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6例14岁以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将其按照患儿年龄分别纳入0-2岁(n=58)和≥2岁(n=18)。肠套叠患儿均通过腹部超声检查、空气灌肠或剖腹探查术确诊。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患儿的临床症状、体格及辅助检查结果、空气灌肠复位、手术治疗、复发情况及病理性起始点有无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省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两患儿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患儿的超声检查阳性率、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手术治疗率、肠坏死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岁患儿临床表现有典型肠套叠症状者(同时具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和果酱样大便)占62.1%(36/58),≥2岁则为5.6%(1/18),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岁患儿合并呕吐、血便发生率分别为75.9%(44/58)和0(0/58),≥2岁则分别为22.2%(4/18)和5.6%(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仅一例6岁患儿证实为回肠幼年性息肉导致的继发性肠套叠(存在PLP)。结论本组临床病历资料显示,虽然多数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发病年龄〈2岁,但≥2岁患儿仍然存在该病可能,而且≥2岁患儿的肠套叠多数仍为原发性肠套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症状典型者罕见,空气灌肠复位对其仍安全有效。

  • 标签: 肠套叠 灌肠 空气灌肠复位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段平衡功能的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方法将109例受试者按年龄划分为青少年、中青年和老年。使用Swaystar检查装置记录7项平衡试验中躯体前后、左右晃动的角位移和晃动总面积。结果(1)当视觉、本体觉或前庭觉传入信息受到干扰时,老年平衡功能明显较差;单左腿站立时,老年躯体晃动幅度明显大于另外两(P〈0.05),然而单右腿站立时,三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青少年阶段的姿势调节主要依赖于视觉。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本体觉和前庭觉减退会导致平衡功能的降低;而在青少年时期视觉在姿势调节过程中占主要地位。

  • 标签: 正常人 平衡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肌肉减少症(肌少症)患者临床及肌肉指标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了404例门诊长期随诊、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老年分类标准,将人群分为年轻老年、老老年及长寿老年;并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共识2019年诊断标准,将各年龄段老年人群又分为肌少症和非肌少症。记录一般临床数据资料,并测定上臂围、小腿围、外周骨骼肌指数、握力、日常步速、简易体能状况量表及3 m起立步行实验(3mTUG)等数据,同时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仪进行人体成分测量。结果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年龄为(85.24±8.23)岁,其中年轻老年90例(22.28%),老老年165例(40.84%),长寿老年149例(36.88%)。共筛选出肌少症患者123例(30.45%),各组间患病率分别为年轻老年25例(27.78%)、老老年47例(28.48%)、长寿老年51例(34.23%)。相较于非肌少症,各年龄的肌少症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显著下降,年轻老年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下降,老老年和长寿老年肌少症患者的腰围和体质指数下降,老老年肌少症患者体脂百分比升高。在肌少症人群中,相较于年轻老年,长寿老年肌少症患者中男性比例更高。多组间比较结果提示,相较于年轻老年,老老年及长寿老年的谷丙转氨酶及前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清肌酐升高,外周骨骼肌指数无显著变化,但握力[(27.7±5.9)kg比(23.2±6.9)kg比(21.4±5.8)kg,F=5.81,P=0.004]、步速[(0.8±0.2)m/s比(0.7±0.2)m/s比(0.5±0.2)m/s,F=11.88,P=0.000]、小腿围[(33.4±3.3)cm比(15.9±8.4)cm比(31.5±3.1)cm比(30.9±3.3)cm,F=3.58,P=0.031]均显著下降,3 m起立步行实验[(10.0±2.1)s比(15.9±8.4)s比(20.8±12.8)s,F=6.98,P=0.001]时间增加。偏相关分析提示年龄与握力(r=-0.374,P=0.001)、日常步速(r=-0.441,P=0.000)、小腿围(r=-0.223,P=0.017)呈负相关,而与3mTUG时间与年龄间呈正相关(r=0.319,P=0.009)。结论相较于年轻老年肌少症患者,高龄肌少症患者肌肉功能、肌肉力量和下肢肌肉质量出现了明显下降。伴随年龄的增长,我们需更加关注肌肉功能、肌肉力量及局部肌肉质量的变化对不良事件的影响。

