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是一部围绕孙刘结亲而展开的周瑜与诸葛亮之间智斗的戏,《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均未著录,但全剧保存在臧晋叔编万历四十三年刊行的《元曲选》(特标明

  • 标签: 《三国志通俗演义》 刘备 元杂剧 诸葛亮 周瑜 小说
  • 简介:平话》超越史传的艺术创造,为系列的文学艺术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它的情节框架为《演义》所继承,它的故事叙述被《演义》通过改写、增饰、删削和新添等方式加以完善.在人物塑造上,《演义》克服《平话》形象不鲜明、内涵难确定的缺点,实现了人物描写范围扩大、人物形象塑造一致、人物特征生动鲜明,并开始描写人物情感世界,尝试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

  • 标签: 《三国志平话》 《三国志演义》 情节框架 故事叙述 人物塑造
  • 简介:我国历史上的时期处于冷兵器时代,然而,《通俗演义》的作者却把它写成了冷兵器和热兵器并用的时代。这是作者受其生活年代的兵器发展状况影响的结果。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辨别《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大有裨益的。1《通俗演义》后半部多处提及火器,其中最具体生动的是以下描述火炮和地雷使用情景的几段(引文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

  • 标签: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成书年代 冷兵器时代 上海古籍出版社 生活年代 三国时期
  • 简介:罗贯中著的《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罗贯中这部作品问世之前,虽然有过一些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小说,但从那些小说的内容看来,有的夹杂着大量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有的只限于写古代人物的遗闻逸事;从形式看来,大多数篇幅短小,未能充分展示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众多人物的行动和某些人物的典型性格,描绘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侧面,显示时代的特征。《演义》的出现改变了上述状况,它标志着我国历史小说发展的新阶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

  • 标签: 三国志通俗演义 历史小说 罗贯中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遗闻逸事
  • 简介:<正>明高儒《百川书》认为。罗贯中创作《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在“据正史”的同时,还曾“采小说”,此说已是公论。但近年来,研究者对罗氏“采小说”的研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话本小说与《演义》的关系上;而六朝小说对《演义》影响的探讨却鲜有人问津。

  • 标签: 《世说新语》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尊刘抑曹” 曹操 《三国演义》
  • 简介:一明高儒《百川书》认为:罗贯中创作《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在“据正史”的同时,还曾“采小说”;此说已是公论。但近年来,研究者对罗氏“采小说”的研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话本小说与《演义》的关系上,而六朝小说对《演义》影响的探讨却鲜有人问津。众所周知,六朝小说大致可分为怪和人两类,其对《演义》的创作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演义》中于吉、左慈、管辂等人物的原型和左慈戏曹操、孙策杀于吉等神怪情节以及

  • 标签: 《世说新语》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尊刘抑曹” 曹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开国以来,关于《演义》的曹操形象,曾引起激烈的争议。分歧点在:曹操是个“白脸奸臣”,还是“红脸英雄”。造成这种分歧的症结究竟何在?这将牵涉到对曹操的历史评价,历史小说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曹操形象塑造的成败等等。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对罗贯中创造的曹操形象作出应有的估价。这里谨作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指教。

  • 标签: 三国志演义 罗贯中 历史小说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董卓之乱
  • 简介:"信史小说"是运用小说创作的笔法,根植于历史真实而撰写的小说文体。对《后汉演义》、《演义》和《》中的部分史实作简略比较,可知信史小说的个性特色。信史小说创作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历史真实的创作原则;文不苟作与合理虚构相统一的创作方法;述评结合、以史为鉴的结构形式;历史之真与艺术之美相融合的艺术追求。

  • 标签: 《后汉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志》 信史小说
  • 简介:演义》和《》都描写了时期的历史,不同的是《演义》是罗贯中以时期为背景创作的章回体历史小说,《》则是陈寿编纂的纪实史书。由于题材不同,这两部书描述历史的方法也有着本质差异。《》中虽然也存在一些作者的思想倾向,但整体记述都符合历史事实,而《演义》作为小说,对历史情节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处理。本文通过对《》和

  • 标签: 三国志异同 三国演义三国志 历史真实性
  • 简介: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之一,关羽的文学影响要远远超过他在历史上的影响.继承了中有关关羽人物形象的描写,并充分运用文学艺术手法对其加以虚构和夸大,在使关羽文学人物形象不断得到丰满的同时却也失去了关羽作为平常人的一面.

