主体做出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要求

  • 标签: 中国立法 中的法律 法律移植
  • 简介:<正>中国开始实行和外国人广泛合作的现行政策仅仅10年,1979年中期,中国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是许多中国有关外国商业界利益的法律的第一部,之后,全国和地方的权力机构又制定了无数的有关促进贸易和投资的实体性法律。

  • 标签: 中国立法 外国人 法律效力 立法机构 中国法律 外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