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史成书过程中,万斯同留下两部稿本,即宁波天一阁收藏的《明史稿》和416卷本《明史》。这两部稿本中的郑和,思想内容有很大差异,恐非万氏一人之作,但《明史稿》与王鸿绪《明史稿》、张廷玉《明史》却一脉相通。不仅对研究郑和、研究万斯同治史思想和明史版本等方面有一定价值,而且有助于我们讨论“耀威异域”与“耀兵异域”的含义和差别。

  • 标签: 万斯同《明史稿·郑和》《明史·郑和》
  • 简介: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进士。杨一清为吏部,数召中应言官试,不赴。及授工部主事,武宗自称大庆法王,建寺西华门内,用番僧住持,廷臣莫敢言。中拜官三月即抗疏曰:“曩逆瑾窃权,势焰薰灼。陛下既悟,诛之无赦,圣武可谓卓绝矣。今大权未收,储位未建,义子未革,纪纲日弛,风俗日坏,小人日进,君子日退,士气日靡,言路日闭,名器日轻,贿赂日行,礼乐日废,刑罚日滥,民财日殚,军政日弊。瑾既诛矣,而善治一无可举者,由陛下惑异端故也。夫禁掖严邃,岂异教所得杂居?今乃建寺西华门内,延止番僧,日与聚处。异言日沃,忠言日远,用舍颠倒,举错乖方。政务废弛,职此之故。伏望陛下翻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则所谓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诸事,可次第举矣。”

  • 标签: 阅读训练 明史 杨一清 风俗 小人 君子
  • 简介:附后,文云:"子缉,亦善诗文.洪武四年举乡试第一,授临淮教谕.入见,赐之宴,赋诗称旨,除广信教授,自号荣阳外史."

  • 标签: 明史 广信 订误 教授 赋诗 诗文
  • 简介:明史》文苑一《乌缉》附《乌斯道》後,文云:“子缉,亦善诗文。洪武四年举乡试第一,授临淮教谕:入见,赐之宴,赋诗称旨,除广信教授,自号荣阳外史。”

  • 标签: 《乌缉传》 中国 明朝 历史考证 古代史籍
  • 简介: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其侪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 标签: 阅读训练 明史 阴阳术数
  • 简介:<正>《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一》顺宁府条载:“顺宁府,本蒲蛮地,名庆甸。……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9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顺宁府设置时间不是天历初,而是元泰定四年(1327年)。《云南地州市县概况·临沧地区分册》凤庆县建置沿革条载:“元天历元年(1329年)始置顺宁土府”。(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我认为也是错误。《明史》卷四六《地理志七》载:“顺宁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按:所说并见于《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及一五九。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一》所说为同一史事,但顺宁府设置时间一说“天历初”,一说“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究竟谁是谁非?我以为应当以后说为是。理由有三:1.《明史》中除了《云南土司一》载“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外,他处不复记载。而《明史》的《地理志七》明确载“元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置”。此外,《明太祖实录》也载此说。更为重要的是,《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中《云南土司一》与《明实录》的记载出现差别,当是《明史·云南

  • 标签: 云南人民 土司 设置时间 地理志 明太祖 明实录
  • 简介:张春之死──《明史·张春》补遗王芳张春,字景和,号泰宇。陕西同州(今大荔县)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举人,历任刑部主事、山东按察司金事、永平兵备道等职,官至太仆司少卿。历官数任,忠于职守。《明史》有。崇帧四年(天聪五年,1631)八月,后金...

  • 标签: 皇太极 《清太宗实录》 大凌河之战 《明史》 历史档案 朝鲜使臣
  • 简介:在分析《明史》关于郑和下西洋及其宝船的记载文字后,重点论证了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大型宝船的数量、出现时间及其历史存在的可信性,得出的结论是大型宝船的历史存在仅是个例,它首次出现在第四次下西洋。注意到《明史》具有高度综合概述的史书撰写特点,有助于对其作出合理的解读。

  • 标签: 明史 郑和下西洋 郑和宝船 解读
  • 简介:【摘要】《明史·周遇吉》(中华书局1974年本,页6900)载:“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蝈,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认为周遇吉是在巷战中奋勇杀敌,中箭被执,大骂不屈而遭磔。参考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康熙年间手抄孤本《宁武守御所志》和《爝火录》所载史实,《明史》记载当有误,理由如次:

  • 标签: 传指正 明史遇吉 遇吉传
  • 简介:点校本《明史》问世前出现的万历首辅申时行的传记,至少有十多种。这些传记对申时行或仅记事迹不予评论,或极力歌颂,或予以肯定但行文平和,或褒贬兼有而以褒为主,或虽以褒为主而批评用语亦有一定的分量。而从问世时代分,则明代问世者大体持表扬歌颂态度,清代问世者则多半褒贬相兼且批评用语有一定的分量。这些传记为点校本《明史》底本即殿本《明史》的申时行,提供了撰写参考。点校本《明史·申时行》关于申时行籍贯,以及关于其子申用懋任职经历等记载皆有需加考订之处。现存殿本《明史·申时行》的清朝明史馆拟稿中,有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申时行》和旧题万斯同编撰《明史·申时行》,两者多有区别,前者观点相对陈旧,这当反映出前者问世当早于后者,这一状况值得治史学史者给予充分关注。