  • 标签: 肌肉减少症 肌肉功能 肌肉力量 节段肌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心力衰竭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降低PICC并发症提供对策。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心内科行PICC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36例纳入研究,将其分为老年(≥60岁,79例)和非老年(<60岁,57例),比较PICC后穿刺点渗血、导管脱出、静脉炎、导管堵塞、感染、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老年总并发症发生率(12.09%,15/79)高于非老年(6.50%,5/57),P<0.05。结论老年心衰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提示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老年患者PICC的各种并发症的宣传力度,采取不同的护理策略,有效降低PICC后相关并发症。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心力衰竭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2月40例KD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年龄分为≤1岁龄和>1岁龄。比较两患儿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将不同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进行检测,分析其中差异。方法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从我院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30个,其中50岁以下的患者10个,为实验1;50~70岁的患者10个,为实验2;超过70岁的患者10个,为实验3,所有患者空腹抽取3ml静脉血液。分析血液中的血脂情况。结果三患者中,血脂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由高到低为实验1>实验2>实验3,胆固醇(TC)含量由高到低为实验2>实验3>实验1,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由高到低为实验3>实验2>实验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岁以下的患者的血脂变化体现在甘油三酯(TG)升高,50~70岁患者的血脂变化体现在胆固醇(TC)升高,70岁以上患者血脂变化体现在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

  • 标签: 血脂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不同年龄
  • 作者: 王嘉彤 刘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西安 710032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兰州 730030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烧伤整形科,兰州 73005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兰州 7300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人脂肪干细胞(ADSC)形态学、衰老特征、分化潜能、表面标志物表达、增殖能力差异,ADSC对成纤维细胞(Fb)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2020年1—12月,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烧伤整形科27例美容就医者的脂肪组织,年龄0~59岁。按供体年龄分为0~9岁(4例)、10~19岁(4例)、20~29岁(5例)、30~39岁(5例)、40~49岁(5例)、50~59岁(4例)6个。获取各组ADSC传代培养,观察各组形态学特征,CCK-8法检测各组ADSC增殖能力,体外成脂、成骨诱导检测各组ADSC分化潜能,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ADSC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qPCR检测各组(HGF)、(PPAR-γ)、Ⅲ型胶原酶、(DbX2)表达水平。收集同期1名健康对照者皮肤组织,获取Fb并传代培养至第二代,制备不同ADSC条件培养基(ADSC-CM),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ADSC-CM培养Fb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法检测Fb的迁移能力。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6个年龄细胞均呈典型梭形,低龄细胞可见细胞核小,细胞形态均匀相似;>20岁细胞细胞核较大,形态不均匀。ADSC细胞增殖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ADSC成脂、成骨分化能力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各组ADSC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表达率均>93%。PPAR-γ、HGF、Ⅲ型胶原酶表达水平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DbX2表达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各组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数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各组ADSC-CM均可促进Fb增殖,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加,ADSC-CM促进Fb迁移能力逐渐下降。结论人ADSC增殖能力、多向分化能力、分泌多种促进Fb增殖和迁移的细胞因子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但ADSC成脂分化能力从40岁后才出现明显下降,各年龄ADSC都可促进Fb增殖和迁移。