  • 标签: 三国演义 三国志 关羽 比较 评价
  • 简介:本文将探讨故事由历史进化到小说的过程中,罗贯中截长补短、踵事增华的创作技巧。以及提出《演义》中“集团”的概念。

  • 标签: 三国 集团 历史小说
  • 简介:<正>(一)发闻《魏·武帝纪》:“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卢弼《集解》(下称《集解》):“不曰‘事泄’,而曰‘发闻’,谁发之?谁闻之?”华按:“发闻”,谓其事显见,被人闻知也。《同语·齐语》:“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韩非子·说疑》:“众归而民留之,以誉盈于,发闻于主。”《潜夫论·潜叹》:“虞舜之大圣也,德音发闻。”《后汉书·寇恂传》载董崇

  • 标签: 三国志 后汉书 韩非子 中华书局 标点本 潜夫论
  • 简介:一、被扶起的阿斗陈寿认为刘禅在位前期任命贤相诸葛亮,则是一位遵循治国之理的国君,然而当他被宦官小人黄皓迷惑时,就成为了昏君一位。正如“素丝无常,唯所染之”的道理一样。俗话说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刘禅是典型无主见的昏君,并非扶他不起,而在于是否有人扶他。由于刘禅不干涉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能积极治蜀,赏罚分明;裁抑豪强,任人唯贤;推广屯田,发展生产,在不长的时间内,使民贫国虚的蜀汉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一派兴旺的景象。于是有建兴年的平定南中,七擒七纵孟获,夷汉相安。既而有建兴五年至十二年的“六出祁山”。这时候我们的阿斗确实被诸葛亮扶起来了。

  • 标签: 《三国志》 刘禅 六出祁山 黄皓 孟获 三国志集解
  • 简介:<正>历史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大种类。它独具的创作特征,经过“说分”的说话艺人和罗贯中的成功的艺术实践,在《演义》里闪耀出光彩照人的艺术美。明代中叶以后,《演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许多文人竞相仿效,编撰了大量的历史演义小说,“其浩瀚几于正史分签并架”。虽然,这些演义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大多不能与《演义》相比;但是,在它们的陪衬之下,《演义》更显出是小说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楷模,《

  • 标签: 三国志演义 历史演义小说 历史小说 性格特征 赤壁之战 表现形式
  • 简介:西晋陈寿所撰记述汉晋间魏、蜀(汉)、吴史事书,自《隋书·经籍》以来的公私簿录,着录时都是以《》作为名称,唐代以来特别是宋代以後的文人学士,诵读研治其书,大多亦若此称谓,至少尚未有人提出过不同说法,正如缪钺所云:“如此称呼,千载相承,并无异议。”然而,覈诸西晋李唐间相关记述以及传世早期版本,可知这并不符合当日实际情况,流俗相传,不过积非成是而已。

  • 标签: 《三国志》 陈寿 经籍志 西晋 公私 称呼
  • 简介:古籍的今注今译工作,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其中古典名著《》尤其受到出版界的青睐,中文今译本计有如下八种:王静芝等译《白话》,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苏渊雷主编《今注今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田余庆、吴树平主编《今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刘辉等译《现代文版》,红旗出版社1992;曹文柱等主编《白话》,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戴逸主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方北辰注译《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上海古籍出版社译《白话》1996。然而据笔者初步考察,发现有些注译者疏于校释,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日本学者今鹰真、井波律子、小南一郎人自1967

  • 标签: 三国志译本 译本评介
  • 简介:<正>中华书局版《》中的标点问题,经吴金华、钱剑夫诸先生提出商榷,已经多半解决。笔者近来重读此书,又发现可商榷者约四、五事,爰为小文,以就正于方家。1.《》卷13《钟繇传》:“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尝与族父瑜俱至洛阳,道遇相者,曰:‘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册二,391页)按:此文最后一句当标点为:“努力!慎之!”“努力”之义犹言“保重”、“自爱”,是古人告别时的一种套语,其本身自为义,并非“慎之”的状语。故应于“努

  • 标签: 三国志 标点 商榷 中华书局 金华 努力