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是对汉字造字及用字方法的归纳,舍去用字法,造字法只有前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其所以做如此排列,至少有三点理由:其一是符合一般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象形、指事多为独体字,会意、形声多为合体字。其二是符合一般文字由表形到表意再到表音的发展规律。原始象形字图画性极强,表形性很明显,指事、会意增加了表意性,形声字中有了表音的成份。其三是符合汉字的结构规律。象形是造字之本;许多指事字里以象形字

  • 标签: 例释 造字法 独体字 表意性 表形 同体会意
  • 简介:论郑樵的《略》张标郑樵(公元1104-1162年),字渔仲,号夹山人、西溪逸民。福建莆田人。南宋学者、文字学家。事迹具《宋史》本传、谢启昆《小学考》及顾颉刚《郑樵年谱》等。樵“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于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

  • 标签: 六书略 《说文》 形声字 文字学史 象形字 郑氏
  • 简介:汉代“”三家说申论陈五云“说”是文字学的基本理论,传统文字学就是以此框架建立的。人们所熟悉的,是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所阐明的“说”,至今汉代的其他两家,郑众说和班固说,人们常以之与许慎说对应地解释,千八百年来,略无新意。而且,相当多的...

  • 标签: “六书” 六书说 《说文》 许慎 《七略》 刘歆
  • 简介:<正>“”的性质到底是什么?班固本刘歆之说,明确指出是“造字之本”。所谓造字之本,当然是指造字构形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而言。许慎虽然没有明确提“造字之本”,但从《说文解字·叙》可以看出,他实际上也是把作为造字之本来看待的。后世有些学者认为,不可能是什么造字之本,因为文字不是由谁先定好了法则再依照造出来的,之名是后人对大量汉字归纳而立,只是有关汉字结构类型的一些“条例”。我们认为,这

  • 标签: 六书研究 原体 汉字 注法 建类一首 六书说
  • 简介:""是古人研究汉字造字法的理论.历代学者对这一理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有许多分歧认识.本文对各类造字法做了较为准确的解释,对它们之间的界限做了确切的说明,给它们做出了较为合理的分组和排序,使""理论的科学体系得到了较为合理的阐释.

  • 标签: 汉字造字法 象形 指事 会意 转注 形声
  • 简介:马叙伦“二系”说以形音义为主线,将“”分成形系和声系,形系所属有象形、指事和会意,声系所属有假借、形声和转注。由形系之“文”与声系之“字”组成汉字,构成汉字母子联贯相生,生生不息的孳乳系统。“二系”说别出心裁,具有一定的新意,同时他的理论自圆其说,可谓“一家之言”。这是分析他的“说”所要掌握的重要部分,也是马氏“说”的轴心骨。马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二系”说有着明显的进步性,但是文字学理论研究者缺少关注,这与马氏做出的实际贡献极不相称。

  • 标签: 马叙伦 “六书” 形系 声系
  • 简介:''着眼于造字构形,但有其不足;'三'着眼于类型的划分,是对''的合理改造;理解'三',重在假借.

  • 标签: 造字 构形 六书 类型 三书
  • 简介:宋元明时期是理论研究的中兴期,其创新性研究成果有“右文说”、“汉字形体结构理论、词义系统研究、转注研究、对指事的见解和“四经二纬”说等等。这些成果展现了此期理论研究的兴起之貌,内蕴着一种深刻的时代学术精神。

  • 标签: 宋元明 六书理论研究 创新成果
  • 简介:转注字是“”之一,是汉子种表义方式之一种。它是一种字,不是一种字义。朱骏声则认为转注字就是引申义。本文对朱的转注观进行了剖析,指出:朱把文字的字义中的引申义作为转注字,是把文字这个概念和字义中的引申义这个概念等同起来。这是混淆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朱的转注观点是受清儒们的“四体二用”框框所囿,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 标签: 朱骏声转注观 转注例字 引申义 “四体二用” 表义方式
  • 简介:宋元明学中最为淆杂的是转注问题,真可谓形形色色.各种转注研究,大都成一家之言,但历来争议较大.今日对转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转注学说对于我们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 标签: 六书 汉字 转注 文字学史
  • 简介: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说明南朝开始,山水文学终于取代了流行近百年的玄言文学(正始以后流行的诗歌,主要是庄老的玄言,还有易理、以后还引进了佛理)。它们的代表人物是大小谢(谢灵运、谢朓)。谢灵运一生耽爱山水,他曾率领数百人成群结队游山,被误认为山贼,扰乱了地方治安。他一生