  • 标签: 干细胞 年龄组 脂肪组织 脂肪干细胞 脂肪移植 创面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不同的AMI患者在性别、患病率、症状、梗死范围、冠脉造影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AMI不同患者均以男性为主,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病年龄上60岁以下青壮年仅占27.2%,老年人占72.8%;症状方面青壮年人中79.6%有典型胸痛症状.远高于老年人中的50.2%.老年人多部位AMI占34.6%,明显高于青壮年人的10.2%;二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以男性为主,青壮年AMI多有典型胸痛症状,而老年人以多部位AMI所占比例较多,50~79岁年龄段是AMI发病的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有助于AMI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 标签: 不同年龄 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清MP-IgM流行趋势。方法采用金标斑点免疫渗透法检测1455份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标本。结果在受检的1455例患者中MP-IgM总阳性检出率为19.2%。各年龄MP-IgM阳性检出率存在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x2=46.22,P<0.05),具体表现为1岁以下MP-IgM阳性率明显低于1~3岁(q=-0.1720)、3~6岁(q=-0.2375)及6~15岁(q=-0.1399);1~3岁明显高于老年(q=0.1360);3~6岁明显高于成人(q=0.1411)和老年(q=0.1360)。间接表明1岁以下感染MP感染率最低,其次为老年和成人。结论MP-IgM检测对MP感染的早期诊断,尤其在儿童青少年呼吸道感染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IgM检测 年龄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心肌梗死(MI)不同段患者的临床心脏超声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245例老年MI患者临床资料,基于年龄不同分成I(60~69岁)、II(70~79岁)及III(≥80岁)三,分别为63例、104例、78例,均接受心脏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三检查结果。结果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显示,三患者的LVDD≥50mm、LAD≥39mm、LVDD<50mm、LAD<39mm及LVEF等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老年MI诊断中心脏超声有着良好效果,在临床MI筛查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不同年龄 老年心肌梗死 心脏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青年和老年胃癌的临床内镜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20例中晚期胃癌(包括45例青年人胃癌和275例老年人胃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癌部位比较,青年以胃窦部居多,老年贲门部比例增高;青年胃癌以弥漫型多见,病理分型多为差低分化型,恶性程度高。青年Ⅲb、Ⅳ期比例,肝转移,腹膜转移率均高于老年,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晚期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发病呈上升趋势,青年胃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应加强对青年胃癌的认识及警惕。

  • 标签: 青年人胃癌老年人胃癌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复发和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97例肝癌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受者首次发现肿瘤时的年龄划分为18~40岁(含40岁,39例)和>40岁(158例)中老年,使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间的总体存活率、无复发存活率以及疾病特异性存活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之间的术后肝癌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与>40岁1年、3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82.1%、66.7%和86.1%、74.7%(P>0.05);1年、3年疾病特异性存活率分别为94.9%、82.1%和99.4%、91.1%(P>0.05)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1年、3年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51.3%、41.0%和73.0%、62.7%(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0岁与>40岁相比,虽然肝癌肝移植术后无复发存活更差,但两者之间的总体存活率(P=0.288)和疾病特异性存活率(P=0.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总计甲胎蛋白>400 μg/L为三种存活率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低分化和微血管侵犯阳性为疾病特异性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低分化及总计肿瘤直径>5 cm为无复发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仍是18~40岁肝癌的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

  • 标签: 肝移植 肝细胞肝癌 存活率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口腔疾病的发病趋势及口腔知识、态度、行为。方法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4个年龄的口腔健康检查和口腔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5岁乳牙、12、35—44、65—74岁恒牙患龋率为64.2%,19.3%,86.7%,98.1%,P〈0.05,有统计学意义;12.35—44、65~74岁牙龈出血率为43.7%,71.0%和,59.8%,P〈0.05,有统计学意义。35~44,65—74岁有牙周袋率23.2%,37.4%,P〈0.05,有统计学意义。问卷结果:5、12、35—44、65—74岁刷牙率为87.8%,91.7%,99%,88%,P〈0.05,有统计学意义;含氟牙膏的选用率为37.2%,39.1%,34.6%和20.5%,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龋均、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35~44岁牙周状况中牙龈出血率、牙石检出率最高,刷牙率最高。12岁对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态度最好。