  • 标签: 点校本《明史·申时行传》 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申时行传》 旧题万斯同《明史·申时行传》
  • 简介:明史·四川土司一》是记载明代四川土司制度和苗彝藏羌等少数民族状况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据《明实录》等史料考证,可知该传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在乌蒙乌撒东川镇雄四军民府、马湖府、茂州卫、松潘卫、天全六番招讨司、黎州安抚司等部分存在十四处疏误的地方。致误之由,主要是明史臣在阅读《明实录》等原始史料时的疏忽及考证不精。

  • 标签: 明史 四川土司传一 考误
  • 简介:明史·土司》柳州史事系年辨误刘汉忠对古代文献所载史事的采用,必先尽可能地多方援据相关史料予以参证、考核,以保证史实的确切。否则,易陷于袭误而不自知。于此当以“如履薄冰”的态度,谨慎从事。近因考查明代柳州史事,阅及《明史》记永乐七年马平韦布党起义事...

  • 标签: 《明实录》 《明史》 广西农民 《明太祖实录》 柳州 《广西通志》
  • 简介:文章对清末维新派骨干、史学家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进行了详细剖析,既肯定该书对宣传海权、宣传郑和下西洋和开展郑和研究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也批判了该书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保皇观点,以达到辩证看待、全面认识的目的。

  • 标签: 郑和 朱棣 梁启超 殖民主义 保皇思想
  • 简介: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公元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即晋宁县城昆阳),12岁人宫,34岁奉命出使西洋,在28年的航海活动中,遍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郑和七下

  • 标签: 郑和 军事家 航海家 故里 外交家 出使
  • 简介:<正>我馆收藏原清内阁大库《明史》列传残稿十三卷,竹纸墨书,纸捻装订十三册,每册纵27、横20厘米。这十三卷残稿,立传人物九十六人,附传人物七十一人,与武英殿本《明史》相校,文字内容完全相同的四卷,即:杨士奇等、黄宗载等、王恕等、卢洪

  • 标签: 明史 稿本 张廷玉 纂修 杨士奇 殿本
  • 简介:2006年11月22日,昆明《都市时报》刊登一篇报道《明代郑和铜像现昆明》.文中指出,郑和铜像陈列在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收藏家协会主办的展厅内向市民展出(见附图)。笔者于11月25日专程赴昆明云南省图书馆文物收藏厅参观考察。郑和铜像陈列在展厅显著位置,在云南省文物收藏家江祝腾总裁的陪同下,经展厅有关专家的介绍,得知此尊郑和铜像是出自于昆明市官渡区一户农家,据收藏郑和铜像主人惠先生讲:这尊像是他爷爷在官渡区滇池边做渔民时祖辈传下来的。童年时见过两次,每到下滇池打鱼爷爷才拿出来供奉,很灵应,打鱼都很顺利,每次出海都能平安归来。爷爷讲郑公公是海神,他老人家会保佑我们。郑和铜像从爷爷传给我父亲,今年3月,父亲不幸去世,在清理父亲遗物时,意外发现此物。后来我把此物送给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及云南省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鉴定。根据专家鉴定,铜像高34厘米,由人物全身站立像及底座须弥台两部分组成,人物立像高30厘米,胸围约25厘米,铜像重2.5公斤,造像成正面立像,头斜视成二分面像,双手向前拱起放于胸部成作揖状。经专家论证,铜像包浆、服饰、冶金工艺、铸造艺术、人物构造诸方面,根据这些因素,确定该铜像就是明代出品的三宝太监郑和铜像。

  • 标签: 铜像 郑和 明代 云南省图书馆 故乡 专家鉴定
  • 简介:2007年5月21日下午,南京郑和后裔、郑和第20世孙郑宽涛先生一行到云南郑和故里昆阳探亲考察,受到了昆明市民族宗教局和晋宁县宣传部,晋宁县郑和研究会的热情接待.在晋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泓生,晋宁县郑和研究会领导林光东、毛昆秀,郑和公园及晋宁郑和后裔郑恩良陪同下,参观了正在改建中的郑和公园,并在马哈只墓前进行登拜.

  • 标签: 郑和研究 后裔 故里 南京 民族宗教局 晋宁县
  • 简介:<正>一绪言古人于名公巨卿,重其生平"系天下国家之大者",固不求其官次;而今人欲详一代典制,舍此则不能为力。明代废宰相,清修《明史》却有《宰辅年表》,分一百九、一百十两卷,累

  • 标签: 太子太保 左柱国 中极殿 名公巨卿 吏部尚书 建极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