  • 标签: 山水文学 玄言诗 谢朓 佛理 水方 初文
  • 简介:郑板桥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矛盾不可调和地将他推到无可奈何的处境。他摒弃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思想,但又找不到一种新的学说和理论以之替代。在郑板桥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幽默意识。难得糊涂体现出他的幽默意识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叛和嘲弄。“分半”淋漓酣畅地表现了郑板桥的幽默意识。“分半”的创作过程建立了与“馆阁体”书法相对抗的美学思想与原则,形成了完整的与“馆阁体”书法对抗性的美学体系。“乱石铺街”的艺术风格验证了“分半”是表现郑板桥幽默意识的绝妙形式,是实践内容形式统一原则的典范。“分半”体现了郑板桥对艺术社会的反叛与嘲弄。

  • 标签: “六分半书” “乱石铺街” 幽默意识 郑板桥 中国 书体
  • 简介:<正>罗忠镕《涉江采芙蓉》的发表(《音乐创作》80年第2期),为十二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兼容,作了有益的尝试。继之,国内更多采用十二技法的作品陆续问世,也就有了理论家们对中国十二作品民族风格的探讨。赵金虎同志在《控场与中国现代十二级音乐》(载《中国音乐学》92年第2期)一文中(以下简称赵文),及“控场”理论讨证中国现代“十二级”(实为序列十二)音乐与传统乐学之种种关系,给人不少启发。然笔者在如下若干方面对赵文的论点存有疑问,现以自己的浅见就教于赵金虎同志:

  • 标签: 均控场 十二音技法 中国音乐学 《音乐创作》 民族风格 音乐风格
  • 简介:朝鲜司译院刊行的清学(满语教材)中,(1777)、(1777)、(1765)的某些本子的满文右方见有用笔头印加的朱圆(红色圆圈),它跟(1748)、(1771?)中所印加的识别记号的谚文拼法大体一致.从而认为这类朱圆跟识别记号一样,表示的是满语的拼写和读音的不一致.

  • 标签: 朝鲜司译院 清学书 朱圆 满语发音
  • 简介:前言对于亚都来说,1992年的下半年,是一个相当关键的时期。其一,改革形势高涨,带动了整个经济形势的好转,可能给亚都提供较多的市场机会;其二,亚都经过去年底和今年初的"强行起飞"后顺利地实现"稳定爬升",这是牵涉企业今后能否长久经营的重要问题。说到底,亚都所面临的是一个市场战略调整阶段:经过急速成长,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时,追求规范化和合理化,适当向"正常成长"过渡已经成为亚都的当务之急。公关和广告的构想和策划,基本是作为上述整体战略的一环而进行的。一、市场环境亚都的市场环境是公关和广告活动的舞

  • 标签: 加湿器 广告策略 电视广告 广告主题 广告活动 消费者
  • 简介:<正>魏晋朝时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肇自司马迁《史记》“八”,后为班固《汉书》“十志”所因循完善的志体例,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史通·志篇》云:“原夫司马迁曰,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名目虽异,体统不殊。”在这里,华峤以下,均是魏晋朝史家,他们的著述都已散佚,其所撰书志更名曰典、录、说,还有易名曰记,或仍以志为名的。但后来有的论者,由于对大量散失的史著(佚史)缺乏应有的重视,或是揣摩不周,只注意到今存可据的史著,如二十四史书志编纂

  • 标签: 后汉书 隋书经籍志 司马迁 艺文志 三国时期 魏晋
  • 简介:1932年,鲁迅在编辑他和许广平的通信--时,曾在第34封信后注明"其间当缺往来信札约共五六封".这"其间",是指1925年7月9日到7月29日(或30日)的这段时间.根据的原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版),在这段时间里,包括7月13日许广平致鲁迅信,7月15日鲁迅致许广平信,7月15日许广平致鲁迅信,7月16日鲁迅致许广平信,7月17日许广平致鲁迅信.但还有一封信尚未被收入进来,这就是鲁迅1925年7月27日日记中所记的"得许广平信并稿"的那封信,也可称之为第封.原信内容如下:

  • 标签: 《两地书》 书信 鲁迅 许广平 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