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东汉佛典所载音乐材料,显示了古代印度宫廷乐舞、仪仗音乐与佛法音声的某些特征,体现了原始佛教对佛法音声与俗世乐舞的基本态度,表明原始佛教音乐与世俗乐舞仍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佛教音乐与中土音乐相互融合的迹象,拉开了佛教音乐与中国古典音乐在碰撞中相互融合的序幕。

  • 标签: 东汉佛典 佛教音乐 俗世乐舞
  • 简介:<正>吐蕃时期是藏民族形成的历史时期,也是藏族文化逐渐定型的重要历史阶段。众所周知,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的传入、传播和发展中,翻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打算对翻译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的历史作用,和它在藏族文化形成中应有的历史地位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进对这方面的研究。吐蕃时期的翻经翻译中心主要有两处,即吐蕃本部地区和敦煌,本文主要国绕吐蕃本部展开。译经起源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正式大规模传入吐蕃社会的,但也并不排除藏文文献中记载的佛教在拉托托日聂赞时代就已渗入吐蕃的可能性。佛教之所以在这个

  • 标签: 吐蕃时期 佛经翻译 佛教文化 藏族文化 佛典翻译 松赞干布
  • 简介:阅读佛典文献,主要障碍是词语.其中,不少词语是与佛教观念有关的.在佛典翻译过程中,这些表示佛教观念的词有的是借用汉语中原有的词,或增加新的义位,或增加新的义素.由于佛教已成为汉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许多基本教义已融入普通人的意识形当中,被彻底认同,因而一般情况下人们难以觉知个别词语的特殊意义.下面诠释二例,以示一斑.一、软语:清净妙好的话

  • 标签: 《大方便佛报恩经》 佛教观念 札记 典语 软语 佛典翻译
  • 简介: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出家前曾留学日本六年,三十九岁出家至六十三岁示寂,最后十四年基本住锡福建闽南。在闽期间,弘一大师在佛典方面与日本交流之频繁,为近代高僧所罕见。现择其要点评述如下。

  • 标签: 弘一大师 日本 佛典 文化交流
  • 简介:汉文佛典异文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极具语言研究价值,文章主要以西晋译师竺法护的译经为对象,比勘整理其异文条目,从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正讹字等五个方面归纳分析其异文所涉字际关系,发掘汉文佛典异文材料的文字学价值。

  • 标签: 汉文佛典 异文 字际关系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汉译佛典在语词、观念、情节与文体等方面对六朝小说的影响,并对佛道二教从论争走向融合的趋势体现于小说中的情形作了简要描述,旨在为佛教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比较研究提供若干事实依据。

  • 标签: 佛典文学 道教小说 情节结构 译经文体 叙述艺术
  • 简介:公元前后,佛教逐渐传入中国。与此同时,纸张也逐渐替代竹木,成为中国书籍的主要载体。从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至唐末宋初,佛教文化的兴盛,风起云涌的译经工程,使汉文佛典在装帧形制、纸张工艺、插图等方面开一代之先河,与印刷术一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纸本书籍的演变和发展。

  • 标签: 装帧艺术 汉文佛典 古代 佛教文化 唐末宋初 公元前
  • 简介:“女人五碍说”散见在许多经典,如小乘的《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问八政品》、《中阿含经·瞿昙经》,甚至大乘佛教的《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女人五碍说”的理由,《超日明三昧经》里上度比丘对慧施等五百女人进行了较详细解说。“女人五碍说”长期以来被视为诟病,佛教歧视女性最有力的证据。本文试着从印度社会男女文化背景、僧团制度与修行角度来探讨何谓“女人五碍说”的“实说”与“权说”。

  • 标签: 女人五碍 男女平等 女人出家
  • 简介:"敢"在东汉至隋的汉文佛典中有范围副词用法,主要集中出现在西晋、十六国以前的北方系译经中,可能带有当时北方方言的痕迹."敢"的副词用法是由其"胆敢/敢于"义的助动词用法在一定句式结构中受句式语义、语境及组合关系的影响逐渐演变而来.