  • 标签: 年龄组 龋病 牙周疾病 态度 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无颅脑损伤患儿扰动系数的参考值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的200例无颅脑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0~1岁、>1~3岁、>3~5岁、>5~16岁4,每组50例,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对每例患儿进行监测,每次测量时间为15 min,间隔12 h重复测量,取2次测量值的均数为该患儿最终扰动系数值。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患儿扰动系数的间差异,利用秩和检验比较总体及各年龄不同性别患儿扰动系数的间差异,通过绘制散点图及Loess局部加权非参数回归曲线分析扰动系数与年龄、体重、头围的关系。结果年龄0~1岁、>1~3岁、>3~5岁、>5~16岁4患儿扰动系数的参考值分别为60±14、92±18、112±18、135±18,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690,P<0.01)。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显示总体及各年龄中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扰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81,125)比102(68,123),Z=-0.739,P=0.460;59(52,68)比57(53,65),Z=-0.243,P=0.808;88(81,105)比95(70,105),Z=-0.776,P=0.437;117(99,120)比113(101,123),Z=-0.170,P=0.865;137(123,143)比142(123,160),Z=-1.279,P=0.201]。年龄<5岁、体重<18 kg、头围<51 cm时,随着患儿年龄、体重、头围的增加,扰动系数也呈明显增大趋势;年龄>5岁、体重>18 kg、头围>51 cm时,随着年龄、体重、头围的增加,扰动系数的变化不明显,分别趋近于135、130、130。结论无颅脑损伤的患儿不同段扰动系数的参考值范围不同。扰动系数与患儿的性别无关,与年龄、体重、头围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脑水肿 监测,生理学 年龄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动力和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 2015年 1月至 2018年 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确诊的GER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年龄≥60岁)和中青年年龄<60岁)。分析两患者性别、病程、症状、食管动力、胃镜下表现和食管裂孔功能方面的特点。结果25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老年61例、中青年189例。老年和中青年在性别、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24/37比78/111;(4.9±4.2)年比(4.5±3.8)年;均P>0.05];典型症状(反酸、烧心)及非典型症状(胸痛、咳嗽、咽部异物感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典型症状/非典型症状:35/26比146/43;P<0.01),老年以非典型症状为主,而中青年以典型症状为主。老年上食管括约肌(UES)静息压[(65±28)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中青年[(74±28)mmHg] 、无效食管动力(IEM)比率和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中青年[78.7%(48/61)比65.1%(123/189);16.3(6.0,36.3)分比6.4(2.5,18.0)分,均P<0.05]。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及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4例患者完成胃镜检查,老年反流性食管炎C级和D级以及C级和D级合并食管裂孔功能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2.04%(8/49)比0.65%(1/155);14.29%(7/49)比0(0/155),均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UES静息压与年龄呈负相关性(r=-0.145,P<0.05);LES长度与年龄呈正相关性(r= 0.129,P<0.05)。结论老年GERD患者与中青年相比,非典型症状表现更为突出,随着增龄,UES的静息压降低,无效食管比率增加,食管酸暴露程度增加,老年人群抗反流能力明显降低,可能需要长期抑酸药物维持。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年龄 食管动力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畸形愈合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别分为A、B两。两患者均接受手法复位及夹板固定治疗。经治疗后3个月复诊并观察两患者腕关节功能分级比较。结果A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5.0%,B为58.8%,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年龄为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程度不一的主要因素之一。

  • 标签: 年龄 桡骨远端粉碎骨折 畸形愈合 腕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不同男性尿道口分泌物涂片情况。方法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尿道口分泌物凃片革兰染色后镜下检查。结果不同尿道口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检出率约为64.2%。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占约25.5%。革兰染色阴性杆菌约占10.3%。结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是主要引起的尿道口感染的致病菌,已经严重影响例男性身体健康,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 标签: 男性尿道口 分泌物 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年龄<60岁)43例、普通老年(60-75岁)68例以及高龄老年年龄≥75岁)19例,对三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血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患者的血生化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患者主要为单支病变,普通老年及高龄老年患者主要为多支病变,差异显著(P<0.05);高龄老年的右冠状动脉病变和普通老年左回旋支病变均显著高于中青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冠心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均不相同,临床应采取针对性冠心病防治措施治疗不同段患者,其对于合理防治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和进展具有显著意义。

  • 标签: 不同年龄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