  • 标签: 汉文佛典 副词 源头 范围
  • 简介:《集韵》是我国宋代继《广韵》之后又一部十分重要的大型韵书,其中存有不少疑难字。这些字的形体、读音或意义来源不明。文章认为,可以利用汉文佛典弄清楚其中的一部分,将《集韵》中处于沉睡状态的部分疑难字激活,使其由“死字”变为“活字”,从而大大提高它们存在的价值。

  • 标签: 汉文佛典 《集韵》 疑难字
  • 简介:关於佛教历史上所谓的譬喻师,过去已经有过一些讨论,但不是很多。在汉文的学术着作中,我见到最重要的,是印顺法师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其中第八章以及第十一章,都与譬喻师有关。题目是《说一切有部的譬喻师》。其次是吕激先生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书中的第三讲第二节,也有一些讨论②。相对而言,印顺法师的讨论比较深入,吕激先生的讨论则比较简略。

  • 标签: 譬喻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佛典 佛教历史 第八章 法师
  • 简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艺术最具民族魄力的时期。鲁迅先生曾说:“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古朴、深厚、雄浑是汉代艺术的典型风格。雅安的东汉石刻就是汉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 标签: 石刻 东汉 雅安 文化艺术 中国历史 汉代
  • 简介:摘要东汉太学遗址位于今洛河南岸,伊滨区佃庄乡太学村的西北,自东汉至北魏历经500多年,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学经典的最高学府,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苏东坡赞曰“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东汉太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堪称奇葩。

  • 标签: 太学创设 太学遗址 太学教育
  • 简介:刘秀初娶新野阴氏为妻,为了稳定河北局势,却立真定郭氏为后。统一战争结束后,他又废郭氏而改立阴氏为后,造成阴、郭两家的对立。明帝即位前后,河北、山东豪族势力一再利用郭氏及其诸子策划推翻明帝的阴谋。刘秀和明帝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打击。章帝为弥缝阴、郭两家的矛盾,纳郭氏集团成员窦氏之女为后。和帝以降,窦、邓、阎、梁等外戚家族先后专权,形成百年外戚政治格局,而阴、郭两家的影响和纠葛仍然贯穿其中。外戚政治是东汉豪族政治的一种形式,在豪族社会环境中,有一定必然性。它深深影响了东汉历史,也是后世士族政治的前身。

  • 标签: 刘秀 《后汉书》 洛阳诏狱 东汉王朝 二千石 汝南
  • 简介:东汉“市”考略王凯旋“市”,是集中反映商品交换和商业经济面貌的场所。故此,各代政府在正史文献中都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载入。同时,市也集中反映了政治经济领域所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本文拟对东汉“市”的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求有助于认识理解东汉商业...

  • 标签: 东观汉记 后汉书 “市” 商业经济 《御览》 《太平御览》
  • 简介:博土钱前谱无载,约十年前发现于河南鹤壁,和一堆东汉五铢同出.径24.8毫米,重2.4克(如拓).钱文传形,为典型汉代风格,形制无可疑处,但钱文含义不明.或释为"博士",则和太常半两有些瓜葛.太常半两也是孤品,清中后期发现,今不知去向.太常是汉魏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仪,下设主簿、博士等职.若按此说,此钱或属太常博士私人佩系之物.若从钱文字形分析,释为"博土"更确切些.笔者曾见一本印集上有"博土丞印"封泥一方.博土似可释成博土为范之意.历代职官不见博土丞一职,估计是少府属下专司制陶范的官署.

  • 标签: 东汉博土钱 钱文字形 古钱币 考古工作
  • 简介:2007年6月始,许昌市文物工作队对南水北调总干渠禹州新峰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127号墓中出土极具价值的"阳翟"文字瓦当。127号墓为斜坡墓道砖室墓,虽被盗扰破坏,仍清理出40余件(组)遗物,综合墓葬形制判断,其时代为东汉

  • 标签: 文字瓦当 阳翟 东汉 2007年 南水北调 墓葬形制
  • 简介:东汉时期,吊祭是丧葬活动中的重要仪式。在皇帝、贵族、官员的丧礼以及平民的丧葬活动中,吊祭是表达对死者哀思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由于社会等级差别,吊祭的方式并不相同。在国家丧礼中,吊祭的不同方式体现丧礼规格的差异。在私人丧葬活动中,吊祭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成为吊祭者与丧主联系的一种方式。

  • 标签: 东汉 丧葬 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